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上海、工作在杭州的张先生每周都要往返沪杭两地。周五下班后,张先生搭乘地铁到杭州东站,再从杭州东站搭乘高铁至上海虹桥站,最后从虹桥搭乘地铁回到家里,同样的过程在周一上班时还需要反向再来一遍。
过去,张先生在上海、杭州之间往返,乘车过程中需要做好两张地铁卡与零钱、身份证等一齐准备;而2018年底他发现,可以使用同一个APP刷码过两城地铁了,宁波也在互通的范围内。他在把公交卡刷到只剩3毛钱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公交卡,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用手机扫码坐地铁。
这样的“一体化”在半年内从沪杭甬三地扩展到了长三角七城。在5月22日召开的2019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上,7城地铁联合支付宝正式宣布了“异地扫码”技术成功应用于“长三角主要城市扫码互联互通”项目中。这意味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温州、苏州的居民在7城间穿梭,只需打开自己所在城市的地铁APP,在另外6城也能扫码坐车。

数字化与智慧城市的背景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实现地铁互通互联是大势所趋。独特的分布式商业中心集群、发散性的“大都会”式城市布局让长三角成为中国智慧城市生活群的样本。而根据上海地铁数据显示,上海地铁扫码出行的乘客中,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乘客包揽前四,生活、工作在不同城市成为趋势,移动支付为切口的刷码出行成为刚需,也是数字时代的标配。
2019年5月22日,第二届长三角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7城地铁与支付宝共同发布长三角主要城市扫码过闸互联互通成果,标志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正式落地,跨区域扫码从政策、技术都已经趋于成熟。
扫码背后的故事
地铁互通互联项目在2018年6月正式启动,年底,上海、杭州、宁波成为了首批“吃螃蟹”的城市之一。
事实上,要实现城市之间的地铁互通,并不是共用一个二维码这么简单。三城地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各地所采用的闸机技术和刷码设备不尽相同,例如上海使用蓝牙,能够在脱网环境下扫码进站,而杭州的地铁需要联网才能进站。
此外,票务系统、扫码读卡器等设备都来自不同厂家,每个用户使用的手机也种五花八门。如何让让个人无论使用哪个品牌手机,都能在任何一个城市顺利刷码过闸?这是对兼容性的挑战。即使解决了闸机和终端硬件的问题,在软件层面上,要打通地铁还需三城统一二维码;二维码背后,是APP账户体系如何打通及跨区域结算问题。
最终,项目组采用的解决方案是是保持城市居民惯用的APP,但后台的系统必须统一,并对市面上所有手机实行终端测试。
支付宝“地铁互联互通”项目经理张益带领5人团队,从招投标开始就ALL IN“地铁互通”项目,他的团队利用机械臂和阿里云的终端测试平台,对市面上每一种机型进行扫码测试。阿里云的终端测试平台覆盖全球超350种机型,正是依托于此,支付宝和地铁工作人员仅在一周内就完成了所有测试。
测试中的插曲是,张益团队发现一款手机的安卓6.0版本全体不兼容,团队利用数据证明这款手机系统存在问题,并和手机厂家的联合技术攻关,最终厂家发布了补丁解决了兼容问题。二维码不统一带来的支付问题,也通过支付宝的快速兼容支付系统AlipayInside解决了。 作为项目承包方的支付宝,其职能是打通三地地铁系统的底层平台, 为“Metro大都会”研发标准平台,以此解决跨区域结算问题。采用这个平台发码的地铁,都可以使用AlipayInside输出二维码规范,实现不同地方二维码兼容,以此打通了不同地区App的账户体系。

上海市民拿着“Metro大都会”APP前往宁波、杭州地铁坐车时,可以直接在APP内切换到当地地铁的二维码,这是互联互通实现的根本形式。作为APP中基础平台的AlipayInside也在不断迭代,从2018年6月项目正式启动到2018年12月沪杭甬3城互通,项目组用了半年时间。而本次7城互通,研发时间已缩短至3个月。

AlipayInside作基层平台,APP作为载体,手机和闸机是终端与信号接收器。支付宝与长三角地区的地铁“互联互通”案例中,可复制、打包式的解决方案为智慧城市集群发展提供了先进样本。另一方面,在去年3城互通的基础上,此次互通还首次携手支付宝启动了区块链技术的试点应用。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的特性,解决了异地信息互通和跨区域结算问题,为日后更大规模城市地铁二维码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安全高效的技术基础。
“区块链技术就好比把经过用户授权同意、乘车账号上链。”支付宝技术专家魏尚介绍,“如此一来,地铁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区域进行扣款,解决了过去异地结算的难题。”此外,由于区块链没有从属关系,每家地铁都是链上的一环,未来更多城市可以便捷地接入。
为什么是支付宝?
几乎没有疑问地,支付宝通过了上海地铁集团的招标遴选。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金涛评价支付宝在城市地铁互通项目上的优势:其一是技术带来的便利性,市民不用改变出行习惯,可以沿用各城市的常用乘车APP;其二是资源的节约, 支付宝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够免去各城市的硬件设备改造。更关键的是,在支付宝最擅长的金融领域,蚂蚁金服累计多年技术开发出的云mPaaS,是最适合长三角地铁互通的“云到端”式解决方案。
蚂蚁金融云mPaaS包括了模块化开发框架、消息推送、H5离线包、移动网关、用户行为分析、热修复等经过亿级用户打磨测验的基础组件。基于此,本次开发过程中“Metro大都会”App从立项到第一版上线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同时,mPaaS还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性能分析对“Metro大都会”给出性能调优建议。
在此之外,支付宝在“科技生活”的实践也是重要“推手”。

杭州作为阿里巴巴与支付宝的大本营,是全国首批接入扫码乘车的城市之一,2017年即实现了出行领域的移动支付,公交、地铁均能共用一个二维码。支付宝扫码乘地铁目前覆盖了全国超过200个城市,长三角区域实现了地铁、公交、单车、高速公路全路网覆盖。
以扫码乘车为契机,2018年“像网购一样”办事逐渐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生活方式,社保、政务等民生服务逐渐加入支付宝功能页面,覆盖的服务项目超过1000种,小程序的用户服务累计超过3亿,而这仅仅是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数据。
生态和技术是支付宝在出行领域的优势。支付宝在2018年和香港地铁达成合作,在Visa、Mastercard、微信等同类型巨头的竞争下,支付宝以全链路改造方案拔得头筹,其中的双离线二维码方式也是本次七城地铁互通的核心技术。
支付宝同时也是扫码乘车、免押金乘车等创新模式的先行者,除了地铁、公交、共享单车,支付宝还将触手伸到了复杂的“扫码坐火车”场景,依托于支付宝平台的生物识别、大数据、云计算、信用等能力,即使火车中人员密集,人、票、证核验缺一不可,支付宝也顺利将人身核验的时间控制在3秒内。
可以推测,在长三角地区的地铁数字化改造过程中,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找到支付宝作基础架构平台的合作方是唯一的最优解。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数字经济智库执行院长黄日涵认为,技术对区域一体化的助力作用日益明显,长三角在大型城市群中率先破局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上海发挥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逐步将上海的智慧模式输出,与周边城市形成多角度互补,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加速模式下要达成的“小目标”。
此次长三角7城地铁互联互通,是在技术、政策上的一次尝试和探索,给未来更多业务的互联互通带来想象力。更多城市地铁的互联互通,从交通领域扩展至政务、医疗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或许已经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科技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