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极客财经社 张化倩
编辑|季秦君
它曾豪言打造“千亿市值”光伏企业,并自诩为业内“狮子王”,却在上市7年中,股价如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最终在退市时留下“一地鸡毛”。
位于江苏淮阴的海润光伏在7月12日被上交所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海润公告显示,截止2019年7月8日,公司股票已于退市整理期交易满三十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已结束。而在退市整理期中,海润的股价还在盘中创下了每股0.12元的最低价,刷新了A股股市历史最低股价的纪录。
自2012年借壳上市以来,海润光伏市值顶峰时曾将近300亿,而截止现在,海润市值不足8亿,退市过程中股价总跌幅超过80%。曾创造神话的光伏巨头在“5.13光伏新政”发布后、行业形势大好的今年却黯淡离场。
回顾海润的商业沉浮史,它也曾经历过高歌猛进的繁荣期,也曾经历过实控人多次更迭的动荡期,还曾经在陷入困局的时候尝试各种自救,引进战投、实施重组、出售亏损子公司,然而无奈的是,海润已病入膏肓,神仙难救。
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落到今日的田地?或许从海润的三个男人身上能找到解答,他们曾让海润感到幸福、抱有期待,却也冷酷无情地将它推入深渊。
1. 暗淡离场孟广宝
5月17日,由于上交所对2016年至2018年连续3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且201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37.37亿元,上交所决定终止海润光伏股票上市。一时间,低调的辽宁富豪孟广宝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
孟广宝曾说,“如果想去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出资入股,我要做到绝对控股,超过67%,否则不去”。原因是海润一事令自己“伤心了”,旧伤难弥,他成功地杀了回来。
2018年7月,海润突然公告称,前任实控人孟广宝带着他的华君系,为海润子公司代偿部分债务,并在8月16日与第一大股东杨怀进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孟广宝身登大股东,此后华君系又陆续接手公司部分债务,前后累计代偿、受让债务超7亿元。
这一幕一度让股民泪流满面,纷纷买一手梦想,一幕前嫌冰释旧情复燃的大团圆剧情将要变成现实。彼时,工人讨薪、高层震荡、定增失败、巨额债务无法偿还等问题,都压得海润喘不过气来,然而孟广宝的到来,并没有让它重焕生机,命悬一线的那根线在如今断掉了。
光伏行业周转资金慢,导致光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不佳,另一方面,海润又深陷债务泥潭,国内银行被海润的走势吓得心有余悸,“5.13光伏新政”后行业形势虽然大好,更多人还是秉着观望的态度,并且孟广宝对海润好像并没有“上心”,在去年的最后几个月里,突然消失了。
这操作,似曾相似。
2016年4月15日,“群龙无首”的海润光伏迎来孟广宝,内部人士称,他“在位”期间一家独大,5个非独立董事席位中,有4席被孟广宝掌握。然而,新上任的孟广宝貌似对光伏产业并不是很感兴趣,还是继续专注于老本行,据年报显示,他不断跨界布局房地产和金融业务,海润的经营状况却并未出现起色。
孟广宝的一系列行为引起了海润光伏投资人的不满,再加上上交所对2016和2017出具无法表达意见的审计报告,2017年7月,独董徐小平率先发难,要求罢免孟广宝,经过一系列博弈,孟广宝终被罢免。面对指责他称有勤勉尽责义务,曾想过开新闻发布会,可他真有“勤勉尽责义务”吗?
根据华君控股2017年年报,“本年度营业额约为人民币33亿元,增加141%。从业务结构来看,其大部分营业额来自太阳能光伏分部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约41.4%。”在光伏前景良好的2016年和2017年,海润分别亏损11.83亿元和24.65亿元,而孟广宝的华君控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形成了巨大反差。
孟广宝被“逼宫”后曾公开表示,“我不会再往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输送资产,没有意思。”极客财经社发现,从签订的协议和公告来看,除了增持表决心、进行业务往来之外,孟光宝并没有往壳里装入资产,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发家史中,曾多次收购朋友的公司而获利。
华君系和海润光伏的恩怨在江湖闹得沸沸扬扬,但经过孟广宝一番“折腾”后,海润光伏颓象明显,昔日首屈一指的大佬,早已盛势不再。2018年5月海润被上交所暂停上市,停牌时间至退市时已长达一年,停牌前股价跌至0.87元/股。
2. 激情不再杨怀进
十年前,全球光伏行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能源不景气的情况下,开始降温,掌权后的杨怀进实施全产业链布局,投入大量资金去布局下游电站项目,与多地政府达成合作,这些决策成为“灵丹妙药”,海润在市场上一路突飞猛进。
2010年至2011年,营收分别为33.8亿元和71.3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1亿元和3.6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亿元和7.18亿元(数据来源于东财Choice)。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后,海润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之一,晶体硅一体化产能位居全球第七,国内前三。
杨怀进成为海润的灵魂人物,“光伏教父”的光环一度笼罩着他。
“当时的他背着投影仪和光伏产业报告,游走各地进行科普,足迹几乎遍布全国。但是那时知道光伏的人寥寥无几,在大家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坑蒙人的骗子”,他不会想到,这个标签在以后海润遭受危机时,会被反复提起。
光伏电站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海润并不具有优势,加上地方政策影响,凛冬已至。然而杨怀昌风光正盛,他并没有太在意行业寒冬,大规模进入下游集中式光伏电站领域,结果是在接下来的几年连续亏损,产品价格大幅下滑,海润深陷泥潭。
盲目扩张、经营不善,海润刚上市就背负重担,杨怀进再度陷入“骗子”的质疑声中。
2015年,杨怀进以及紫金电子等三大股东,设计了“连环套”。1月份,借助高送转预案公布前的一波大涨,三大股东集体减持逾20亿元(数据来源新京报);预案公布后,紧接着便是毫无预兆的“巨亏8亿元”,股民有约50亿元资金在停牌前被高位套牢。
这让广大感觉被骗的投资者们怒不可遏,“众大佬提前套现,股民成接盘侠。”投资者纷纷将矛头指向了杨怀进,认为杨怀进的“人品”有问题,并对他的经营能力提出了质疑。
祸不单行,2016年1月,联合光伏突然就以去年签订协议而海润未按时交付协议框架内17个电站为由,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海润返还预付款及相应利息,并赔偿相应损失。虽然联合光伏后来撤回了仲裁请求,海润却被推到悬崖边,股民对杨怀进抱有的希望濒临破灭.....
