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经济总量近半壁江山,青岛民营经济绽放发展新活力

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民营经济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时期,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前行。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也同样沿循这一轨迹,1979年青岛市《关于个体工商户批准和管理试行办法的报告》正式获批,第一批个体户诞生,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由此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到2018年民营经济总量已占青岛GDP 的近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纵览

(一) 改革开放前,民营经济曲折中前行 (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 到1956年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经济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随后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浩劫,民营经济几乎全部消失。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曲折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密切相关, 为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性镜鉴。

(二)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奋起中起势 (1978年至今)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 党和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在城市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突破口, 取得巨大成功。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民营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政策举措,民营经济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民营经济迈上崭新的发展台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主体。

1、个体私营经济恢复发展阶段 (1978-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1979年出台的《关于个体工商户批准和管理试行办法的报告》,使“个体工商户”这个称呼载入青岛经济史册,个体私营经济就此起步。1980年,青岛市设立黄岛路、市场三路等17处农副产品市场,闻名遐迩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本土乃至全国知名的小商品市场。“个体户”的成功,标志着青岛经济所有制结构走向国营、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并存的格局。 

2、私营经济快速崛起阶段 (1992-2004年)。此间,青岛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个体工商户大规模“升级”开办公司,民营经济快速发展。1994年,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青岛市私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共登记3263家,注册资金164357万元,分别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48.6%和注册资金总额的77.3%。2004年,青岛民营经济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个体私营企业达29.8万户,注册资本789亿元,分别增长18.3%和35.6%;全市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148家,过10亿元的13家,有12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3、民营经济飞跃发展阶段 (2004年至今)。随着国家一系列经济政策放宽,青岛市民营经济开始向大规模、集群化、园区化方向加快演进,即发、青特、明月海藻、维克、六和、红领、东方铁塔、亨达等龙头民营企业崛起。2018年青岛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发起“壮大民营经济攻势”,将民营经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的重要力量。2018年,青岛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 129.6万户,同比增长13.5%,占全部市场主体总量的96.8%,居全省第一位、副省级城市第五位。

民营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经济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一组组数字,阐释出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的波澜壮阔、星光璀璨。

(一)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民营经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经济活力。2004年,青岛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荣获“2004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和“企业家满意奖”,离不开民营经济贡献,这一年全市个体工商业户达23.6万户,私营企业5.86万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39.7亿元。之后民营经济增加值基本一年跨越1000亿元台阶,2005年突破一千亿大关,2011年跃上2000亿,2013年达到3429.9亿元,2015年达到4110.3亿元,直至2018年跨上5000亿台阶,达5339.1亿元;占GDP的比重逐年垒升,由2004年的29.4%上升到2018年的44.5%,平均每年提高1.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总量从占GDP 的1/3增加至接近半壁江山。

(二)民营经济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5年国家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和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28条”两个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出台,明确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放宽了非公经济市场准入领域。这些重大突破,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民营经济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全新的产业架构和行业布局逐步形成。

1. 产业结构看,民营经济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2004年,青岛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6.5:35.9:57.6,到2018年已调整为2.5:30.6:66.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并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优化升级。

2.行业结构看,民营经济涉及国民经济各领域。一是民营市场主体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但逐年向垄断和新兴行业破壁涉足。2018年,青岛市民营市场主体129.6万户,注册资金26100.6亿元,比2006年增加99.7万户,平均每年增加8.3万户,年均增长1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66.9万户,占51.6%,比2006年降低1.6个百分点;制造业12.1万户,占9.4%,比2006年降低7.7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2.5万户,占9.7%,比2006年降低0.8个百分点。金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等行业打破2006年注册为“0”的空白,实现迅猛发展,分别为0.62万户、2.3万户、0.23万户、0.32万户,分别占0.5%、1.8%、1.8%、0.2%。作为新兴产业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2.7万户,占2.1%,比2006年提升0.9个百分点。二是民营服务业“唱主角”“挑大梁”。2018年,民营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3571.3亿元,增长8.8%,比第二产业增速快0.8个百分点,占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的66.9%,占比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民营企业1262户,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的69.7%;实现营业收入811.9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4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最快,增速达40%以上,营业收入分别是113.9亿元和219.8亿元,分比增长40.7%和43%;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比最大,营业收入331.8亿元,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0.9%。民营批发零售业作为传统行业增速平稳,实现增加值1079.7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批发业增势良好,全市民营限上批发业1123户,占全市限上批发业企业数量的83.9%;实现销售额2848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营业收入2543亿元,同比增长15.9%;营业利润21.8亿元,同比增长80.8%

