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办大学学费再涨,花40万在国内读大学值不值?

在各地的推动与求学的需求之下,中外合作办学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高涨的学费也引起“值不值”的讨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洁 朱家嬿

“我入学的时候是8万元一年,现在涨到9万元了,如果加上住宿费就快10万元一年了。”何欣(化名)就读的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北师港浸大)新生入学学费又涨了。

不过,从整个中外合办大学的学费来看,北师港浸大的学费不算最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从独立的大学院校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从4万元到18万元不等,不少学校的费用在8.5万-10万元左右,加上住宿费接近10万元一年。大部分中外合办大学四年下来,即使不考虑生活费,也需要花费40万元左右。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费还是偏贵的。”何欣的妈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过如果我的孩子经过本科四年学习,学到了真正的技能,掌握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话,那我认为就是值得的。”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中外合作院校的学生表示,中外合作办学的全英文教学、国际化教学模式、申请海外研究生更容易等优点令他们欣赏,但是他们也认为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有待改进。

一年收费最高可达18万

中外合办大学的学费,让他们成为中国高校收费的“贵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各所中外合办大学的数据发现,2019年的学费中,最便宜的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收费为4万元/人;最贵的为昆山杜克大学,17万元/人。此外,上海纽约大学的学费为第一、二学年12万元/人,第三、四学年18万元/人。

此外,西交利物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北师港浸大、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费则从8.8万元/人到9.5万元/人不等。

同时,今年部分大学的学费还出现上涨,除了北师港浸大之外,温州肯恩大学在2017的学费为4.5万元/人,2018年上涨到6.5万元/人,2019年普通类收费6.5万元/人,美术类收费6.8万元/人。

这一收费,明显高出普通大学一年1万-2万元的学费,甚至超过一些昂贵的艺术专业的学费。

为什么中外合办大学学费如此高昂?

“对于收费,中外合办大学和公立学校是不一致的,因为这些大学的运转可能全部要靠学费,而公立大学有政府补贴,所以可以维持低收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少数能够负担相对昂贵的学费的学生和家长对中外合作院校的收费怎么看?

“我觉得学校教授的东西其实很浅,学下来发现这些东西都会一点,但是都懂得不多。相比之下,其他大学也都会教授这些知识,甚至会教的科目和内容更多,所以我认为花那么多学费没有什么必要。” 一家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应届毕业生李玲(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值得的。

邓妍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大二学生,她认为,这么高的学费,单单从教学质量来说可能不怎么匹配,但是综合其他因素来看可以说是物超所值。比如学校的氛围,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交往的同学群体,还有各种学习以及社会活动的机会。它为培养出独立自信的个体创造了更多条件,而这是大部分国内高校没办法提供的。

郑凯罗是2019届入学中外合作院校新生,他认为相比其他公立学校学费的确比较昂贵,不过学校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教学理念尚待磨合

目前看来,中外合作办学的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

何欣表示,她很赞赏学校的全英文教学模式,得益于全英文教学,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都很高。学校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演讲能力的培养也很突出,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经常需要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并且很多课程都需要学生进行英语演讲。

邓妍则认为,学校的教育理念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学校实行较为人性化的管理,学习环境也相对来说较为宽松,管理方式相对更为自由。

王笑是2019届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新生,他认为由于外聘教授的机制,中外合作办学能为他提供较宽阔的国际视野,便于研究生阶段出国深造。同时,学校在选课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在采访中,不止一位学生提到,如果希望未来到香港或者国外念书,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的优势非常明显。

“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在有些国外学校看重的素质方面比较优秀,所以更容易申请。”邓妍说。

然而,中外合作办学的缺点也不能忽视。

何欣表示,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的优点是跟国际接轨的机会更多更广,也能让学生接触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它的缺点是太年轻。比如,她所在的学校采用了博雅教育全人发展的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跟国内很多传统高校都有不同。由于这种教育理念在国内推行的时间还不长,在具体实行中出现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还有师资的问题。由于还处于磨合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容易出现老师更替较为频繁的情况。

“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是和国外大学的合作,把国外大学的管理、教学等模式带入中国。劣势是国内外大学在不同环节的理念不同,需要磨合,这有一个过程。”储朝晖指出。

地方力推中外合作办学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不少地方都积极提倡中外合作办学。

7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在银川签订《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框架协议》,希望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管理、农业农村发展等人才学科方面的优势,和法国方面合作院校在相关专业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开设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管理、工商营销管理、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

7月底,福建省发改委召开的新闻通气会宣布,中外合作办学将由现行的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管理,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外合作办学学费标准突破最高收费限额。

如果希望突破最高收费限额,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包括合作办学机构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且合作办学项目符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起促进作用;合作方为世界高水平学校,或拥有世界同类型高水平学科(专业)的学校等;以设立独立教育机构方式(包括具备法人资格和非法人资格机构)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

目前,不少地方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突破口,希望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

“对没有好大学的地区,引入中外合作办学,对当地高校水平提升有一定作用。但是,相对来说,高等教育强的省份对国外大学的吸引力会更强,弱的省份吸引力会更弱。”储朝晖说。

在各地的推动与求学的需求之下,中外合作办学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整体上看,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与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需求不少,但是开展的合作还是少一些。”储朝晖表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