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去世,享年88岁

你或许读过她的《宠儿》,或者《最蓝的眼睛》。

托妮·莫里森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于当地时间本周一晚在纽约蒙蒂菲奥里医疗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去世,享年88岁。她的出版社Knopf今日发表声明确认了这一消息。

托妮·莫里森出生在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一生撰写了多部美国黑人相关的文学作品,包括《最蓝的眼睛》(1970)、《所罗门之歌》(1977)《宠儿》(1987)、《爱》(2003)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莫里森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其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方面。1993年,她的作品由于被认为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表达方式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托妮·莫里森考入了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学习英语和古典文学,后来在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关注的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此后她曾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华德大学任教,在此期间她拥有了一段长达6年的婚姻。离婚后,托妮·莫里森带着两个孩子来到纽约。“我有两个小孩子,住在一个小地方。而且我还非常孤单。”1979年,她对《纽约时报》说,“写作让我在晚上孩子们睡着之后找到一些事情干。”

1974年的托妮·莫里森

在写作时,莫里森忆起小学时她的朋友曾经告诉她自己多么想要一双蓝眼睛。“过了20年,我还在想,她是从哪儿得到这种想法的?”从这一点出发,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1941年前后美国黑人遭受的精神奴役为背景,在故事中,黑人将白人优越、黑人低劣的种族主义思想内化为自觉要求。这本书最初销量不佳,只有2000册,莫里森后来认为,这本书的接受程度与其中主要角色在这个世界上受到的待遇是一样的:“被解雇,被轻视,被误读。”

在写作《最蓝的眼睛》期间,她在纽约兰登书屋担任高级编辑,出版了拳王穆罕默德·阿里与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1973年,她出版了讲述两个黑人女性之间友谊的作品《秀拉》,并获得了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77年的《所罗门之歌》则让莫里森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这本书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讲述了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和文化之源的经历。1983年,莫里森从兰登书屋辞职,专注写作。

1987年的《宠儿》是莫里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宠儿》的素材取自她在兰登书屋做编辑时的经历。在编辑《黑人之书》时,她注意到了一张剪报:一个名叫马格丽特·加纳的黑人女奴带着几个孩子,从肯塔基州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宠儿》就讲述了黑人女奴逃离奴隶主、因不愿看到孩子沦为奴隶而杀死幼女的故事。当年,由于这本书没有能够进入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引发了48位作家对出版行业的签名抗议。在五个月之后,这本书捧得普利策奖,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奖项,包括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一片赞誉当中,也不乏质疑的声音。《纽约时报》书评版和《纽约客》杂志都曾经指出,莫里森的读者总是分为两派:极度的崇拜或者完全不屑一顾。《纽约客》杂志的评论者说,文学界的一些学者甚至怀疑莫里森之所以获得诺奖,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委员要强调“种族歧视”问题的重要性。

新经典文化译介出版的托妮·莫里森作品

不论人们如何评价,在莫里森60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写了11部小说、5本儿童读物、2部戏剧、一组歌曲和一部歌剧,她的作品不仅关注美国黑人妇女问题,也同时直指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除了写作以外,托妮·莫里森也在公共领域为黑人发言。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轰轰烈烈进行之时,她曾在一篇名为《黑人女性对女权运动的态度》的文章中公开发表过自己对当时女权运动的看法。在2015年,在黑人青年弗雷迪·格雷原因不明的死亡事件后,莫里森对美国事实上的种族不平等现象和事实上不公平的司法制度表达了强烈批评。她说:“我要看到警察朝一个没有武器的白人少年后背开枪,我还要看到一个白人男子因为强奸黑人妇女而被定罪。”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