(2010年到2017年,海润股价几经起伏,最终深陷泥潭)
持续的业绩亏损和频繁的索赔诉讼案,让海润光伏距离千亿市值的梦想越来越远。在早期艰难的光伏市场,杨怀进都能做到扭亏为盈,而在近年稍显成熟的光伏行情下,海润却毫无起色,人们怀疑杨怀进“激情不再”,教父的光环不再那么耀眼。
杨怀进曾言道:“现在的光伏行业,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只跑了前几公里,还不必看重排名,因为这个排名仅仅是马拉松比赛中前几公里的成绩。”实际上,光伏的这个跑道比马拉松更为残酷,这条赛道更加起伏不平,也没有终点。
2017年01月20日,证监会对闹得沸沸扬扬的的“高送转”风波进行了最终决定:对杨怀进采取5年内市场禁入措施,这些年其他大小股东不断减持变现逃之夭夭,只有他在苦守海润,但却不能直接参与公司管理,一代传奇掌舵人杨怀进谢幕、退台。
3. 旧情难却陆克平
2019年1月12日,海润尚未退市,冬天也显得格外漫长,其转让7家子公司的议案获得股东会通过,留守高管在做最后的努力,或者是善后。
从7家公司转让公告来看,海润总资产将减少17.4亿元,总负债将从110.82亿元减至80.4亿元,可是6宗交易累计承接打包债务多达13.65亿元,亏本买卖,谁会这么好心?
极客财经社发现,上述6家公司承债式转让的受让方,均为前前任实控人陆克平旗下的江苏阳光集团或其子公司。海润能有今日,绕不开它创立之初的实控人——陆克平。
陆克平只有高中文化,结识杨怀进后,曾通过旗下公司紫金电子控股海润光伏,在光伏发展的风口期,争夺光伏行业的狮子王之位,“一个行业没有‘狮子王’就没有秩序,行业就会处于混乱中,这是不可持续的状态。”并借壳申龙登陆上交所主板,海润股票一路飙升,陆克平也以9.65亿美元的资产净值排名第175,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早期光伏行业具有不确定性,一路高歌猛进让陆克平对市场仿佛失去了“敬畏”之心。在借壳上市时,双方签署了《利润补偿协议》:海润2011年、2012年、201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99亿元、5.1亿元、5.29亿元,若实际小于上述净利润数据,则陆克平的江苏阳光以现金方式补足利润差额。
2011年美国和欧盟启动了针对国内的“双反计划”,一时间,下游需求猛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遭遇重挫,整个行业进入周期底部。3年内海润的归母净利润并没有达到预期,公告显示,2013年江苏阳光以现金方式向海润补足利润差额4.79亿元至5.09亿元(央视财经)。折戟光伏行业让江苏阳光很受伤,旗下宁夏阳光2013年被法院宣告破产。
凛冬将至,陆克平和杨怀进做了一个与行业绝大多数玩家都不同的决定,押注集中式光伏电站,这对于当时急需走出亏损的海润光伏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参考当时的政策背景,政府对光伏项目进行补助,仅2012年,海润光伏就获得了4.54亿元政府补助(数据来源于东财Choice)。
让人意外的是:2014年,这一年,光伏行业再次出现地震。
国家能源局下达通知:超出规模指标的项目不纳入国家补贴资金支持范围,光伏电站遭到打击,集中式电站遭遇滑铁卢,这对海润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押注集中式电站的计划宣告失败,业绩将要全线崩溃,陆克平和杨怀进等股东开始疯狂减持,公告显示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4月,海润主要股东紫金电子、杨怀进等通过大宗交易和二级市场合计减持4.48亿股,套现高达35.6亿,其中杨怀进只套现1667.5万元,而陆克平控股的紫金电子套现高达20.26亿。
陆克平跑路成功。
回到开头,“和他人联手把小散送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自己却完美撤退”,曾面临股民们的指责,如今陆克平又回来接盘,难道是心怀内疚,想弥补旧情?
天底下哪有白给的好事!
极客财经社调查发现,上述6个项目公司打包的债款,多为建设期投入时的所借款项,而当时的债务担保人正是江苏阳光集团。穷途末路的海润面对债款有心无力,阳光集团不得不按合同代偿,所以现在回来接盘也实属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