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五黄”:有的随便吃有的小心吃,最后一个不能吃?

雄黄酒。“五黄”中最有争议的非它莫属,不是它不够黄,而是有点毒!

文 | 俞惠星

端午节江南多地有吃“五黄”的民俗,一般认为吃“五黄”与驱“五毒”有关联。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古人认为每年端午“五毒”开始孽生,此时毒气上升会侵害人体,吃“五黄”就会祛除邪杂之气而五毒不侵。

“五黄”泛指五种“黄”食品。

具体是哪五种并不统一。

多数喜欢“名副其实”,就是叫着有黄、看着也黄的那种。比如: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雄黄酒,还有将黄泥螺、黄喧儿、黄酒、黄豆等充作“五黄”的。

也有重色轻“名”只求色香味佳的。

浙江绍兴人说:是枇杷、石首、黄瓜、黄梅子、雄黄酒。杭州人说是枇杷、石首、黄瓜、黄泥蛋、雄黄酒。

无论是哪“五黄”,是当地特产或端午时令食品倒是统一的。

嗯,石首是什么?黄鱼啦。

因头骨里有2枚白骨,大如豆、坚如石,又称石头鱼。

黄鱼是洄游动物,平时栖息在深海,4~6月洄游到近海产卵易于上人圈套,所以被当作端午前后难得的佳肴。

当然,和多数水产品一样,目前野生资源日益枯竭,市面上的黄鱼大都人工养殖,价格自然也较野生黄鱼便宜许多。

黄鳝肉质细嫩,传说端午时节的黄鳝还很补哦,有除风湿、强筋骨、补虚损之功用,民间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需要注意的是,黄鳝死后,其体内的组氨酸会迅速分解成有毒的物质“组胺”,食后易中毒,故死黄鳝不能吃。类似还有蟹、甲鱼、小龙虾等。

另外,对于养殖的水产品,还需要警惕滥用抗生素和药残。

6月5日,浙江省市监局抽检出22个批次黄鳝、黄鱼不合格,均为体内喹诺酮类兽药(恩诺沙星)残留超标,检出值最高为5378微克/千克,高出标准值(小于等于100微克/千克)数十倍。

恩诺沙星可作为动物用药,这个没毛病,在动物体内的半衰期长,属于广效性抑菌剂,被用于养殖鱼类弧菌症、大肠杆菌症等疾病的控制。

但“控制”过度,就会自己省心别人操心。

黄喧儿是杭州人的叫法,一种河蛤蜊,和海里的蛤蜊一模一样。

枇杷是端午时节上市的时令水果,汁多皮嫩味道甜美不易储存,讲究的是趁鲜品尝,虽不似那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故事,在古代也绝对算得上是稀罕水果,货架期短量少人多价不低那种,浙江等地把它列为“五黄”也算是实至名归。

苏州东山照种白沙、西山青种枇杷,杭州塘栖软条白沙、红砂枇杷等,都是有名的上乘品种。

枇杷果实及新叶含微量氰化物,带有轻微毒性,但因其味苦,一般不会吃足以致害的量。

枇杷润肺下气、生津止渴、祛痰止咳,但属于性寒之物,糖分较高,孕妇、糖尿病患者、脾虚便溏者不宜多吃。

黄瓜如今是再平常不过的果蔬,常见的都是绿皮的,那它入驻“五黄”只是得益于名字有点黄?

非也!成熟黄瓜的瓜皮真的是黄色的哦!但瓜皮比较厚、口感也不好,没有尚未成熟带绿色的黄瓜来的脆口好吃。

尽管如此,人家毕竟也是名至所归的“黄家一族”,当年也曾被封为“第一瓜果”。

黄瓜味甘、性凉,具有利水利尿、清热解毒等功效。

网上曾有言论、视频称,市场上卖相好顶端长黄花的黄瓜靠得是激素,断章取义误导了不少宝宝。

实际上黄瓜等蔬果种植时,有时的确会使用俗称催熟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比如催熟、膨大、延长花期、矮化植株等。

但它们是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完全是两码事,只针对植物起作用,对人体生长发育没半毛钱关系。而且催熟剂的用量一般都很低,多了碍事还烧钱,降解速度也非常快,多数在施药后3—10天内就可以完全降解。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谎称催熟剂害人纯属无“知”之谈!

黄梅子,就是成熟的梅子,和黄瓜一样成熟前为青色,故别称青梅。

君可记得,当年望梅止渴梅子曾助曹兵伐吴立下战功,如今身处吴地的绍兴人,对其依然不离不弃好感依旧。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有人说那是一种酸甜的感觉……

梅子性温、味甘,具有敛肺止咳、生津止渴、涩肠止泻等作用。

顺便带一句,枇杷、黄瓜、梅子乃生冷水果,胃寒者、老年人等当有节制。适度方为饮食之道。

黄泥蛋即黄泥咸蛋,是用黄泥和点儿盐成糊状包在鸭蛋表面腌制的那种,其中咸蛋黄“出油”的被捧为上品,不仅松沙可口,还香气浓郁。

问题来了:咸蛋黄“出油”是添加剂的缘故吗?

恭喜你,答错了!

咸蛋里的油来自蛋黄,蛋黄“出油”是因为其中的蛋白质经过盐的腌制“变性”了,脂肪就从中析出自由流动啦。这无需任何添加剂的掺和!

当然,并不是所有咸蛋黄都会“出油”,这主要与咸蛋的腌制方法和时间有关,这是个技术活。

透露个小秘密,“出油”的咸蛋往往比较咸!

至于“五黄”中有说是咸蛋黄,这与黄泥蛋大同小异。甚至有把咸蛋白归入“五白”的,有点牵强,是吧?还有些“废物”再造的意思在里面……

个人以为,“五黄”谓黄泥蛋更透出些乡土气息更接地气。只是现在由于加工工艺提升,黄泥蛋较少见罢了。

讲最后一个:雄黄酒。“五黄”中最有争议的非它莫属,不是它不够黄,而是有点毒!

传说白娘子与许仙终因一杯雄黄酒而天各一方,更使它名声大噪。哼,别人受难它出名。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加热经氧化还原反应会转变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有毒。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雄黄酒更像是一味药,解毒杀菌适合外用。

事实上,雄黄确实是一种中药材。

但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还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可见当初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做成的雄黄酒是拿来喝的,至于是少量饮还是兑在其他酒中饮

各地有不同的记载。

武断认为雄黄酒有毒当初肯定不会吃,质疑饮雄黄酒是不是与涂雄黄酒搞混了,显然是以现代人思维度古人之腹。时至今日,以毒攻毒仍是人们辩证行事之手段。

据合肥民俗专家牛耘先生生前介绍,雄黄酒只能给大人喝,小孩子一般是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个“王”字,并在耳朵后面、胸口涂抹一点。这说辞更富有人情味。

雄黄酒有毒多吃不宜,现如今江南地区端午节多以黄酒替代雄黄酒来畅饮。虽然近年来黄酒也抽检出

违规添加甜蜜素、苯甲酸超标的情况,大部分的问题黄酒是总糖、酒精度不合格。

需要指出的是,黄酒发酵及储存过程中会自然产生苯甲酸。黄酒国家标准的规定是≤0.05g/㎏。

参考资料:

思衡.端午节的“五毒”与“五黄”[J].美食,2007,07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