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产业新闻 路俊迪
上映首日,《哪吒》逆势而上刷新动画电影最快破亿记录,用时仅89分钟。影片评分、上座率、观影总人次等全部位居同期第一。黑眼圈,扑克脸,又拽又丧,戳瞎江流儿,周身上下都散发出“邪气”,这样的哪吒何以成黑马?
《哪吒》从点映到上映,我命由我不由天
今年的暑期档,多位种子选手临时撤档,搞得人心惶惶,观众大呼“无好片压阵”,而另一边,市场却冷冷清清,雷声大雨点小的《银河补习班》被骂得一无是处,令人捉急。
关键时刻,哪吒来救场!
只是,第一波预告让人怀疑自己的审美!
这黑眼圈,扑克脸的哪吒,与我们印象中的美少年差得有点大!
官方倒是不以为然,配合大众的审美做起了自我调侃的表情包!
听说你们觉得我丑?
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跟哪吒没关系,但跟票房有关系!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黑眼圈的魔童哪吒导致了一部分人对这部电影并不看好。
有的人拿它跟《哪吒闹海》相比较,说它是毁经典的烂片。
也有的人指责它胡编乱造,要求将它撤档,不准在电影院上映。
可是在几天的点映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反转——仅仅4天的点映已冲破5200万元的票房。
犀牛娱乐在点映前预测最终票房6700万元,在点映之后预测13.2亿元。
果然没有人逃得过“真香定律”!
《哪吒之魔童降世》于7月26日正式上映,1小时29分便票房破亿,豆瓣评分8.7。
与我们看过的“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英雄小哪吒”不同,这次是魔童版的全新哪吒!
一颗能吸收天地灵气的混元珠被元始天尊罩在炼丹炉里,化为一颗灵珠和一颗魔丸。
这两颗本是同物同炉而造的宝珠,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命数”。
天尊命太乙真人将灵珠送至陈塘关李靖家投胎为人,而魔丸却被天尊种下了天劫咒语,三年后将引天雷摧毁。
魔丸投胎至李靖夫人的腹中,背负着斩妖除魔、救世救民的使命的哪吒,却背上了“魔王”的命理。
而灵珠被申公豹盗至海底炼狱的龙王之处,让其子敖丙倍增灵力,本是囚徒却有了强大的灵力和善良的心性。
哪吒和敖丙究竟谁是魔、谁是神?
一念成神,一念成魔!
从《大圣归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国漫的精彩成长史
说到国漫的崛起,就不能绕过《大圣归来》。
2015年7月,在众多国产大片的夹击下,《大圣归来》悄无声息上映。由于资金短缺,没有剩余经费进行大量宣传,只能采取裸发。然而,随着影片口碑的持续走高,无数观众在看完该片后自发成为自来水。靠着过硬的质量,最终累计9.5亿人民币的票房表现,助其登上内地动画片影史票房冠军宝座。
2016年,梁旋、张春两位青年导演以庄子《逍遥游》为灵感,创作出唯美浪漫动画《大鱼海棠》。在这部电影中,大量采用了《山海经》中仙灵和怪兽造型,以“红”为主色调,为观众带来一段刻骨铭心、缠绵悱恻的爱情传奇。精致的画面与唯美的故事,让影片收获了无数眼泪,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2017年上映的《大护法》是一部手绘山水背景,江湖风格的成人动画。奕卫国大护法为寻找失踪已久的太子,来到一个花生镇。这里的居民外形酷似花生,他们反对一切外来事物,麻木而愚昧。在躲避守卫追杀的过程中,大护法偶遇太子,并一同卷入了一场关于欲望的冒险故事。这样一部探讨了阶级形成以及人性觉醒、反抗暴政等政治问题的动画片,让无数观众为此叫好,称“看到了国漫的前进之路”。
2018年,连播了几季的热门动画《侠岚》推出剧场版《风语咒》。影片表现出的母子情深,感动了一大批观众,而对传统五行的涉猎更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9年年初,《白蛇缘起》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低开高走,最终在高口碑的加持下,该片票房4.5亿人民币,成为追光动画成立之后第一部实现盈利的作品。新的人物、新的爱情和新的情歌,《白蛇:缘起》既有对新篇章的意犹未尽,又有对老故事的无限回味,让许多互联网民们自发成为这部电影的自来水。
还是2019年,哪吒降临,口碑炸裂!
他来了,他来了,《哪吒》带着票房走来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豆瓣评分超过《大圣归来》,且业内人士预测,这部片子有可能成为第一部超过10亿的国漫。
这些天,许多人为他兴奋不已,说它是“目前中国最强3D动画电影”。
也有人说他能开启全新宇宙,比肩漫威。
那这部经典故事改编的作品,是如何实现了新时代语境下的口碑炸裂呢?