3.贡献度看,民营经济贡献效力增强。一是民营工业生产活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民营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长9.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生产增长贡献率达35.5%。二是民营骨干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全市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0.1%,平均利润增长率为28.9%,较上年的17.5%和26.5%均有所提升,标志着民营“排头兵”企业实力提升。三是民营龙头企业数量增多。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青岛市有5家民企上榜;最新公布的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青岛市有8家民企上榜,比2018年新增1家,分别是青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12位)、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排32位)、新华锦集团(排37位)、利群集团(排49位)、青岛世纪瑞丰集团有限公司(排59位)、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80位)、即发集团(排94位)、荣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新增入围,排98位)。

(三)民营经济是地方税收重要来源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青岛市重要的税源渠道。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347.7亿元,比2004年增加319.7亿元,年均增长19.7%,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14.4%,比2004年比重提升7.8个百分点。2018年,青岛市积极落实国家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推进普惠金融,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2018年小微企业减免税额23亿元,30万户企业受益,有力支持和推动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全市小微企业贷款2598.3亿元,比年初增加32.9亿元;涉农贷款2453.2亿元,比年初增加36.9亿元,民营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有所改善。

(四)民营经济在开放性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入WTO,私营企业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进出口业务持续增长。特别是近几年青岛市积极贯彻落实“稳外贸”的各项措施,着力在结构转型和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全市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民营企业撑起出口“半壁江山”,成为外贸发展的一大亮点。2018年,青岛市民营企业进出口2794.6亿元,是2004年的1.8倍,年均增长7.5%,占全市进出口的比重52.5%,占比比2004年提高2.2个百分点,成为外贸出口的“压舱石”。其中,出口总额为1790.3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6.5%,是2004年的3.1倍。

(五)民营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落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激活了“双创”引擎和市场活力,也拓展了民营经济就业创业渠道。2018年,青岛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425.4万人,比2004年增加327.2万人,是2004年的4.3倍,平均每年吸纳就业23.4万人;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59.6万人,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总量的76.8%,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主要载体。

(六)民间投资是推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青岛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投资领域,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青岛市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实施意见》;2017年,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投资环境,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的实施意见》,以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营商环境待改善以及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充分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作用下,2005年以来青岛市民间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突破2000亿元,2011年以33%的增速创近10年来最高水平;2012年突破300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8%;2014年突破400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5.4%;2015年民间投资增速波动在20%区间,但仍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7年民间投资进一步扩量,达到4881.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62.8%,成为投资领域中表现活跃的经济成分。

(七)民营新经济彰显发展活力

近年,青岛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中的“新基因”“新概念”同步展现出旺盛的活力。一是电子商务交易迅猛发展。2018年,民营企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交易额621.1亿元,同比增长297.9%;民营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金额459.4亿元,同比增长264.9%。二是网络零售业态占主导份额。2018年,民营限上零售企业网络零售额209.2亿元,同比增长13.8%,占全市网络零售额的比重58.5%。三是互联网出行更加便利。2018年,自营互联网出行平台完成订单数量8.24万单,年末注册用户数1.32万人,月度活跃用户数达1130人。四是民营工业中部分“956”产业效益良好。2018年,民营规上工业领域中的智能家电和汽车制造两个优势产业营业利润分别增长19%和52.6%;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两个未来产业营业利润分别增长10.4%和32.6%;机械设备和橡胶化工两个传统提升产业营业利润分别增长16.6%和31.0%,显示出较为强劲的经营活力。五是民营企业挑起众创空间发展大梁。2018年,青岛市民营企业运营的众创空间占全市众创空间的比重80%,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占全市众创空间总收入的77.9%;民营众创空间服务创业团队2531个,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量1896项,其中发明专利381项,分别占全市的79.3%、83.2%和76.04%,成为草根创业者的成长平台和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

来源:齐鲁壹点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