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专项招生这些年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改善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不是让他们与优势阶层‘公平竞争’,更不是强化应试教育,而是通过法制和国家的力量,实行强有力的补偿政策。”

文|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责编|马蓉蓉

一张流传在网络上的志愿填报系统截图,让河南省新蔡县的程覃陷入一场风波。

通过“国家扶贫招生计划”被北京大学提档的程覃,又被北大以“高考成绩过低,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退档,随后,北大究竟能否退档国家贫困招生计划,成为舆论争论的话题。

事件最后以北大退档考生又被北大补录收场。不过,在这场风波中,“国家扶贫招生计划”引起了广泛关注。

“国家扶贫招生计划”的全称是“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是由教育部等多部委于2012年开始启动的一项教育扶贫计划。

而这项旨在补足教育公平的招生计划,实施7年以来作用几何,是否改善了之前“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还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改善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不是让他们与优势阶层‘公平竞争’,更不是强化应试教育,而是通过法制和国家的力量,实行强有力的补偿政策。”

退档风波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蔡县是河南省38个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实施区域、53个高校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之一。

因此,除了常规的志愿填报,新蔡县的学生还多了一些选择的机会。这一系列专项计划,均是为了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人数。

国家贫困专项计划申报并不苛刻。

凡是符合2019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本人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这几个条件,考生就可申报国家贫困专项计划。

不过,报名虽不难,录取却不易。

7月8日,河南高招提前批开始投档,两天后的上午,第一志愿报考了北大国家专项计划的新蔡一高的程覃,被河南省招办预投档。

程覃分数为536分,距离往年北大在河南录取分数足足低了150分左右,但幸运的是,他符合录取要求,即“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普通类招生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且依照招生计划从高到低分顺序志愿录取,考生比本科一批高了34分,排在北大8个招生计划的第八名。

但在北大看来,程覃的分数确实太低了。预投档后,北大随即退档,理由是:“高考成绩过低,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

随后,河南招办又两次投档,但北大以同样的理由两次再退档。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广泛关注,北大究竟能否退档国家贫困专项计划也成为争论焦点。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国家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除此之外,还包括新疆南疆四地州。

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等多种因素,多部委共同制定了专项计划,包括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增加学生考取名校机会,从2012年开始陆续实施,其中国家专项开始于2012年。

而对考生来讲,专项计划最大的优势,是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享受降分录取。

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曾向媒体透露,目前提高农村生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已成为一项“很硬的要求”。

他介绍,在南开大学每年录取的近3200名新生当中,就有约200个名额,是专门向全国800个国家级贫困县内,“县中以下基层中学”的考生定向倾斜的。出身于当地的考生,则以单独报名、单独划线、单独录取的方式进入南开,每年的人数超过南开新生全体的6%。

专项招生惠及几十万学子

而在此项政策之前,情况并非如此。

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曾得出研究结论,中国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持续下降,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

同时,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为改善这种情况,中国自2012年起开始正式实施农村学生专项招生计划,

2012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决定自2012年起,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

2013年,教育部再次发出《教育部关于2013年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明确要“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继续实施并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上述文件明确要求在实施专项计划过程中首先要“扩大规模”,以农林、水利、地矿、机械、师范、医学及其他适农涉农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为主,总招生规模扩大至32100名。

其次“扩大区域”,覆盖区域将在2012年面向680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基础上,扩大到832个县。

同时要求“增加高校”,承担专项计划本科任务的高校由2012年的222所扩大到263所,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108所中央部属高校。

在招生比例上,该文件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承担专项计划任务的中央部门高校,2013年录取农村学生比例比上一年至少提高两个百分点。

2014年延续了上述趋势。

那一年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的指标。当年专项计划的招生规模扩大至5万名。

此外,在覆盖全国832个贫困县的同时,提出“突出区域重点”的招生要求,重视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区。

2015年,教育部进一步要求“适度增加招生计划”,要求“有关高校特别是农村学生比例相对较低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招生名额,“努力使本校农村学生比例明显提高”。

有媒体统计,2012年实施以来,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三个专项计划已惠及几十万名学子,仅2018年三个专项就录取了10.38万人。

专项招生应更科学透明

业内观点认为,教育公平分为两种。

一种强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不考虑考生本人背景;一种强调不同背景的考生群体应当具有相同比例的入学机会。

事实上,作为国家专项招生的补偿政策建立在第二种公平观之上。

补偿政策的支持者并不认为分数面前的个体平等真正体现了教育公平。

有学者举例说:“一个城市儿童3岁学英语、5岁学奥数、钢琴、舞蹈,小学就出国旅行,而许多农村小学不开设英语,学生没有坐过火车,他们之间的竞争可能是公平的吗?”

“专项计划本身是为了解决公平问题,给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考生的一种补偿,但这种补偿方式依然采取计划的方式,这是有一定缺陷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他进一步解释,因为贫困落后地区所有考生的高考分数和其他非贫困地区的考生是没法比的。在国外,也有类似的补偿机制,但是他们会用欠发达地区所有考生的分数乘上一个系数,再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比。

如何发挥好专项计划政策?

储朝晖认为,应该改革专项计划政策中的计划招生模式,采取更加公开透明的专业评价的方式录取考生。通过计算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程度,确定当地所有考生的分数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分值之差,然后乘以一定的系数计入总分,照顾到所有学生,而不是几个学生。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将招生权更多地给到高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