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始终常伴,所以千万别忘却内心的诗意

如果有一处地方能让人们过上诗意的生活,相信那将会是很多人的目的地。

2017年时,高德地图曾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阿里云发布了全国主要城市的交通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人均有268个小时花费在了堵车这件事上,造成的人均年经济损失为11747元。

换个说法会让这两个数字更直观:2017年,首都居民人均有整整11天零4个小时堵在路上;当年北京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为8467元,意味着这些拥堵让每个人损失了40天左右的工资。

也许是这些数字看上去实在有点太扎心了,因此,2018年的堵城排行榜换了种更为委婉的表述方式:人均一生通勤堵车小时数。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能计算得出,这一年北京居民的人均堵车时间大致为179小时——虽然相较2017年时缩短了不少,但平均下来每人每天还是有近半小时是堵在路上的状态。

这就是大城市的生活,有人“凌晨三点不回家”,有人“清晨五点已上路”——或者说,已堵在路上。大城市相对便捷的公共交通已将几十公里的上下班路程极尽压缩,通勤时间其实已不是那么突出的问题,但相对应的,路程的煎熬却被放大了:开车动不动拥堵,地铁动不动满员,共享单车有时得靠抢,汹涌的人群将上下班之旅变成了一次跋涉。

堵车所反映出的仅仅是大城市艰难生活的一个侧面,实际上,如果真要将现代都市生活的林林总总来个困难度排行榜,堵车这种事恐怕只能算小case。

就举一个简单的事例,去年微博上有一位大V曾表示,在大城市,家庭年入百万只是刚脱贫的水平,还算了一笔账——在大城市养娃每月的花费保守估计得上万,一年在孩子身上花二三十万很正常。

言论一出,大家都直指大V贩卖焦虑,也有人指其算账方法有问题,实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在此先不论谁对谁错,单说养孩子这档子事,确实会带来不少的烦恼。

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这要争,那要拼,仅仅是投入的时间成本,可能就已远超每天被“偷走”的那半小时了。

这种状况的根源,其实在于养孩子这件事本就不轻松,毕竟参与的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表面上看孩子带来了烦恼,但背后映射出的其实是身为父母的责任。

从这个角度再去看大城市生活的难,很多时候可能仅仅是因为这里聚集了更多的人,汇集了更多的喜怒哀乐,才将那种情绪放大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焦虑总会存在,无论你是身处大城市、小县城抑或乡间田野,只不过焦虑的对象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罢了。

所以,焦虑其实总是与生活相伴而行,问题的关键可能并不单纯是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该如何去排解这样的情绪。

网上论坛里曾有这么一个话题,说每天的什么时间是最放松的,不少中青年男性都点赞了同一个答案:每天开车回家停下后,进家门前在车上的那段时间。甚至有人表示,有时即便没事,也会在车里多待一会儿,因为只有此刻才能让这些每日奔波的人们独处片刻,有那么一点不属于工作,不属于家庭,只属于自己的时间。

3年前许巍的一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一下子唱到了很多人的心里,人毕竟不是纯理性的生物,心灵和身体都一样需要慰藉。

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在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转换环境,获得新的生活体验,从原有的日复一日中抽身出来,放松身心。多一种选择,多一种不同的活法,多一种体验,也能多一些希望。

大城市还是小县城?越来越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会更加遵从自己的内心,从自身和家庭出发,而不仅仅是考虑工作、事业。毋庸置疑,如果有一处地方能让人们过上诗意的生活,相信那将会是很多人的目的地。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