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夏能源网
从股权大战,到旗下子公司业绩造假董事长被刑拘,再到高管层纷纷离职,长园集团(600525.SH)一直都是业内的“话题女王”,真可谓是凑齐了狗血剧的所有奇葩剧情。
成立于1986年的长园集团曾经是个非常辉煌的企业,主营电动车相关材料、智能工厂装备、智能电网设备三大业务。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长年稳居中国热缩材料、高分子PTC、电力电缆附件、合成绝缘子和变电站母线保护五个行业第一,位居中国变电站微机五防行业第二,并连续入选中国上市公司科技50强和绩优100强。
2014—2017年间,依托于快速的并购扩张,长园集团净利润一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2017年,长园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33亿元,同比增长27.08%;实现净利润11.36亿元,同比增长77.55%。这份业绩单不可谓不漂亮。
据统计,在长园集团69家子公司当中,有50家是收购而来。由于不断高溢价并购,五年来长园集团商誉翻了14倍,从2014年初的3.84亿元,激增至2018年9月底的54.45亿元。然而高额商誉同时蕴含着市场风险。2018年,随着多只并购标的相继暴雷,长园集团开始遭遇一系列企业噩梦——业绩造假、商誉减值、抛售资产等等。
但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格力电气却对它上演了“最长情的爱”,先是要约收购,结果被否;接着董小姐开始在二级市场直接买股票,并在近日越过举牌线。董小姐到底看上了长园哪里?这是继银隆之后的又一次“糊涂爱”么?
收购和鹰,埋下最致命的一颗雷
三年前,当长园集团以18.8亿的价格、高达652.02%的增值率收购长园和鹰80%股权时,没有人会想到,这家曾经想要冲击创业板的“明星企业”,会成为一颗引爆长园集团存亡危机的炸弹。
长园和鹰上海总部工厂,是这个悲伤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2016年7月7日,长园集团为和鹰科技的加入举办了隆重的千人大会。这场大会的主题被命名为“鹰的重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可见长园集团对和鹰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可到2017年,长园和鹰并没有完成业绩承诺,其2016年所签订的订单虽然账面收入4.77亿元,但实际只收到7453.58万元的回款。
早在2017年中期,长园集团就关注到长园和鹰应收账款回收严重滞后,但直到2018年上半年长园和鹰出现业绩严重下滑,长园集团才于2018年8月更换了长园和鹰董事长尹智勇及相关管理层。
2018年12月25日,长园集团收到上交所的监管函。上交所要求长园集团“加快核查进度,根据明确核查结果确定业绩造假、资产减值等相关事项可能导致的对以前年度财务报告追溯调整的范围和金额,以及对2018年度财务数据的影响”。
同一天内,长园集团以公告形式昭告,其在2016年收购的子公司长园和鹰或存在业绩造假,智能工厂项目和设备业务的真实性存在重大问题,“已有理由初步判断长园和鹰原负责人存在业绩造假的嫌疑。”
至2019年5月17日,长园集团披露长园和鹰原董事长尹智勇被刑事拘留,该案件目前仍在侦办中。5月31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对长园集团正式立案调查。无论结果如何,长园集团最看重的智能工厂项目已打了水漂。
除长园和鹰业绩造假风波之外,长园集团另一家子公司中锂新材也被卷入沃特玛资金链危机,2018年业绩同比大幅下降61.30%,不仅亏损额较大无法扭亏,商誉减值情况也存在“猫腻”。
相比暴雷之前,长园集团市值已蒸发约13亿元。接下来长园集团不得不直面更大的“并购后遗症”:如何处理54亿元巨额商誉?
从大肆并购到出售资产,长园到底经历了什么?
