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an Yu Jing
编辑 | 柴房cheerandfun
大多数人评价梵高是才华横溢又有点神经质的。不仅画作《向日葵》吸引了众多崇拜者为他自掏腰包,就连“割耳”事件也曾一度让不少追捧者为他恻然嗟叹。以此推测,读过《月亮和六便士》的人想必也会拿着自由不羁的灵魂来评价高更吧。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如果没有专门研究过他俩的作品和生平,恐怕不会明白这两个大师级别的人物竟然也有孩子般的一面,可盐可甜。也难怪,毕竟梵高与高更和我们隔着一百多年距离。但你知道吗,他俩仅仅相差五岁而已,两人之间还发生过一段特别的故事。在现在看来,这段故事对印象派绘画可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呢~
那么,两个有趣的灵魂是在什么时候碰撞的呢?
01、你终于来啦
那是1887年的冬天,巴黎的小木屋餐馆,在梵高筹备的一次展览上,两个人相遇了。那时的高更刚刚结束在巴拿马和马提尼克长达6个月的旅行。在这次相遇后,梵高随即收到了高更留下的交换画作的便条,故事便由此开始了。
《 Mango Picker Martinique 》高更
新年伊始,梵高兄弟(文森特·梵高和提奥·梵高)拜访了当时与埃米尔·舒芬尼克尔住在一起的高更。看到高更的作品后,梵高很是欣赏,纵使自己的经济状况令人堪忧,但还是忍不住买了高更的一副画作,这便是《芒果树丛中》。
在那个年代,一些画家把高更的画作描述成“东拼西凑学来的艺术”。但这样的作品却能够被梵高欣赏,想必高更的心里是温暖的(开心的像个孩子
)。
《 Self Portrait With Yellow Christ 》高更
高更生于一个优越的家庭,青年时期更是过得衣食无忧。在他看来,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最高智慧的化身。可是在通往最高艺术殿堂的道路上,他却常常填不饱肚子。
星期天画家指业余画家。高更经常用整个整个的周末来画画,并且这种状态持续了有2年。
毅然投身艺术的高更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成功,几经波折后,反而变得穷困潦倒。他不得不写信给朋友和以前的主顾以寻求帮助,这里面也包括了曾经买过他画的文森特·梵高。
收到高更的来信后,梵高立刻就开始思考自己能帮上什么忙(为朋友两肋插刀)。面对高更的危机,梵高做出了他那典型的反应。受虔诚家庭的影响,他不但想帮助困难的人脱离苦海,还定要成为他们的救星。
高更随即答应起身前往,但是过了几个月后,他却还迟迟不肯动身。梵高写信给他,却收到了这样的回复。(老铁,咱能不能别这么熊孩子)
梵高很生气,写信给弟弟,“感觉我俩被高更这家伙给坑了,没想到他这么会算计……”。即使无奈,但梵高还是期待弟弟能够接纳高更(生气起来都不忘小伙伴)。
弟弟被哥哥说服了,开始准备起来。(反正哥哥说的弟弟都答应,兄弟俩就是这么可爱)。
盼星星,盼月亮。高更终于来了。
02、相处似乎没那么容易
如果此时你认为梵高和高更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事实是,他俩“几乎”跟对方“不认识”(两个人对对方都还不算了解)。
《The Yellow House》梵高
好在,两人的见面还算顺利。
尽管住着的黄房子十分简陋(有壁炉和自来水,但没有卫生间,屋外也是尘土飞杨),但两个人都一心一意地通过画画赚钱,并且一起节省开支(简直是志同道合啊)。高更更是贴心的做饭给梵高,而梵高则在一开始就想办法确保高更得到最好的招待,比如装修房间,开通煤气,将家兼画室布置的更好。(好有爱啊,有木有?!)