我们常说,一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在互联网语境下,一部影片的成功亦是如此。
天时:票房频繁撤档下的机遇
今年暑期档热闹非凡,从七月初开始,《少年的你》、《小小的愿望》、《刀背藏身》四大影片接连撤档,引发争议。
尽管吃瓜群众蠢蠢欲动,但不得不承认,部分电影的撤档为仍旧能够上线的电影减少了竞争,提供了机遇。
地利:本土文化大IP加持;东方审美与情感诉求
本土文化大IP加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奇异的神话传说、有趣的民间故事、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我们的现代化创作提供了源泉。《山海经》《封神榜》《西游记》中的故事与人物也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
哪吒也不例外。作为中国人心目中已经非常熟悉的IP人物,哪吒本是汉代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形象,南宋时期,演化为李靖的儿子。后经《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改编,哪吒被纳入道教神仙体系。1979年的《哪吒闹海》,陈家奇、蔡志军的《哪吒传奇》,哪吒成为国产动画片里最常出现的形象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3到2016年,涉及哪吒的影视作品就有20多部。
这次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也是对经典IP的翻新,庞大的粉丝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票房成绩,而这个全新的魔童形象——朋克风、烟熏妆、打油诗人更是颠覆传统,让人眼前一亮。
在内容创新与技术突破的双重加持之下,哪吒出圈也不足为奇。
IP的力量之强大,不仅在于票房的保证,还在于周边衍生品的开发以及同系列影片的打造。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彩蛋《姜子牙》便可窥探封神宇宙的雏形。
东方审美与情感诉求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性,于人口泱泱的中国而言,一部电影,要想成功,永远离不开让人久久回味的情感表达。
东方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感情的不外露和家国情怀的永恒。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父亲李靖,就是亲情内敛的典型。不轻易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却想要“以命换命”。
完全契合了当下受众对家庭关系的感悟。
你从没说过爱我,我却从没怀疑过!
人和:话题营销;点映口碑前置化;自来水安利
话题营销
《哪吒》深谙当下受众的喜好,从官方的第一波海报到后面的造势宣传,提炼出“不被认可的少年,误解中倔强成长,生而孤独从不认命,逆天而行斗到底”“生而为魔,那又如何”等主题,引起了年轻受众的共鸣。
在CP热大行其道的带动下,各种话题悄悄蔓延,“哪吒敖丙”阅读1.3亿,众多二次元大V转发配文,进行再创造,出现了多个版本的“哪吒敖丙”,让角色人物怒刷一波存在感。
7月23日,官微放出哪吒、大圣归来联合短片,“哪吒是男孩子吗”的话题再次登上热搜,将粉丝对比大圣归来融入一个片段中,再次达到了为《哪吒之魔童降世》造势的效果。
“哪吒是男孩子吗”在微博的话题也达到了2亿多的阅读,8万的讨论。
点映口碑前置化
《哪吒》的点映获得很多好评,仅仅4天的点映已实现5200万元的票房。提前上映的最突出的例子可以说是《我不是药神》,排片占比最高时达到了9.0%,场次2.5万,口碑强势发酵,为后来31亿的票房做了铺垫。
由此可见,只要片子足够好,点映就能成为抢占观众注意力的重要举措。
自来水安利
《哪吒》的自来水安利分为大V和大众两个方面。
先是各位明星纷纷跟风晒出了“哪吒头”同款造型,
后有微博、明星、公号大V强势安利,
而吃瓜群众也紧随其后,微博评论、话题带了好几波,
有点剧透又有点抓人的感觉让观众纷纷购票,为国漫的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漫的成人化探索任重道远
和动画片不一样,国漫自《大圣归来》始,就把受众确定为成人和儿童,并且有向成人化探索的趋势。
毕竟成人拥有的购买力、消费力与审美力,与电影的产业化息息相关。
但是,从现有的环境来看,国漫的成人化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首先,虽然电影分级千呼万唤,但我国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完善,动画电影的受众分层并不明晰。有些动画电影虽然打着成人动画的旗号,但实际操作中观众群体却并未得到区分。
其次,伪成人化动画电影也鱼龙混杂,充斥其间,有的影片为了争取更多的成人观众群体,故意在影片中加入低俗的槽点、脏话和其他不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
最后,内核不硬的问题依然存在。其实一部影片的内核是故事,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影片,我们的技术在不断进步,许多精致的画面完全可以与国际相媲美,在这种情况下,讲一个好故事成为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哪吒之魔童降世》固然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点,但是这么一个创新性的故事是吸引我们走进电影院的关键,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拥有自我价值观,并对个人价值进行开掘的与时俱进的哪吒;我们所感动的,关乎亲情与家国,关乎友情与救赎,关乎孤独与成长。
结语
那是成为魔童的哪吒,也是千千万万个我们。是孤独却又倔强成长的我们,是有爱却又不愿表达的我们,是复杂却又单纯的我们,是被别人误解,难过以后,继续不断向前的我们。我们如此,国漫亦如此。我们相信,国漫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