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药】做一枚健康的吃货到底有多难?

吃货,宜服药。

『读药』是界面文化每周推送的固定栏目,专为读者定制解决人生疑难杂症的文化药方。每周,我们会选取读者提供的“病情”,针对一种“病症”推荐适用的书籍、影视、音乐、文艺活动等,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想寻医问药吗?欢迎进入“读药信箱”给我们写信,聊聊你的疑难杂症。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许多人也开始为穿衣打扮和身材发愁了。在酷暑逼近前的这段时间里,三餐要吃什么、怎么吃才能更瘦成为了每日焦虑的头等大事。一位读者则在来信中表达了ta作为一名“吃货”的困扰:

@maya:

前几天换衣服时,我发现去年的好几条裤子都穿不进去了,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一年胖了不少,另外体力也不如原来好了。虽然目前看起来不明显,但还是会想回到原来那样。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控制体重的女生,但我作为一枚吃货,实在做不到放弃美食。用节食的方式减肥太痛苦了,可运动又太难坚持了,请问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如何保持良好身材,不被饮食束缚,或许是每个热爱美食的人必须面对的难题。这个问题不仅取决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食物来源和食品的制作工艺,也涉及人体饮食系统背后的运行机制。

如果仔细观察,在今天市面流行的餐馆和外卖中,商家似乎都执着于对美食进行再造。他们或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厨艺结合,或对食材本身以及他们的烹调方式进行创新实验,但目的却十分一致——为顾客提供可以刺激感官的新菜色。在此,人们的味蕾被一再调动,为了继续从食物中获取更高程度的满足感,常常在无意中吞下了更多的油、盐、糖与辛辣,以及许多无法准确命名的加工材料。当然,有时也会顺便吞下疾病的隐患。

随之而来的是抵抗这波饮食潮流的各式“饮食疗法”,如“生酮”、“轻断食”、“阿特金斯”等;在超市中,“生鲜”与“有机”曾一度受到追捧,成为低碳健康生活的重要标识。不过,很快又有人站出来推翻这些新风尚,企图建立“正确”的饮食规则。似乎这样的循环是不会结束了,食客们深陷其中,始终无法摆脱对饮食的迷思。

这些现代都市流行的饮食疗法真的有效吗?我们有可能仅仅通过吃来改变身体状况,同时不妨碍享受美食吗?以下推荐的几本书将为这些问题提供线索,希望可以帮助你找到“美味”与“健康”之间的平衡。

《品尝的科学》

[美] 约翰·麦奎德 著  林东翰 / 张琼懿 / 甘锡安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05

在寒武纪之前,味道是不存在的,那时的“吃”是指生物体吸收海水里的营养成分。而经过数千万年后,人类不仅生成了一套吸收和消化食物的身体系统,更能分辨出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尽管如此,科学至今还是没有办法解释何为美味,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进食绝不像其他生物那样,仅仅是为了化解饥饿感以及攻击的冲动。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吃是为了“尝尝那个充满诱惑的味道”。

为什么甜品令人感到愉悦?为什么垃圾食品容易使人上瘾?为什么有人对某类食品格外迷恋,另一些人则无动于衷?在本书中,普利策获奖记者约翰·麦奎德结合了科学、古代神话、哲学和文学,为人们揭开了味觉的前世今生,并对以上问题做出了精彩回应。事实上,人们品尝味道的能力涉及了诸多感官,除了舌尖上的化学反应和肠胃里的代谢信号外,视觉、嗅觉都参与其中,而记忆、知识、情绪则在背后引导着人们做出种种决策。

麦奎德认为,味道这种易变的特质,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适应伴随着气候变迁造成的饮食改变,适应生物工程改造出来的未来食物,然而,在今天来自餐馆和食品公司的层出不穷的美味轰炸与操控下,我们的味觉系统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判断力。在书中,麦奎德也提出了反抗食品系统专制的方法,帮助人们改变现状,避免陷入过度沉溺美味带来的危险。

