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哥斯拉怎么就成了好莱坞宠儿?

哥斯拉的成功复活除归功于电影特效的进步外,故事风格与哥斯拉形象重回成熟路线也是让观众能重新接受的主因。

《哥斯拉2:怪兽之王》

作者 | 绿毛水怪

哥斯拉又来了!

这只诞生于核爆炸的怪兽之王,在经历东宝公司28个版本的变迁后,被英国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带它又带回好莱坞,如今影片的续集《哥斯拉2:怪兽之王》又将再续前作中未完的故事,继续拓展“怪兽宇宙”。

“哥斯拉”不仅仅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怪兽形象之一,也是日本战后流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哥斯拉诞生于1954年,它是比007历史还长的系列电影,这个日本国宝级的电影银幕形象,甚至远渡重洋,“渗透”好莱坞。

如今的哥斯拉不仅仅是一只怪兽,已升格为流行文化层面的一枚经典ICON,大家在银幕前畏惧它,在银幕后膜拜它,甚至恶搞它。

在《哥斯拉2:怪兽之王》上映之际,我们再来回溯下这支怪兽是如何征服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观众的。

1954年3月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美国进行氢弹实验,使日本的金枪鱼渔船“第五福龙丸”号被炸,船员1人死亡,开始蔓延着人们对氢弹的恐惧,对日本来说更是第三次的核武器受害。

半年之后,这个事件成为了影片《哥斯拉》的开篇镜头。

哥斯拉电影三位创始人之一圆古英二,早就在脑海里有一个构想:就是拍一套超越人类所知的巨大生物袭击人类的怪兽电影,来挑战特摄怪兽电影力作《金刚》。

然而此设想已超出了日本电影界的常识,而且理解到当时公司很难制作完成,所以设想方案也跟着结束了。

不过,对于制片人田中友幸来说,他把第五福龙丸被炸作题材,想出原始恐龙在比基尼环礁附近被氢弹实验弄醒,并且巨大化而复活袭击东京。

最终,田中设想的这个情节被采用,本首部特摄怪兽电影开始被制造出来。

特摄技术师圆谷朋友利光贞三负责做哥斯拉的造型,把霸王龙,禽龙等作为恐龙模型的原型。

最初设计的哥斯拉头很大,手很小,经过几次修订后,在最后时做了靠近鳄鱼粗糙皮肤的东西,正好使人想到核武器的瘢痕疙瘩,酿成恐惧心理的东西,头部也变得更小,细微部分作出若干变更,成为哥斯拉造型的决定方案。

《哥斯拉》电影铁三角

直到1954年7月基本工作已结束,剧本决定草稿完成了。在摄制方式方面,哥斯拉也开创了一个片种——特摄片。

由于动画片的制作水平还比较低,不足以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特摄片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他们用精密细功搭建建筑模型,这只橡皮怪兽再来践踏破坏。

今天的电影技术让你很难想象:1954年,这个笨重的家伙是由人类披着一件重重的模拟皮套,在架空的银幕背景下演绎的。而它的同门师兄弟“奥特曼”,其实也如出一辙。

镜头背后的秘密是这样的——塑料制的哥斯拉的布制玩偶,重量也有63公斤。手冢胜己,中岛春雄这个2个演员用交替方法进入布制玩偶饰演哥斯拉,他们破坏小型模型,在画面上显示出巨大的破坏力。

特摄片与当代电影赖以常用的电脑特技相比,最大区别在于省钱。曾经有种说法,特效一分钟烧完一百万元人民币,特摄一分钟烧完一百万日元。

1954年11月3日,首部《哥斯拉》电影上映,虽然这不是初次公开,但仍大受欢迎。

东宝获得大约超过制造费的1亿5000万日元的票房记录,当时观影的人数有961万人次。圆谷英二荣获特殊技术部门奖,同年更得到日本电影技术奖。

这个成功,令东宝开始继续制作,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再次出动技术阵容完成《透明人》,《哥斯拉的逆袭》,《兽人雪人》3作品。

1956年,哥斯拉出口美国的梦想实现了。哥斯拉成为了首次在全美上映的日本电影:它先在纽约创造了长达47周的上演记录,也扩展了日本特摄技术的海外市场。

不过,从电影拍摄来讲,当时的美国电影人其实对1954版的《哥斯拉》非常看重,虽然笨拙的皮套和粗劣的虚构背景看起来有些傻,但当时这种特殊技术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行业标杆,甚至美国人有些羡慕。

而《环太平洋》上映后,很多人也议论这部影片简直是导演德尔·托罗写给《哥斯拉》式影片的一封情书。

《环太平洋》剧照

回顾影史,哥斯拉诞生的上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正处在高产年代,黑泽明用《罗生门》敲开了世界影坛大门,日本电影的国际时代来到了。这也是《哥斯拉》走进美国的一个原因。

