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用药报销50%以上,政策红利惠及3亿人

用药报销比例提高至50%以上,3亿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即将“减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鑫

用药报销比例提高至50%以上,3亿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即将“减负”。

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进一步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治,减轻患者用药负担,会议决定,对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3亿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将其在国家基本医保用药目录范围内的门诊用药统一纳入医保支付,报销比例提高至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不设起付线,封顶线由各地自行设定。对已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的患者,继续执行现有政策,确保待遇水平不降低。

会议还规定,推动国产降压、降糖药降价提质。加快推进集中招标采购,扩大采购范围,降低购药成本,推行长处方制度,多措并举减轻患者负担。这也有利于强化预防、减少大病发病率,有利于医保基金可持续。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超群告诉界面新闻,城乡居民医保70%-80%的基金用于住院报销,分配给门诊医保的基金是很少的,虽然每个地方都有门诊统筹,但都设置起付线和封顶线,实际上患者在门诊上的报销比例非常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恰恰主要依赖用药,如果不住院是没有办法获得报销的,现在将药品纳入门诊报销里,患者在门诊上的负担会有所减轻。”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人群不断扩大,且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全球排名居首,患者人数(1.14亿)占全球近27%,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高血压患者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权威医学期刊《循环》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的成年人中,有近2.45亿高血压患者,占所有成人的23.2%。

北京大学章湖洋等人曾对2008年至2013年中国北方某市使用“新农合”的高血压患者的报销数据统计发现,门诊次数的增加或者门诊报销费用的增加都能显著引起住院费用的减少,如2013年门诊次数增加1%,则门诊总费用增加648万元,住院费用减少3986万元。

该项研究认为,卫生决策者应该重视门诊服务对住院率的替代作用,加大门诊服务的范围和补充,以降低总体人群的住院率、住院次数和住院费用,尤其是针对单纯性高血压的患者,其主要直接医疗费用在门诊而不是住院。

事实上,今年出台的多项政策在都体现出对慢病门诊报销的政策倾斜。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今年政府在医疗方面要做两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用药50%纳入保险。3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国家医疗保障局调研的座谈会上提出“要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门诊保障工作”。

7月26日,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明确提到,正在“研究高血压、糖尿病门诊保障措施,提高门诊用药报销比例”。8月20日正式公布的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通过常规准入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36个。

从全国来看,目前各地选择的是门诊慢病用药报销模式,但报销比例根据各地医疗水平差异有所浮动,大多徘徊于50%左右。如浙江省今年7月1日起,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在内的12种常见慢性病纳入了城乡居民医保门诊,基层门诊慢性病医疗报销比例不低于60%。

但也有少数地区选择了“免费用药”的模式。如“医改明星”福建省三明市自2015年5月起,就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门诊特殊病种的患者,给予免费用药的药物有23种,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分别为10种和5种。2017年,三明市在此基础上又扩大了免费用药的疾病范围,新增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3个病种,免费用药的范围从23种扩大到39种。

对于此次调整是否会增加医保基金负担,医改专家徐毓才认为,门诊用药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可以大大降低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进而极大地节省医保基金支出。

为什么政策选择了3亿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者?王超群指出,过去职工医保是通过个人账户解决门诊用药的问题,现在国家正在进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最大的阻力就在于退休老人,退休职工比较担心个人保障的问题。

“通常来说,慢病也主要是老年病,如果依赖职工医保的个人账户,很多老年人、退休职工是不够用的。但是如果慢病报销能够纳入门诊统筹,让退休职工看到,门诊报销似乎比个人账户更划算,可能会形成一个好的示范效应,降低今年个人账户改革的阻力。”王超群称。

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慢性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方式仍在探索之中。王超群认为,未来不应该区分门诊统筹基金和住院统筹基金,而是对医保目录内的药品采取按比例报销。

徐毓才建议,可以试行两大慢病治疗“医师准入制度”,在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两种慢病治疗实行专科医师授权管理,避免非专业医师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浪费及延误病情。此外,积极推行长处方,放开基层医疗机构慢病用药,借此机会加快促进慢病防、治、康、养、管、护一条龙服务体系,并尝试互联网医疗服务,节省医保和患者医疗成本。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