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点剧读 糖炒山楂
“到今天,好的坏的,全收下了。作为一个导演,是没有资格去解释作品的成功与失败的,一切的意义,都已经在作品本身了。”5月30日晚,《破冰行动》打响收官战,导演傅东育发表长文《喧嚣之后的告别》,为这场喧嚣了24天的霸屏大剧作结。
收官24小时,《破冰行动》再次向全网证明了它的影响力:“赵嘉良死了”、“警察从电视来到了现实”、“李飞没叫良叔一声爸爸”、“破冰行动大结局”、“辉叔演技”、“破冰行动”6个微博话题先后登上热搜榜;今早话题再度发酵,“破冰行动导演道歉”、“陈珂戏份”、“心疼马云波”引发网友热议。
近10个热搜打响的收官战,和结尾的“破冰抓鱼行动”相得益彰。只是喧嚣之下,这部开播就斩获豆瓣8.6分的高质量剧,口碑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截至目前,该剧的豆瓣评分仅仅维持在7.4分,昨晚更是一夜之间下滑了0.8分,最新短评中“烂尾”、“虎头蛇尾”频频出现。
如果说之前观众对它有多高的期待、多少的溢美之词,那行至后半段尤其是大结局中便有多少的失望,甚至是言辞激烈的指责。无论如何,《破冰行动》的热播,都是《人民的名义》后,时隔两年主旋律大剧的火爆归来,它带给市场的思考绝不仅仅是一场烧脑高能的警匪缉毒剧。
破冰关键词:主旋律、真实案件、演技大赏
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而行。无论观众接不接受,《破冰行动》的最后,仍然是最典型的中国式官方说教,充满了沉重与正义并行的意味。只是谁也不能否认,它仍然是荧屏上难得的佳作。
回溯《破冰行动》的霸屏过程,其实是市场最典型的口碑作品的突围。
2017年《人民的名义》“空降”市场,证明了主旋律题材也可以很好看,只是后继乏力市场再度短暂空白,《破冰行动》的出现虽不是“久旱逢甘霖”,但足以点燃市场,更何况它还是一次主旋律题材的互联网试水。互联网元素如何解读主旋律呢?
「雨夜抓捕林胜文」、「养鸡场宋洋之死」,是该剧为观众奉上的开胃菜,还原真实的场景、激烈的剧情设定、新老演员飙戏的爽感,都让观众眼前一亮;而林胜文抛出的“300万”线索也拉开了“缉毒版狼人杀”的序幕,助推剧集进入高潮。
强情节、快节奏,高能开局,互联网的“黄金三集定律”,在《破冰行动》中凸显得淋漓尽致。事实上,这样的开篇也奠定了该剧的口碑基础——豆瓣评分8.6,更是观众自发安利该剧的源头。甚至直到如今,这些经典镜头仍在被反复品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破冰行动》得到的公安部拍摄支持力度之大,在近年来的主旋律题材中可谓绝无仅有。刘璋牧导演也曾在采访中透露为了还原海陆空大型抓捕场面,得到了大量公安干警的支持。
随着越来越多观众走进《破冰行动》,该剧改编自2013年广东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的真实背景,再次让舆论沸腾,夹杂在真实案件和影视呈现的讨论中,该剧再度出圈。只是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复制粘贴题。
改编自真实案件的最大难题,是原案件的大格局、人物支线繁多。李飞李维民的缉毒警察支线、林耀东的塔寨村支线、赵嘉良的香港支线、以及林水伯的受害者支线和法国销毒支线,再加上复杂纠葛的人物关系,下好这盘棋并不容易。
“把每个人物都做活,让每个人物都更丰富更饱满更人性化”,《破冰行动》采用了支线拆分拍摄的方式,但做人物是大家最大的默契,也是破局点。当然这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编剧笔下的人物,导演眼中的人物,以及演员诠释的人物。
剧本筹备过程中,编剧陈育新多次走访广东实地考察、采访取材;导演刘璋牧在拍摄中非常强调人物的多面性和真实性,即使是一些贩毒吸毒的小马仔,他也研究了大量的视频素材,并观察广东小混子,最终通过造型和表演来还原人物。
演员的表演是交给观众的最终答卷。吴刚饰演的李维民运筹帷幄,也有对李飞和赵嘉良的温情;王劲松诠释下的林耀东,动静之间将人物的复杂狠毒展现的十分到位;张晞临饰演的马云波是游走在黑白之间,妥协和纠结牵动着观众的心;除此之外,任达华、熊睿玲、唐旭、钱波等多位老戏骨也献上了精湛表演。
在他们的精彩诠释下,这些荧屏人物鲜活如许,更是刻画了一幅复杂纠葛的缉毒链条上的众生相:缉毒警察们的负重前行,毒贩们的嚣张,被毒害的底层大众,甚至是被腐蚀的“保护伞”们。
从主旋律题材的火爆,到改编自真实案件的惊心动魄,再到老戏骨们演技大赏刻画的缉毒众生相,诚如太多媒体和网友所言,《破冰行动》集齐了爆款影视的所有通关要素,它的火爆,是一种必然。
豆瓣8.6到7.4,“剧王”的烂尾之殇和资本之殇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破冰行动》收官,便是将这种失望放大到极致的导火索。从豆瓣评分来看,该剧口碑出现过两次大幅下跌,一次是5月25日从8.5分跌至8.2分,一次是收官跌至7.4分,这背后透露了剧集的哪些问题呢?
