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她在监狱里成为了非遗手艺人

7月3日,72岁的上海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负责人包炎辉来到南汇监狱,见一位特殊的绒绣手艺人——服刑者孙澜(化名)。她在监狱里学会了上海绒绣技艺。

上海市南汇监狱供图

7月3日,72岁的上海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负责人包炎辉来到南汇监狱,见一位特殊的绒绣手艺人——服刑者孙澜(化名)。

2018年3月,上海市南汇监狱和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及奉贤区文化馆合作,启动“非遗进大墙”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作为监狱教育改造的特色项目。当时,入狱3年多的孙澜报名参加了绒绣培训。

“我小时候接触过绒绣,所以就报名了,但也犹豫到底能不能做好,都已经有50多年没接触过了。”孙澜说。

绒绣又叫“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一种采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面料上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工艺。据包炎辉介绍,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徐家汇天主教的修女为了扩大宗教影响,在传教的同时开始向教友和浦东农村传授西方绒绣技艺,上海绒绣由此发源。上世纪50年代,上海浦东建立了两个绒绣厂——红星绒绣厂和东方绒绣厂,上海绒绣艺术进入成熟期。

“改革开放后,手工业受到冲击。浦东兴办衬衫厂、羊毛衫厂,大量招收女工,对绒绣绣工队伍影响很大。”包炎辉说。而后,上海绒绣厂逐渐将绣品发往安徽、山东、江西等地,雇当地绣工绣制。但是,外出务工潮兴起后,绒绣绣工大量减少。由于绒绣“时间长、回报低”,年轻人不愿从事,上海绒绣至今仍然面临人才断层甚至失传的严峻挑战。

2007年,洋泾绒绣申报了浦东新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海派绒绣申报成为上海市级非遗项目;2011年,上海绒绣申报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懂这个东西的人才会喜欢,绒绣太小众,知道的人不多。”包炎辉说。因此,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推出了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学校、非遗进大墙等面向社会大众的项目,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绒绣。“非遗进大墙是我们组织的培训项目,老师一期一期在教,非遗进社区、进学校主要是体验式的活动。”

服刑人员正在制作绒绣作品。上海市南汇监狱供图

孙澜在11-12岁时看到隔壁婶婶在制作绒绣,对绒绣产生了兴趣,一放学回家就跟着学。在监狱里看到绒绣,让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倍感亲切。7月3日,她正在绣制一幅《苏州园林》,需要用42种颜色的羊毛绒线。她飞快地将绒线绣制在特制的全棉网眼布上,一个一个绒线点组成了一副完整的画面。

绒绣老师让服刑人员先从小幅绣品练习,绣工好坏一眼就能分辨。“绣一绣小作品,就能从手势、力道看出她(孙澜)绣得好。”包炎辉说,“一般人刚开始绣,都会绣得不平整,看上去很粗糙,但她绣的作品比较平整,力道比较平均,反面也不乱,很干净。”

上手之后,孙澜开始绣制大一点的作品。她花了近两个月时间绣制了一幅《海天一色》。这幅作品长约100cm,宽约60cm,画面上有一艘蓝色帆船行驶于蓝色大海中,海天相接,白云翻滚,像一幅油画。

“这幅作品的颜色很多,而且是一个色系里的十几种颜色,难度比较大,加上作品大,时间长,她算绣得比较好的。”包炎辉评价道。

孙澜即将于7月15日出狱。她和丈夫都有养老金,儿女也不需要再操心,回归社会后的生活问题不大。她打算买点绒线自己绣一绣,把作品挂在家里,也可以送给亲戚朋友。“只当是一个兴趣爱好,用来打发打发时间。”在监狱服刑时,她把大量时间用于学习绒绣技艺。“只要绣绒绣,我就感觉烦恼没有了。绒绣是彩色的,各种颜色都有,一针一线绣得老开心了。”

南汇监狱教育改造科综合治理专职民警陈磊指出,非遗是民族文化印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引入既是服刑人员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进行社会认同的过程,又是增强习艺劳动价值实现的过程,使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在文化精神和技能技艺上能有双重获得感。

南汇监狱引入非遗项目助力服刑人员改造。上海市南汇监狱供图

孙澜的主管民警联系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询问是否愿意接受孙澜做绣工,对方表示十分欢迎。但孙澜却顾虑重重:“我年纪大了,又吃过官司……”

7月3日,包炎辉来到南汇监狱,向服刑人员介绍了上海绒绣的历史和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的现状。“人民大会堂有11个地方会议厅,里面都有我们的绒绣作品。外交部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国防部、中央军委也有,浦东新区区政府贵宾厅和上海市政府的会议室,都有我们的绒绣作品。”

南汇监狱主要收押老病残服刑人员。“年纪大了,视力不太好,手工做得慢没有关系,50%以上基本都能做好,另外50%的人做得慢一些。”包炎辉说。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目前有8个老师,平均年龄为63岁。

他透露,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准备制作一幅百人绣作品《梦幻魔都·陆家嘴》献礼国庆。这幅作品规格为195cm*86cm,约27万针,预计9月底完工。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向社会发出邀请,曾接受过绒绣培训的、对绒绣感兴趣的人都可参加,最终由100人参与绣制,“为祖国添彩”。“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到我们绒绣基地来,我们随时欢迎。”包炎辉对服刑人员说。

孙澜希望出狱之后亲自去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看看。“有这样一个机会,我想看看是什么情况,自己再做决定。”

包炎辉表示,如果孙澜参与绒绣制作,洋泾绒绣保护传承基地将发给她相应的报酬。“我们也碰到过几个绣得好的人,但她因为从小接触过绒绣,感情不一样,这都是巧合。”

南汇监狱引入非遗项目助力服刑人员改造。上海市南汇监狱供图

据南汇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袁园介绍,2018年启动“非遗进大墙”活动以来,一共有9个非遗项目在南汇监狱得到传承,包括江南丝竹、龙神蛇形太极拳、浦东派琵琶、打莲湘、浦东剪纸、奉贤折纸、粽叶编织、南桥撕纸、三林瓷刻,共有500多名服刑人员参与。“这对服刑人员的改造非常好,特别是对老年服刑人员。我们希望服刑人员应该像孙澜一样安安心心改造,不虚度光阴,也能让非遗有所延续、发展。”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