当然,《哥斯拉》最初进入美国还是接受了一些改造。

美国的电影人重新剪辑了这部电影,并加入了一个记者的角色,这样最终能够被美国人接受。直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观众才看到了未剪辑版本的《哥斯拉》。

不过,哥斯拉在美国得到真正的传播并非电影的功劳,而是电视。一位美国人回忆称:“我的童年时代多数周末下午都是和东宝的片子在一起的,它让我知道了美国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金刚大战哥斯拉》在1962年8月11日上映,是哥斯拉系列电影的第3部作品,而这部也是哥斯拉系列中非常成功的一部。

此片奠定了“大怪兽对决”的日本怪兽电影风格,上映时正好是日本电影的高峰期,日本观众人数达到1255万人,为哥斯拉历代作品里最高票房。

上世纪60年代,日本社会正值战后10年,特别是经济的飞跃式发展,让这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好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生硬和充满敌意,哥斯拉也不再是一个受战争阴影影响的怪物。

此时的哥斯拉好像已经变成了日本人心中的“超级英雄”,不过《魔斯拉对哥斯拉》是个例外,哥斯拉成了恐怖魔头。

魔斯拉也是有独立电影的

1964年4月29日《魔斯拉对哥斯拉》上映,这部影片虽然还带有日本的政治野心,但已经平和多了。魔斯拉通常扮演人类的守护神,只要有怪兽的出现,魔斯拉便会为人类作战。

而且故事也会表达母爱,像1964《东宝》“魔斯拉对哥斯拉”,另外魔斯拉身边总会有两位妖精小美人,她们的歌声能呼唤魔斯拉,令魔斯拉成长,以及跟魔斯拉沟通,所以她们是魔斯拉非常重要的伙伴。

到了70年代,《哥斯拉》电影的主题都发生了变化。

1971年《哥斯拉对黑多拉》上映。故事讲述由于环境严重的污染,使得蝌蚪受到突变而成为黑多拉,并且造成极大的破坏,人类几乎束手无策,而哥斯拉也费尽了极大的心思跟他战斗,最后人类与哥斯拉一同战胜了黑多拉。在当时,美国人认为这部电影还算的上新奇。

1984年,在9年的沉寂后,东宝公司于哥斯拉诞生30周年时推出的《哥斯拉》(电影名),使这只怪兽奇迹式的在大银幕复活(这年的哥斯拉开始有80米),并开启了至1995年结束的第二次系列作热潮。

哥斯拉的成功复活除归功于电影特效的进步外,故事风格与哥斯拉形象重回成熟路线也是80年代观众能重新接受的主因。本时期的哥斯拉舍弃了60、70年代的拟人化描述,而是重新定位为类似系列原点的破坏者角色,哥斯拉成为一种让现代人类充满无力感的的外型,即使人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至于1998年的《哥斯拉》,美国人和日本人产生了巨大分歧。这是美国人第一次改编《哥斯拉》,由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美国的三星影业在1992年向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取得“哥斯拉”电影的拍摄权,原本预计在1994年即完成拍摄并上映,但几经波折最后在1998年上映。

98版《哥斯拉》

没有保持原作的严肃黑暗风格,1998版的《哥斯拉》整体算是一部风格比较轻松的爆米花电影。

片中的喜剧点,娱乐点很多,是一部轻松好看的电影,但哥斯拉这个题材不适合这种轻松的风格。还把哥斯拉设定成了一只被辐射影响突变的蜥蜴,外貌失去原有哥斯拉的特色,甚至还有“军事宣传片”这一恶名。

起初哥斯拉是“天谴”“天灾”的象征,而1998版的哥斯拉只是一个可怜的蜥蜴妈妈罢了。

到了新世代,英国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表示要呈现哥斯拉原有的独特魅力,他多次强调新版的《哥斯拉》,最重要的灵感来源就是1954年的初版。当然了,无论如何,如今的视觉特效将取代了塑胶道具服。

这一次,除了借鉴本多猪四郎的核隐患寓言故事之外,还学习了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用上好的素材配上最优秀的好莱坞大片特效,同时采用悬疑元素增强视觉奇观,为新一代观众再造了这个经典怪兽。

而在这部最新续集里,在特效场面的支持下,迈克尔·道赫蒂将重心放在了世界观的拓展上,并与之前的《金刚:骷髅岛》也纳入怪兽历史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帝王组织世界观。

很快哥斯拉就要对战金刚了

当然,日本版哥斯拉系列里的经典怪兽,魔斯拉、基多拉、拉顿的加盟也是本片世界观升级之后的产物。这些昭和时代哥斯拉的基友们,也在银幕上复活,成为新版哥斯拉最大的看点之一。

在今天刚刚上映的《哥斯拉2:怪兽之王》中,几大怪兽的大战场面将成为影片中最为酷炫的高光时刻。

来源:Mtime时光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