从市场反馈来看,黄景瑜饰演的李飞和李墨之饰演的陈珂承担了观众的大部分“怒火”,也是剧集口碑下行的导火索。如果说“李飞陈珂没有感情线”的热搜是网友的欢呼雀跃,那后期观众的反感已经无关感情线,而是纯粹的“嫌弃”。
李飞的出场毫无疑问是亮眼的,雨夜抓捕林胜文、机智审讯炸出300万的信息,甚至是在养鸡场的动作戏,都让这个人物热血沸腾。但这样莽撞冲动走到剧情中端甚至是结局,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变,就是大众难以接受的。
用演员最常用的话来讲,便是李飞这个人物没有立起来。相比李维民足智多谋又不失温情、马云波游走在正邪之间,太多立体的人物呈现,李飞始终是扁平的,他暴躁易怒,也不服从命令、私自行动,他的出现似乎只是推动剧情进展的工具。
与此同时,黄景瑜虽然带来了诸如宋洋之死等精彩表演片段,但本人在表演上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对人物了解的偏差,尤其是在和老戏骨对戏中更是放大了这一点,也逐渐引发了网友的不满。
如果说李飞的问题在于人物扁平化,那陈珂似乎是整部剧最大的bug。收官24小时,“陈珂戏份”仍稳稳占据热搜,“求删减陈珂的版本”更是大量网友的急切诉求。作为男性大剧里为数不多的女性,陈珂为何难以像于慧、小玲一样被喜爱呢?
“珂珂是自己的英雄,代表了普通人的勇气”,虽然官方微博为其背书,但观众并不愿意为此买单。归根结底,还是人物的鸡肋性、以及大量戏份引发的“反噬”。前期男友惨死、弟弟被牵扯入狱,她的出现理所应当,但后来私下约见包星、独身闯塔寨,人物走向也逐渐跃过了观众的“底线”。
更有网友指出,李墨之系爱奇艺旗下经纪公司果然娱乐签约艺人,再结合爱奇艺作为该剧出品方,一时间,为捧新人强行加戏引发网友热议。“资本要求加戏,导演有什么办法?”“带资进组真厉害,全场最佳小护士”,诸如此类的热评不在少数。
而该剧总制片人戴莹也在采访中透露,选择李飞做主角并强化他的人物线,是爱奇艺加入项目后提出的建议。如今看来竟有几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没有爱奇艺的入局,或许我们很难看到这部优质剧,但类似李飞和陈珂的操作,似乎也意味着其在内容上的略有偏离?
回归剧集,李飞和陈珂的“槽点”外,该剧还存在着后半段节奏拖沓、逻辑bug多等问题,尤其是前期铺陈过大带来的反噬也集中出现,蔡永强高能反转后却并没发挥太多作用、20年卧底赵嘉良强行送人头、林耀东口中最大保护伞“老爷子”再无音讯等,都让收官大战被网友戏虐是“强行派盒饭、送人头和捡人头”。
荣耀或是质疑,或许就如傅东育所说的,“好的坏的,全收下了”,对于创作者和观众而言,属于《破冰行动》的故事都画上了句号。但对于市场而言,它留下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从每一个人物的雕琢、每一个逻辑的自洽,到主旋律题材的深耕、现实事件的影视表达,甚至是资本和内容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