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花生米
近日,深圳市消委会公布了2019年国际消费者研究及测试机构(International Consumer Research & Testing,简称ICRT)进行的儿童唇膏比较试验报告,在国内知名度高且较易通过海淘平台或者在香港地区购买的16款儿童唇膏样品,仅3款产品适合儿童使用,有9款不推荐使用,8款检出可致癌物。
据悉,参与此次测评的样品均购买于欧洲不同国家,包括迪士尼、凯蒂猫、施巴、喜宝、艾蜜塔、美体小铺、科颜氏、美宝莲纽约等14个品牌,参考价格从23-138元不等。虽然其中并没有国产品牌样品,但如今以80、90后为主的新生代妈妈们通过跨境购和海淘购买儿童商品已成常态,而高达50%的致癌物检出比例和不到20%的产品“合格”率,引发了业界对儿童化妆品安全性的关注。
试验结果相对不够严谨
“这个试验不是特别权威,也不是常规的监测”,有行业资深工程师评价,“这就好像平时法律是监督公民是否守法的,但突然有一天开始检测公民的身高并提出要求。”
根据报告,上述16款商品的试验对比结果主要基于对产品中饱和烃矿物油(MOSH)和芳香烃矿物油(MOAH)含量的测定。其中饱和烃矿物油(≤C50)的检测依据为瑞士监测办公室(The Swiss monitoring office)曾发表在《国际化妆品科学杂志》关于化妆品唇膏产品中矿物油和合成烃类化合物的建议,认为将口红和唇部护理产品中饱和烃矿物油(≤C50)/聚烯烃低聚饱和烃的浓度保持在5%以下最合适。
而饱和烃矿物油(≤C25)的检测依据则是ICRT实验室参考欧洲化妆品个人护理协会的建议后认为其含量低于10%便符合标准;饱和烃矿物油(C16~C35)的检测依据也同样来自欧洲化妆品个人护理协会的建议——浓度应低于10%。
不难看出,以上检测依据均来自欧洲化妆品行业协会或监测机构的“建议”,而并非严格的技术规定。一位婴童护理领域的工程师坦言,“这些依据看起来更像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
不过,在芳香烃矿物油的检测上,ICRT倒是和国内标准保持了一致,表示儿童润唇膏中芳香烃矿物油的浓度应该低于检测限。但其在报告中,却直接一刀切的仅以“检出该物质”作为标准,并直言“8款产品检出芳香烃矿物油,但不确定是1~2环芳烃(没有显示致癌性)还是3~7环芳烃(显示有致癌性),为安全起见不推荐使用”。
上述两位工程师均向花生米证实,芳香烃矿物油会产生光毒性,所以在儿童化妆品中需要严格控制指标,但并不是不能检出。
高速增长的市场和不断模糊的界限
虽然业内工程师对该试验对比提出质疑,但儿童化妆品的安全性确实需要引起重视。自“二胎”政策开放以来,我国新生儿数量快速增长导致“婴儿潮”出现,年轻一辈父母因前卫的消费观拉动了整个母婴市场的快速发展,其中儿童护理产品的增速随之加快。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护肤品的市场规模在2017年便超过了110亿元。而根据CBNData数据,2018年我国婴儿护肤品线上消费金额增速超过56%。
2010-2017年我国儿童护肤品市场规模走势
在小红书APP社交平台,各种儿童护理产品的推荐与评测内容丰富,以“儿童护肤”“婴儿护肤”为关键词搜索出的相关笔记分别为26万篇、48万篇,其中以日韩进口品居多。
截图自小红书APP(5月27日截图)
其中,花生米发现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小红书上出现的“热门”国产儿童护肤品,如启初、郁美净、孩儿面等品牌的儿童面霜,出现频次最多的地方并不是儿童产品的推荐,而是成人自用推荐。同时,花生米在这些产品的线上销售平台评论区,也发现了不少成年人使用评价,其中敏感肌、干皮等是关键词。
不难看出,就国内市场而言,儿童护肤品和成人护肤品的使用界限越来越模糊,被公认为安全不刺激的儿童产品日益成为成年人解决“敏感肌”“问题肌”的替代品。
未形成统一要求
不过,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可不仅仅存在于产品的使用上,它实际上贯穿于儿童化妆品整个产业之中。
花生米以产品名称中的关键词“儿童”“婴儿”“宝宝”分别在国家药监局化妆品备案系统查询到,目前国产非特殊用途儿童化妆品(包含婴儿和宝宝)共31003条备案数据,而特殊用途儿童化妆品基本只涉及防晒品。相对于国产品来说,儿童化妆品进口数量较少。
实际上,国内外化妆品法规对儿童化妆品的要求各有不同,且相对成人化妆品并无系统而详尽的规定与技术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申报资料、原料选择、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微生物和毒理学标准等各方面反而更严格,才导致儿童化妆品进口难的情况出现。
截图自化妆品法规服务CIRS官网
与进口难相对应的是,我国国产非特殊用途儿童化妆品的申报门槛则相对较低。目前,我国儿童化妆品现行法规有且只有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的《儿童化妆品申报与审评指南》(下称指南),针对年龄在12岁以下(含12岁)儿童,在配方、安全性、申报和审评四方面提出17条要求与建议。
但显而易见的是,17条规定并不足以清晰的规范整个儿童化妆品产业,其中多项要求需参照《化妆品卫生规范》《化妆品行政许可申报受理规定》等有关规定。
“儿童化妆品没有足够的依据和数据可以参考”,上述资深工程师表示,“没有专用的安全技术规范,常常仅能根据研发人员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设计配方和原料。”
这也导致了很多细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婴童护理领域的工程师解释,“比如,我认为儿童护理产品不能用樟脑,但是,有的人觉得可以用,每个人理解不同。”
而可能是受到了“成人爱用儿童护肤品”现象的鼓舞,即便指南中规定儿童化妆品“应最大限度地减少配方所用原料的种类”,但实际上如今成分表中原料种类与数量用的比成人化妆品还多的并不在少数。花生米随机抽取国家药监局备案系统中的某儿童面霜与某款成人面霜产品,得到成分表对比如下:
截自国家药监局备案系统(上为儿童面霜,下为成人面霜)
同时,也有不少产品并未按照指南要求在产品标签(含产品说明书)中标注“应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等警示用语。
不过,最近国家药监局发布《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给这些行为套上“紧箍咒”。其中第十一条,规定“产品宣称为儿童或婴儿使用的”,在生产企业已取得监管机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资质认证,且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能够充分确认产品安全性的情况下,依然需要进行相关毒理学试验项目。也就是说,所有儿童化妆品都必须进行毒理学试验,收紧了对儿童化妆品的备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