《 Dance Hall in Arles 》梵高
一个振奋人心的艺术项目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启动了,两个人对彼此甚是欣赏。这个画室将会是一个可以留给后代的画家避难所,在这里,梵高希望高更作为领头人。(俩人一拍即合)
《自画像》高更《自画像》梵高
一位火红头发的画家和一位巴黎绅士,这对奇妙的组合很快成为阿尔勒城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不过,很快地,他俩也成了红灯区的常客(真是好基友啊)。
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满怀期待来到阿尔勒高更发现,这里的的日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对于这个城市,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描述道:在阿尔勒,我像一条抛离了水面的鱼;一切的一切——风景和人物,都那么的渺小、庸俗。
《 Harvest at La Cra 》梵高
《Les Alyscamps》高更
而在绘画上,梵高的作品是偏向于写实的,常常对着实物作画,而高更的作品则更体现着想象力,常把现实场景中不存在的体现在画作中。高更常常“鼓励”梵高尝试用不同的风格来作画,迫使梵高使用想象力。(这里的鼓励有强女干别人的思想的嫌疑哦)
《Sower 》梵高
“高更给了我想象的勇气,而想象力带来的创作成果是在是太神秘了”。梵高开心地说。(如果去翻阅梵高的资料,你会发现,他有时候真的只是个天真的孩子)
可是,后面的事实表明,想象力带来的不光是神秘。1888年11月末,梵高开始绘制一系列肖像画。高更也在此时把创作方向转向了肖像。其他的都还好,唯独高更的这幅画 让梵高不知所措。那时的梵高已经患有精神疾病很久了。(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只是一幅普通的肖像,画中的梵高正在聚精会神的画着向日葵。)
《Vincet van Gogh Painting Sun Flowers》高更
“这是我没错,但这是疯了的我”,梵高难过而又激动的说道。(表示自己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到了12月,两个人的相处氛围完全改变了。有人说,那个在11月与高更共事的乐观、开朗的人消失了。梵高开始变的喜好争辩、脾气古怪,令得高更每一次和梵高的争辩都不得不以“嗯,你说的都对”来结尾。(好朋友也会吵架)
高更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他(梵高)很喜欢我的画。只是每当我画画的时候,他就开始BB,总说这也不对,那也有错。在绘画这件事上,我们根本谈不到一起”(坚持自我)。
“他常常半夜忽然惊醒,走过来凝视我,又无言地走回自己的床上睡倒。好像没有任何事情发生”高更在回忆中写道。此刻的梵高精神时好时坏,大部分时候是“疯”着的(这突如其来的心塞是怎么回事……)。
随着争吵的加剧,本来对阿尔勒的期待就已经消失,此时的高更对留在这里的想法也更是殆尽。而梵高清除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终于,梵高的“疯狂”升级了……
03、悲剧上演
梵高早就知道高更有离开阿尔勒的想法,但却怎么也接受不了分离的孤独和痛苦。
1888年12月23日,黄昏时分,梵高手持锋利的剃刀,突然追上正在街头漫步的高更……但是看到高更后,他却没有进一步的举动,而是低头走开了。(纵然很痛苦,可是不忍心伤害)
阿尔勒当地报纸《共和论坛》对凡高“割耳事件”的报道,1888年12月30日星期日。
第二天,在黄屋子里,高更发现梵高满身是血的裹在被子里,蜷缩着。原来梵高将自己的左耳割掉,并且送给了他们一起光顾过的红灯区里的一名女孩儿。
看到这幅景象的高更实在受不了了,搭乘早班车离开了。走之前他留了个纸条给提奥,“请告诉他(梵高),我回巴黎去了”。(离开或许是最好的安排)
自那以后,梵高和高更,两个人再也没有相见。(两个人的相处仅仅持续了62天)
《蓝莓之夜》电影镜头
因为缺乏证据,对于“割耳”事件,有很多的猜测。有人说是梵高因为一个红灯区的女孩儿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也有人说是高更狠心割下了梵高的耳朵。不管事实是哪一种,都掩饰不了他俩在相处时体现的那性格上的可爱。梵高真诚的像个孩子,有点真,有点甜。而高更则有点倔,有点熊,他的一生,不是在仰望月亮,就是在追寻明月的路上。
《Sunflowers》高更
多年以后,高更托朋友带给了自己向日葵种子,并且根据梵高最喜欢的向日葵创作了《椅子上的向日葵》。
我猜,尽管离开阿尔勒之后他们没有再联系,但,他们还是朋友。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高更
艺术家的作品不仅体现着技艺的好赖,还是个性的鲜明写照。就如同弹琴一样,琴由心生,画也是如此。而生活亦当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你生活的地方就如同你的作品一样,体现着自我的格调和情操。如何把这份感觉适当的表现出来,需要借助合适技法,于是我们会看见市场上不乏教你如何布置一个家的书籍,讲座和论坛。
但深究到底,还是应该不离初心。生活的地方难道不是应该是这样的吗:当你想随心所欲的放松自己的时候,不用担心会冒犯到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