《杂食者的两难》

[美] 迈克尔·波伦 著  邓子衿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7-07

从采集果实到种植作物,从使用工具狩猎到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烹调技法,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一次又一次通过技术上的革新改变着自己所仰赖的食物链,几乎将食物范围扩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颠覆大自然规则的行为,显然与其他动物的生存模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如今,人类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成为了最无可争议的杂食者,但与此同时,种类繁杂却难以追根溯源的食物也让人们开始困惑于“到底应该吃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

在《杂食者的两难》中,美国著名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通过追溯人类食物链的发展历程,深刻揭示了如今人们面临的饮食困境。他按照时间的倒序,对目前维系人类生存的三条主要食物链展开了探索,即产业化食物链、有机食物链和采猎食物链。其中,依靠农业与工业技术形成的产业化食物链与我们关系最深,也延伸得最为宽广;有机食物链则集合了工业化食物之外的选择,以及近年来重新被人们广泛讨论的自然农耕,在某种程度上,它被认为是抵抗加工食品、追求健康风尚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提供可信的依据,迈克尔·波伦走访了大量的农场、牧场、食品加工厂、超市和餐厅进行田野调查,他甚至亲自狩猎、烹饪,以揭开现代饮食背后的全貌。借由书中人类往昔的进食经验,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今天应该吃什么,以及如何吃。

《饮食的迷思》

[英] 蒂姆·斯佩克特 著  李超群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3

别喝汽水,别吃热量高的食物,午餐要吃好,但晚餐别吃太多,平时要坚持运动……这些忠告,听起来是否非常耳熟?如果你是一个对饮食颇有讲究、希望在营养均衡的同时保持苗条身材的人,那么,《饮食的迷思》一书中的很多内容可能会彻底推翻你的认知。因为在英国遗传学教授蒂姆·斯佩克特看来,这些现代流行的“饮食疗法”多半是医生和一些自称是营养专家的人,基于对食物复杂性的过度简化而做出的判断。这些非黑即白的观点忽略了个体深层次的生物复杂性和调控机制,使得很多人不但没有达成最初的目标,反而落入了饮食的危险迷思中。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食谱可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减肥也绝非只是计算热量的摄入和消耗、少吃多动或是不吃某些食物。这个问题不仅涉及饮食,还与基因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饮食的迷思》中,斯佩克特试图跳出医学和科学界既有的研究方式,重新探讨食物、营养、饮食和肥胖的关系。除了亲自参与饮食实验外,他还与大型研究团队一起,对上万名来自英国各地的志愿者进行了20多年的跟踪研究,为研究成果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书中的章节名称分别对应着一种人们在食品包装上常见的成分标签,如脂肪、反式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在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社会流行疾病却愈演愈烈的今天,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破除一些令人困惑的教条,不再轻易被商业利益驱动之下的“健康”宣传洗脑。

《吃土》

[美] 乔希•阿克斯 著  王凌波 / 魏宁 译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7

肥胖、过敏、自身免疫疾病、抑郁……这些现代都市流行疾病看似无关,却很可能都是由同一种隐性病引发的,那就是“肠漏症”。我们都知道肠道是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它实际上也是将我们的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隔离开来的屏障。这层屏障帮助我们抵御着外物的侵袭,一旦它受到损伤,出现“漏洞”,微生物和食物微粒就会从消化道内渗出,激发炎症免疫反应。

美国著名自然医学专家阿克斯博士认为,正是由于多数人对肠道健康的忽视,才导致了如今许多疾病的盛行。肠道不仅仅是将食物转化为能量、调节新陈代谢或为身体排出废物的工具,更是身体的健康中心。在《吃土》一书中,阿克斯从“肠漏症”的迹象和症状出发,为读者揭示了背后的复杂机制。他指出,现代食物、环境毒素、压力过大、清洁过度和药物是导致肠道渗透性增加的主要因素。对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吃土”。

这里的“吃土”不是真的吃土,而是一套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帮助肠道排出毒素,恢复免疫系统“脏”习惯的养生方案。利用书中的工具,读者可以建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恢复和封闭肠道,减少免疫功能紊乱。此外,阿克斯还在书后附上了几十份患者们最喜欢的菜谱、个人护理和清洁用品的方法、康复食品和增补剂的资源指南等,以鼓励人们轻松愉快地“吃土”,重拾健康的自然状态。

……………………

|ᐕ)⁾⁾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