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狮子会说话:新版《狮子王》跌入“恐怖谷”了吗?

“数字魔法剥夺了我们大脑做梦的权利。”

撰文 | 蒋旖旎

“那些狮子确实做得太真了,完全没有破绽。”刚刚看完新版《狮子王》的张女士做出这样的评价,“但是它们‘面瘫’,没表情又在说人话,表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总感觉哪里怪怪的。”

和张女士有着相似看法的观众并不在少数。新版《狮子王》上映之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口碑,都与老版动画片相去甚远。此次迪士尼以高超的CGI技术复刻了94年的经典原作,除去情怀的再现,片中逼真的动物形象和场景由曾经制作《奇幻森林》的团队打造,可谓是此次翻拍的最大看点。影片所呈现的视觉效果的确令许多专业人士和影评人惊叹不已,《纽约时报》影评人A. O. Scott便写道:“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技术层面来评判,那(新版)《狮子王》或许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新版《狮子王》剧照

尽管画面精美、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但有一些人却对高科技在故事中的加入并不买账。电影媒体IndieWire的影评人David Ehrlich就直接指出:“不要问为什么犀鸟扎祖会说标准英语,虽然它的嘴只会上下移动。”在与David Ehrlich的评价类似的观点中,“恐怖谷效应(uncanny valley effect)”这个词被无数次提到,而它也是一些观众无法接受某些计算机合成图像的源泉。

 

恐怖谷效应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了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恐怖谷”理论假设,指当模仿人类或动物的物体(如机器人)几乎与真实的人类和动物一模一样,但又不完全相同时,会在其相似度达到某一阶段时使人类出现诡异、怪诞甚至反感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虽因人而异,却真实存在于人们心中。

在恐怖谷理论的示意图里,人类对机器人的好感度在初期会随着机器人的逼真度而升高,而当逼真度到达一定程度时,人类的好感度会突然逆转为负值,并且逐渐下滑。这时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细微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并使机器人看上去愈发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僵尸的感觉。而随着逼真度继续上升到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时,人们对机器人的好感度又会慢慢恢复正值,产生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好感度为负值的阶段就被称为“恐怖谷”。随着电脑动画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荧幕上的动画形象和高度仿真的机器人,也变得更易“跌入谷底”。

动物也是同理。以此次迪士尼翻拍老版《狮子王》动画片为例,在老版中,因为卡通形象并不足够逼真,观众便会将重点放在它拟人化的特征上(比如它们使用人类的语言和情感),从而产生移情作用;而在CG技术高超的新版《狮子王》中,一些观众就有可能被过于逼真的动物形象所吸引,从而认为它们“说人话”显得有些突兀和诡异。

新版《狮子王》剧照

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现象呢?心理学和人工交互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是范畴模糊理论:人们在看到机器人总会希望自己能够准确归类机器人,而类人型的机器人模糊了“人类”和“非人类”的界限,于是这一理论假设人们会因此产生负面情绪。不过,之后的一系列实验证明,人们的确会对无法分类的真实人脸与电脑合成人脸感到困惑,但却不一定会因此产生负面情绪。

感知不协调理论则认为,当人们在本应了解与熟悉的对象上发现了与自己认知不相符的特质,便会产生强烈的负面的情绪。比如大多数恐怖片中“鬼”的形象通常与普通人看似无异,但当他们配上一双眼球全黑或过度放大的眼睛时,就会使观众感到强烈不适。

一位观众在观看新版《狮子王》后评论道:“刚开始总觉得下一秒就会出现赵忠祥老师的声音,结果狮子倒说起了人话。”在他看来,自己熟悉的荧幕上的狮子通常都是出现在《动物世界》中,而新版《狮子王》中的形象设置与原本经典的动画剧情相搭配就显得有些违和。

正如狮子说起人话唱起歌也许会引发观众的不适,与外形的“不协调”相对应,声音和行为同样也会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困扰。有网友甚至提到1996年春晚中郭达和蔡明的小品《机器人趣话》,给他留下了不小的童年阴影。小品中蔡明饰演的“进口机器人老婆”张口便是机械的电音,表情僵硬,语气冰冷,行为诡异。如今这位网友再回忆起儿时异样的感觉,他说,“那其实是恐怖。”

小品《机器人趣话》

在之前流传的一个机器人恶搞视频中,由“Bosstown Dynamics”生产的机器人因不满压迫而对创造者发起攻击。这段以电脑技术完成的极为逼真的视频,让一些不知情的网友误以为科技公司波士顿动力真的生产出如此先进的机器人的同时,也对机器人因其“情绪不满”而反击产生了顾虑。

持有心灵感知理论的学者认为,由于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机器是无法拥有“心灵”的,自然也不应该有情绪和感觉。所以一旦机器也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绪,人们对机器的心理预期将会被打破,从而导致认知失调,产生反感和恐惧等负面反应。

机器人恶搞视频截图

 

跌入与跨越

CG技术的发展促使创作者们不断尝试将人类角色尽可能地向真人靠拢,但早期技术的不成熟却令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便是恐怖谷的“难以跨越”。

以2004年的动画电影《极地特快》为例,它作为全球第一部全部使用数字捕捉的高仿真动画电影,以其人物角色逼近真人为特点,却没有获得预期的口碑。有的人认为片中人物动作表情过于僵硬,如同僵尸,虽是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却令人感到恐惧。

与此相似的还有《最终幻想:灵魂深处》中的角色,该电影在上映前甚至引发“真人演员是否会被电脑取代”的讨论。但上映后一些观众的反应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表示角色“只可远观,不可细看”、“看久了会有点害怕”,这些评价也使这部电影“跌入恐怖谷”。

电影《极地特快》剧照
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剧照

与十几年面部捕捉技术相比,如今电脑技术创作出的人物已很少会因表情动作僵硬而遭人诟病。在电影《阿丽塔》中女主角阿丽塔的形象便被业内人士誉为“跨过了恐怖谷”。其面部表情自然,动作顺畅,将人物与真实人类的相似度更进一步地提高,使观众除“眼睛太大”外无法找出女主角明显的“不像人”的特点。

而Netflix的《爱,死亡,机器人》系列中《幸运13》的女主形象更是让观众在看完短片后怀疑女主角是真人出演。这部短片的视效监制Chris Waegner在制作过程中曾讲述到,导演Jerome希望团队可以打造高仿真的CG动画,所以他们不得不依据“恐怖谷理论”让团队成员用独特的方式创作,以避免动画形象引起观众的不适。其中高分辨率的全方位面部扫描,为角色提供了大约1000个不对称肌肉动作和组合动作,最终确保了影片达到“照片级的真实度”。

电影《阿丽塔》剧照
动画短片《幸运13》剧照

反观新版《狮子王》,CG技术对动物的逼真还原早已不是难题,但却使这部经典动画片如今充满争议。这样的改变除了由“恐怖谷效应”引起,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影评人David Ehrlich认为从概念的层面上讲,老版《狮子王》展现了手绘艺术的力量,而正是这些手绘艺术,为迪士尼动画最早期的作品赋予了神奇的意义——它们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而如今,“即使著名歌手的演唱也不具备手绘动画曾经独自表达的情感重量,”他说,“数字魔法剥夺了我们大脑做梦的权利。”

新版与老版《狮子王》对比
新版与老版《狮子王》对比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