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电影头条 二一
子午簪、芙蓉冠、胡饼、细犬、不良人、唱喏、昆仑奴、叉手礼、傩舞、胡旋舞……
《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说过,要“复原长安的一日”。
他不仅做到了,还完成得超出所有人想象。
《长安十二时辰》,零宣发上线,至今在优酷首页都只能以“超好看”代名,却在开播后收获了井喷式增长的自来水和讨论话题,成为今夏第一爆款。
最近,剧主在优酷和他聊了聊,关于长安,关于拍摄,关于文化自信。
专访人物 | 曹盾
在《长安十二时辰》成为全民话题以前,贴在曹盾身上最鲜明的一个标签,还是去年高开低走的《海上牧云记》。
那正是玄幻IP最抢手的两年,虽然《海上牧云记》的实景拍摄令人称赞,但还有大量工作,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绿幕完成。
这让很多想要实拍、想做精品的影视人觉得累。
曹盾就是其中之一。
私下与人交流,他决定下次一定要拍一部“看得见摸得着”的片子。
后来,看了《长安十二时辰》的小说,曹盾当机立断——就是它了。
整部剧集48集,拍摄7个月,筹备时间要更长得多。
打戏,是参照好莱坞电影模式,演员提前进组训练;几乎每个长镜头打斗,都在开拍前反复用模型、用演员排练过;有些镜头用目前的设备无法完成,就自己研究可以完成的器材……
望楼传讯信息系统、子午簪芙蓉冠、唱喏叉手礼这些被交口称赞的细节,跟复杂漫长又痛苦的拍摄相比,反倒是轻松小事。
这样一部用满满良心和工匠精神打造的精品,等到《长安十二时辰》收割下“年度第一古装”的美誉,导演曹盾却懵了:
“在没播出之前,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被大家接受。确实没想到这部戏会这么受欢迎,这是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但我们自己不能迷失。做好本职工作是创作者最基础的良心,是和观众之间互相尊重的一种表达方式,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在他眼里,修改了23版的第一集剧本、开拍前漫长的动作戏排练、不能重复的群演妆容、全部植物染料印染的自制戏服、单张小敬一套戏服就根据剧情发展做了2、30套的细致,只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
“西安十二时辰”的私货与私心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曹盾对《长安十二时辰》有太多私心。
他想圆中国人的盛唐情节,还想在里面塞进自己对西安这座城市的爱。
子午簪、芙蓉冠、胡饼、细犬、不良人、唱喏、昆仑奴、叉手礼、傩舞、胡旋舞……
要说《长安十二时辰》里那些细致到令人发指的细节,不如说说统领这些细节的审美观念。
曹盾对与一位亚洲国家音乐艺术家的一次交流印象深刻。
其时,两人聊到《长安十二时辰》的造型照。对方说,我一看就理解了为什么当时那么多的外国人想去中国,太美了。听说现在很多中国古装剧的投资非常大,但那些我觉得不美。
曹盾问,为什么?
对方说,因为那些美,是你们出于现在的审美艺术所作的创作,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而唐朝的美经过了几千年的考验。
这个观点令曹盾思考良久。他想,我们是不是把自己真正珍贵的东西丢掉了,而去捡了一些我们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有可能。
既然如此,那就干脆去复原。只有复原了长安的一日,才能展现盛唐之美。
而作为一部节奏紧张的情节剧,曹盾最终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复原的,不仅仅是审美,更是整座长安城中普通人的生活。
所以,在紧张的动作戏中,会有轻歌曼舞的斗花车,会有持灯的红袍群众,会有小吃街上熙熙攘攘的食客……
剧中,张小敬孤身追捕狼卫失利,正受严刑拷打时,增援的崔器却被堵在人群中,心焦如火地欣赏了一曲悠扬的《短歌行》。
——这正是《长安十二时辰》式的名场面。论美感,论文化底蕴,论剧情信息量,都是绝佳。
但这种在国产剧中尚属小众的操作,却也在一片赞扬声中激起了一些“门槛太高看不懂”的杂音。
“俗话说众口难调,有人喜欢这个有人喜欢那个,不能要求你拍一个东西最后被所有人都接受,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话虽如此,曹盾还是详细解读了这个场景:
《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既非张小敬,也非李必,而是长安。
这场时长十二时辰的战斗,也并非都城“反恐”,而是由每一个普通长安人,为了得到更美好生活的一个个小小战斗组成的。
在这个场景中,进行殊死搏斗的不止张小敬、不止李必,歌者也是。
按照斗花车的规则,许鹤子必须一路胜出,才能得到和圣人同赏花灯的机会,才能为自己的亲人街访争取利益。
“这个城市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要讲的是这个城市的危机,要还原的是长安的情怀。”
而作为一个西安人,还有不少生活细节,是曹盾夹带的私货。
点击就看《长安十二时辰》套餐
“西安很多好吃的,我想这戏万一火了,大家都去西安旅游,得让他们知道吃什么,这多接地气。”
别怀疑,说的正是火遍全网的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
用一句话来总结曹盾对待《长安十二时辰》,五个字足矣:
全部都是爱。
“这不是高门槛”
据曹盾估计,《长安十二时辰》对马伯庸原著的还原,在八成以上。
其中一处改动,就是用大量半文半白的台词,对原著对白做了精简。
“我觉得西安人没这么多话。”曹盾说。
有人反映半文半白的台词看不懂,曹盾却不太明白这为什么会是个问题。
“我回想了一下,1983年的时候我11岁了,我看《红楼梦》,觉得我能听懂。《西游记》也有很多半文半白,不也看得挺开心的吗,为什么到今天看不懂?九年义务制教育这些我觉得早该学了,三年级现在都有古文教育了。要说实在看不懂……这个也不好说,但是我觉得能看懂。”
其他改动,无非为了剧情的合理性,对几位人物做了合理改编。
大家喜爱的鱼肠,之所以由女演员李媛扮演,就是因为曹盾认为鱼肠的性别可以引起张小敬的内心冲突,使剧情更紧张好看。
“我们需要能走出去的文化”
日前,《长安十二时辰》正式宣布“出海”,将会在Viki、Amazon和Youtube以“付费内容”形式在北美地区上线。
《长安十二时辰》正在向国际走去。而早在筹备期,这个剧组就已经是一个汇集了国际资源的团队。
剧中饰演葛老的演员,是曾两度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杰曼·翰苏;服装设计一栏中第一个名字,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长女,著名设计师黑泽和子。
但他们带给曹盾的,并不止对剧集本身的贡献。
以杰曼·翰苏为例,完成了八天的拍摄后,杰曼·翰苏找曹盾私聊,问他是否愿意去拍一个反盗猎题材的东西。原因是,在非洲有很多象牙都是被亚洲人买走,如果有一个中国团队来拍反盗猎,将会很有意义。
曹盾感到好奇,为什么要对自己提这个事?
杰曼·翰苏的回答是:
“我从来没有想到在中国有一个电视剧,可以拍到你们这种水平。通过这八天,我觉得你们完全可以做到国际去。”
这句话让曹盾欢欣鼓舞了好几天,逢人就说,好莱坞的对我们都认可,咱们得努力。
“当年《甄嬛传》据说登陆美国的时候我都特别激动,就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有些东西能够走到国际舞台上,让国际来认可。
因为我们的电影工业,我们的器材,我们的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其实并不比国外的团队差。我们也有在国外拍过戏,也跟国际上的团队有所合作,他们对我们的评价其实挺高的。
能真正走出去对中国影视人来说都是好事,不管谁先走出去。”
是时候了,让《长安十二时辰》走出去,让国际再一次看到中国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