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哈瓦那150名华人的民族记忆:打麻将、看中国电影、吃早午餐

如今只有150余位华人生活在哈瓦那,但他们却极为热衷维持传统,摄影师肖恩·亚历山大·杰拉蒂捕捉下了他们的想法和历史。
Ip,摄于民治党社团,2019年。

上世纪50年代,哈瓦那有着拉丁美洲规模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唐人街。古巴华人到这个国家定居已有200多年,有的是在19世纪时被迫作为奴隶来此,有的随着贯穿20世纪的移民潮来到这里。如今,岛上生于中国的人口仅余150人,老龄人口正在逐渐消失。然而,这个社区和及其后代(多数未曾踏足中国)却热衷于维持传统。摄影师肖恩·亚历山大·杰拉蒂(Sean Alexander Geraghty)受到他们故事和有关民族认同与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的启发,在系列作品《哈瓦那唐人街》(Barrio Chino, Habana)中探索了他们的想法和历史。

“这个社区继承了历史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古巴的历史,而是整个美洲的历史,”肖恩说,“亚洲人始于18世纪的奴役和移民深刻地塑造了整个美洲的历史和文化,记录他们在古巴的生活尤为重要。”很多华人来到古巴时是单身状态,后来与不同背景的古巴人组成家庭,“形成了独特的多重身份。”肖恩解释道。可是,1959古巴革命战争突然导致移民停滞,很多华人逃离古巴,这个社区开始衰败。肖恩说:“留下来的人是古巴文化的多元化的活见证。”

肖恩对于拍摄这个社区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他对自身的文化认同的看法。“我想这来源于我自己的故事,我出生于法国尼斯,母亲是意大利人,父亲是英国人(其祖父是爱尔兰人)。对我而言,民族认同的概念有些模糊,”他解释道,“挖掘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作为古巴华人的感受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肖恩在拍摄时会问他的拍摄对象如何看待自身的身份,古巴人特质的定义,如何维持传统以及他们是否有去过中国。肖恩解释说,很多人认为尽管他们与中国文化和传统有着很深的羁绊,但却是百分百的古巴人。“对于20多岁就来到古巴的部分年纪最大的华人,以及祖父母之间有一位是华人的华裔古巴人而言,这是常见的答案。公民身份与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民族认同则与感情和记忆关联,人们不一定会在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产生对于民族的认同。”

肖恩所拍的人物照中,部分是在拍摄对象认为对于其文化认同举足轻重的情境和空间中拍摄,部分在他们的家中拍摄。其中有一位是80岁的老人,他在20多岁时随父亲来到古巴,照片的背景是民治党社团(Min Chih Tang Society):这是唐人街的一个组织,会员们每天聚集在此打麻将、看中国电影和吃早午餐;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小雷纳(Rene),他手中握着一把剑,摆着古代武术的经典姿势。

肖恩经历的最触动人心的一次会面与纸糊艺术家、画家兼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多(Alfredo)有关。“他从未去过中国,可他大多数的艺术作品都围绕中国的传统意象进行。”肖恩说。照片中的阿尔弗雷多坐在自己的画作《Soñando China》旁,画名的意思是“关于中国的梦”。“尽管距离遥远,但看到这个社区有这么多像阿尔弗雷多这样的成员致力于保留父母、祖父母乃至祖先的文化,这十分让人感动。”

米尔塔,摄于古巴华侨社会主义同盟,2019年。
卡洛斯,摄于Cale Zanja的家中,2019年。
罗萨里奥,摄于Calle Cuchillo的家中,2019年。
阿尔弗雷多,摄于陈颖川总堂(Sociedad Chang Weng Chung Tong),2019年。
阿尔贝托,摄于古巴武术联合协会(Escuela Cubana de Wushu),2019年。
费利佩·阿方索和纳利达,摄于Calle Lealtad,,2019年。
安塞尔莫,摄于Sociedad Lung Kong,2019年。
埃萨,摄于Sociedad Lung Kong,2019年。
雷纳,摄于古巴武术联合协会,2019年

翻译:macy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来源:ItsNiceThat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