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中科院物理所:当中国最聪明的一伙人盯上B站

在外人看来,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肯定是严肃正经的,中科院物理所想要通过在微信、抖音、B站这样的平台,通过科普的方式改变外界的看法。

文|刺猬公社 赵思强

“石墨烯简单理解就是单层的石墨,之前人们预言了石墨烯的种种优点,在移动设备、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等领域都将拥有广泛的应用,却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制备石墨烯。”站在中科院物理所M楼二楼的报告厅舞台上,在B站发布科普内容,名字听上去像母婴产品的UP主“妈咪说”对着台下密密麻麻地人说。

全场400张椅子始终是满的,没有位置的人有些站在房间的最后面,有些在两侧席地而坐,一旦有座位的人起身离开,立刻有人补位。整个下午有包括妈咪说在内的五位嘉宾分享,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很多人一直站到了最后。

这已经是中科院物理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第十六次举办公众科学日,是第一次和B站合作的公众科学日。从2004年起,物理所就致力于通过一年一度的公众科学日,培养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也是同一年,妈咪说提到的石墨烯制备问题,也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消洛夫解决。

“他们制备石墨烯的办法就是拿一个胶带,先粘一点石墨,然后把胶带对折再粘,再用别的地方再粘一下,反复的粘,最终拿到显微镜下一看,单层的石墨烯出现了。”妈咪说按了一下PPT,继续说道。

此时王科正带着B站的三名Vlogger参观实验室。这是他在中科院物理所的第三年,研究的就是石墨烯。每天去做实验,就是拿着3M的半透明胶带,重复着十五年前的步骤。“单层石墨烯有97.7%的透光率,在显微镜下几乎是透明的,每次都要找一两个小时。”活动结束后,王科坐在我对面,给我介绍他的实验。

公众科学日是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项重要活动,时间定在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六,王科和整个科学传播协会的一百多人筹备了两个多月,活动前一天,他只睡了两个小时。

也是在这两个月期间,一直都积极入驻各种媒体平台的中科院物理所,把步子迈进了B站,建立了账号“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两个月期间涨粉27万,被B站的用户称为“中二所”。

4月16号凌晨12点35分,王科和B站的一个专栏运营聊天,他说:“我们5月18号有个科学日的活动,可以给B站提供一个展位,要不要来玩?”一个月后,一个展位发展成了独家战略合作。

2019年3月13号晚上,科学传播协会例会,王科和十几个核心成员说,今年想做B站。“B站这个平台适合我们,年轻人多,很正能量,社区环境也很有爱,最关键的是,无论是做直播还是发视频都合适。”成员一致通过。

“有句话叫‘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科普也是,如果我们不主动输出,其他质量不高的内容就会侵占大家的时间。”经过几年的探索,物理所始终贯彻着“哪里人多去哪里”的思路,微信、知乎、抖音、快手......把能入驻的平台都入驻了个遍。

“我们觉得B站是现在年轻人聚集最多的平台,官方科学机构却不多,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反正也不是第一次做吃螃蟹的人。”王科说。

开完例会第二天晚上,王科到负责新媒体的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副处长成蒙的办公室,想趁热打铁把账号申请下来,“都确定要做了,那还等什么呢。”

等到输昵称的时候,他们发现“中科院物理所”的ID被抢注了,一时半会儿申诉不下来,想了想B站的平台属性,就干脆叫“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

没想到因为这个名字,反而让物理所快速被B站的用户认可,还被起了“中二所”的昵称。连共青团中央也开始叫他们“中二物理所”。

物理所的微信负责人王恩还跟老师解释:“中二是指初中二年级的孩子喜欢胡思乱想,网友比较喜欢这个,这样叫我们觉得亲切。”

有人觉得他们是骗子,留言说:你们就是跟B站一起做诈骗,物理所怎么可能在B站开账号!也不知道他是真的这么想,还是只是调侃。

账号是开通了,提供什么内容呢。大家觉得现在自媒体拍摄科普视频的那么多,从纯技术角度肯定拼不过,团队成员也没有那么多精力,能实现低成本传播内容的方式,就是直播了。“所以我们就内容不够,直播来凑。”

