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经验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创始院长李稻葵认为,一是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是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自主创新是完全可行的,但条件是必须要积极对外学习,且要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2018年9月27日,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准备工作进行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聂琳

9月22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创始院长李稻葵在清华大学发布的《新中国70年经济学总结》中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有两个经验:一是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是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自主创新是完全可行的,但条件是必须要积极对外学习,且要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他表示,过去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的变化是历史性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在明末达到34.6%的高点,此后不断下降,到1978年降至4.9%,2017年恢复至18.2%,40年间增长超过13个百分点。”从全球其他国家来看,美国内战后40年,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不到10个百分点,英国工业革命后不到3个百分点,其他地区也均达不到中国的水平。

李稻葵同时指出,建国前30年里,中国在经济发展上也有三个教训。首先是政府全面代替市场机制的后果是经济发展的效率低下;其次是经济发展离不开给政府包括政府官员正确的激励;第三是决策权的过度集中,导致重大决策失误。 

对于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有:第一,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有很强的的激励帮助企业创立和壮大。第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将大量土地从农业用地和闲置用地用作工业用地或者房地产用地。第三,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第四,以学习为导向的对外开放。第五,审慎的宏观调控。 

对未来30年的展望,李稻葵称,预计到2049年,中国经济有望达到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中位数水平。“未来6年(2017-2025年),中国要保持5.5%的增速,接下来10年要保持4%的增速,在2036-2050年要保持3%的增速。”他说。

此外,他还预测称,到2049年,中国特色现代化经济体制将逐步成型,为世界其他国家创造一个新的样板。

李稻葵指出,尽管未来前景乐观,但中国依然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必须实现从快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型。这一方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科技创新要迅速转化为经济创新,二是内需必须扩大。第二个挑战是通过持续改革初步改进经济体制,进一步探索国家怎样更好介入经济。第三个挑战是如何提升自身能力,更多参与国际经济治理。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