长园集团的危机还远不止于此,业绩下滑、资金链断裂才是当下最燃眉之急的问题。
为了缓解资金链危机,长园集团不得不频繁出售旗下资产。2019年7月24日,长园集团出售其子公司长园南京名下的资产及土地使用权,预计将实现当期净利润约1.2亿元。
2019年8月5日,长园集团公告称已将长园维安77.73%股权作价3.5亿元给转让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主体,本次交易预计形成投资收益约5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长园集团控股子公司,长园维安近年来持续盈利运营良好。长园集团出售这样一家持续盈利的子公司,可见财务状况有多么糟糕。
从财报来看,2018年长园集团实现营收71.37亿元,较上年71.31亿元微增0.09%。但扣非净利润实为亏损11.90亿元,同比下降286.77%。至2019年一季度,长园集团经营业绩并无好转,营收为14.16亿元,同比下降10.17%,扣非净利润仅有0.22亿元。
与此同时,2019年一季度长园集团总负债达78.76亿元,总资产113.33亿元,资产负债率69.5%。负债中,有息负债高达76.58亿元,占总负债的97.23%,其中仅短期负债就达48.33亿元,占负债总额的61.36%。公司短期内面临巨大的偿付压力,业界不断有“长园集团这条破船要沉了!”的传言传出。
仿佛是在为这条传闻做验证,8月5日同一天,长园集团公告称公司副总裁黄永维、副总裁王军同日提交书面辞职报告,两人均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在前不久,长园集团董事会秘书高飞6月29日递交书面辞职报告,这位董秘2018年7月才上任,任期未满一年。
紧接着是长园集团董事鲁尔兵7月3日递交书面辞职报告,称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职务及在公司子公司所担任的一切职务。
长园集团走到今天,从辉煌到绝望似乎是在转瞬之间就发生了。在公司遭遇重大危机之际,高管层纷纷跳船逃生,陷入绝境的长园集团让他们已经丧失了渡过难关的基本信心。
格力上演“糊涂爱”,长园能否起死回生?
不过,风雨飘摇的长园集团并没有绝望到底,不知为何,它获得了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格外偏爱。
从2018年起,格力就意图收购长园集团20%股权,结果却因为上级国资委否决以失败而告终,但格力始终保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小伙伴。在长园集团危机四起、暴雷不断的2019年8月6日,格力及时雨一般完成了对长园集团的成功举牌,上演了一场让大家看不懂的糊涂爱。
2019年8月6日晚间长园集团公告称,公司获格力集团旗下格力金投及一致行动人金诺信举牌,且对方拟以每股5元至7元的价格继续增持公司3%至5%股份。公告还表示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长园集团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举牌方格力电器则宣称,是看好长园集团未来的发展前景,有意战略入股长园集团,同时无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计划。这种奇怪的并购逻辑,不禁要让大家问一声:“董小姐,你这到底是为了啥?”
近年来,格力集团积极推行“集团多元化,子公司专业化”的大战略,尝试进入新能源领域,长园集团主营业务就是电动车相关材料,这或许是最主要原因。去年,格力集团向长园集团发起要约收购时,时任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许晓文也曾表示:格力集团主要看中长园集团在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装备业务上的发展,管理层欢迎格力集团入股。
目前,长园集团并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曾经,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和投资是长园集团大股东,但2013年随着长和投资撤资减持,长园集团陷入控股权之争。经过几年你来我往,目前股权极为分散,山东科兴药业有限公司是长园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1.0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81%。
从2018年4月3日至2019年8月6日,格力集团全资子公司格力金投、金诺信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增持长园集团6618万股,已经占到长园集团总股本的5%。格力集团表示还将以以5元/股-7元/股的价格区间增持长园集团3%至5%股份,很明显是要拿下大股东之位。
近年来,格力电器在新能源车领域有着诸多动作和布局。在收购长园集团股份之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斥资近两亿元入股新能源汽车企业珠海银隆,上演了一出并不完美的爱情故事,
这一次董小姐莫名“爱”上深陷困境的长园集团,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发展?至于格力能否帮助长园集团化解危机?这么高难度的问题,董小姐或许早已心中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