正好此前在微信公众号上有一个《正经玩》的专栏,每周六分享一些简单的,能在家操作的实验。这个栏目制作时本来就需要拍摄视频,他们便把这个环节搬到线上,变成了直播的内容。

“说白了就是跟大家聊聊天,很多主播不都是干这个的,我们不过是跟大家聊聊科学而已。”王科说。

第一次直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M楼125室气氛紧张,站在镜头前做实验的纪宁觉得自己的嗓子有点干,有时候会忘记要说什么。

王科显得更得心应手一些,2017年,物理所第一次在科学日做了直播。“线下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就想到了线上直播。”当时王科自告奋勇做了主播,负责了活动当天六个小时的直播。

他一直都对表达感兴趣,小的时候看电视,觉得主持人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特别喜欢李咏。2004年5月31号,他主持了自己小学的六一文艺汇演。“那是我第一次主持,所以今年也马上是我主持的十五周年纪念了。”

这种表达欲在B站得到了很好的释放,一次做实验,学弟用胶带撕氮化硼,撕出了一个小鸟的形状,王科马上发了一个动态。“创作难度降低之后,就有了更多创作欲望。发的多了,回过头来看会发现每条其实都带点科普。”

除了每周三晚上固定的实验,什么事情都可能变成直播。建号一周之后,赶上3月23号世界气象日,王科拿着手机跑到中国气象局做了一场直播。后来春游去植物园,他觉得是个科普的好机会,也做了一场直播。

五一劳动节直播,房间的人气值一度飙到了五万多。王科开玩笑说,不下五万就不下播。结果一直播到半夜两点。结束之后他把直播视频剪出来,上传。睡了一个小时起床赶高铁去上海,和B站聊科学日合作的事。

粉丝超过十万之后,B站官方送给物理所一个银色的牌子。他们一直都想做一场直播,把上面印的小电视拆了,分析一下成分。

“最近因为全员做开放日,拖了很久,过一阵一定做。”

2014年11月,成蒙率先做起了物理所的微信公众号,用一年时间把粉丝量做到了10万,并逐渐形成了几个固定的专栏,最受欢迎的问答专栏还集结成了一本叫做《一分钟物理》的书。

之后每年新生入学前,成蒙都会群发邮件,为科学传播协会招新。王恩和纪宁都是通过这个方式参与到物理所的科普工作。纪宁的妈妈跟她说:“挺好,不干这个,你也得去玩别的。”

做了一年多编辑工作后,纪宁和另一位团队成员刘广秀接手了《正经玩》专栏,成为第五代“继承人”,每周三晚要把当周的小实验拍下来,做成动图,周五晚上再花费三个小时左右编辑,周六早上推送。

科普小实验并不好想。既要道具简单,又要能体现科学,又要安全。纪宁在各大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小实验”、“好玩的小实验”,能找到的并不多。纪宁和刘广秀一直想做到可以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的小事,尝试了一年多,还是觉得很难。

现在找选题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每周都在做,纪宁还没有太大感觉。寒假回家,她一边看电视,一边在备忘录里记了好多实验。

“铝箔可以阻断电磁波”是看刘慈欣的小说想到的,“湿的纸可以阻隔空气”灵感来自《明星大侦探》,纪宁把这些想到的选题那给刘广秀看,刘广秀觉得太无聊了,等到刘广秀提选题的时候,纪宁也觉得不好玩,两个人就这样磕磕绊绊做了大半年。

王恩负责的是周日“线上科学日”专栏,写了一年多,王恩觉得自己才算是从“地狱”中活了过来,最初找选题,只能在网络上漫无目的的寻找,非常痛苦。

好在时间久了,思路就变得开阔起来。前段时间他看七龙珠,不自觉开始想为什么龟派气功是那个形状。“跟水龙头有点像,你看水龙头本来很村,但流出来的水很细。这就可以写一篇。”

内容虽然变好,但怎么起标题还一直困扰着王恩。写专栏半年左右的时候,他想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就专门写了一个脚本统计自己过去文章的数据。然后发现自己的点赞率要更高一点。“这就说明点进来的人觉得文章不错,但真的点进来的比较少。”

能入驻B站,在开放日和B站合作,作为B站老用户的王恩很高兴。他喜欢看热血漫,比如《我的英雄学院》《一拳超人》,最近注意力慢慢转向游戏区和纪录片区。

游戏区有个词叫“骚操作”,大概指比较厉害或者不一般的操作。王恩就把自己各种奇怪的脑洞称作“骚想法”,很多大家默认正常的东西,他总想再多问一个为什么。“当你了解更多科学知识之后,生活会变得好玩一点。”

他还负责了这次科学日的海报设计,背景的纹路用的是测试超导材料的曲线。“可能你会觉得有点好看,但不明白怎么回事。如果给一个物理专业的人看,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不做直播、不写专栏的时候,王科、纪宁、王恩的时间基本都花在实验上。毕竟作为中科院的学生,科研才是他们的主业,每天十二小时泡在实验室,才是生活的常态。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王科被调剂到自己“打死都不想学”的专业之一,医学。进了学校之后发现有一个基础学科的拔尖计划,考上了就可以直接转专业,就这样学了物理。

此前他从没想到自己会去做科研,高中时他是班里团支书,班长是一个成绩特别好、拿了三个保送名额的人。“这个事情很吊诡,全班都觉得班长会去做科研,而我爱玩,喜欢抛头露面,肯定坐不住冷板凳,结果我走向了学术方向。”

纪宁也是被调剂的,不过恰好相反的是。她是报了六个医学专业,被调剂到了材料物理专业。“学着学着就没那么排斥了,同学中想要继续深造的也很多。”

本科期间纪宁认识了几个从中科院毕业的老师,都很有人格魅力,“能对这门课感兴趣也是因为这几个老师,他们对自己的事业非常有信心,有热情,有感染力。大二我就决定要考研到中科院物理所。”

“现在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到了研究生这个层次,都是全新未知的东西。科研的过程本身就是痛并快乐着。”王科说,有时候通宵很久,做了几个月实验,终于测出一个很漂亮的数据,“那种感觉应该跟你写出一个十万加是一样的。”他对我说。

“我们现在是科研的黄金几年,半年的时间同学之间的差距就会很明显了,有的已经开始写文章了,有的还没有实验数据。”纪宁之前很着急,觉得有太多东西需要学,最近心态开始放平,告诉自己急不得。

“科研遇到的是没人碰到过的,世界上最难的问题。你必须要为这些问题做出贡献才能称呼自己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王恩说,“科研工作就是,起,落落落落落。”

在略显枯燥的科研生活中,科普工作成了重要的调剂。“老师虽然不希望我们分心,但还是愿意支持我们的,现在我们每篇稿子都必须副研究员职称以上的老师审核,保证科学性。”王科说。

“科学本身就不是该束之高阁的东西,最后都要转化成应用。大家可能会对这些背后的原理感兴趣。”王恩这么理解科普的意义,“另外就是我们做基础科学研究,都要申请国家经费,得让纳税人看到给我们的钱到底干嘛了。”

在外人看来,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肯定是严肃正经的,物理所想要通过在微信、抖音、B站这样的平台,通过科普的方式改变外界的看法。“现在网络发达了,每个科学家都是很有个性的人,就算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有很活泼的一面。”王恩说。

最近的直播里,“大师兄”李治林慢慢变成了明星,他本来就是整个团队的元老,知识储备丰富,还能聊,能够把高端的理论科普化。一次直播里,他提到“铜盐聚乳”,其实是指含铜的盐在乳制品中可以使乳制品发生聚沉,但B站的用户一旦玩起梗就停不下来,之后李治林再出现在直播里,弹幕就开始刷“聚乳师兄”。

不甘心的李治林决定给自己“洗白”,干脆在直播里做了这个实验,结果没想到越描越黑,再次强化了这件事在粉丝们心中的印象。“这就是大师兄的天真之处。”王科说。

因为直播带来变化的还有刘广秀。这次科学日,刘广秀要负责陪同B站的UP主浏览实验室,并做讲解。王科发现她在跟up主完全没见过面,也没有台本的情况下,能流畅地聊天,梗也接得住。“跟第一次做直播时的紧张甚至是语无伦次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物理所已经给B站账号安排了专人值周,开始越来越正式地运营这个平台,保证每周有固定内容产出。运营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登上“中二所”的账号,谁想发动态就发,很多人干脆只用官方号。

“主要是因为官方号充了大会员。”王科顿了一下,然后说。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