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两亿,国产文艺片的照妖镜来了

我要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把我生下来。

文|蝉创意

以前不懂,为什么爷爷奶奶那辈人活得那么艰难,又穷又苦,却还要生一支足球队的孩子?

直到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对这个问题逐渐有了答案。

那些父母是想碰碰运气,看看这其中能否有一个出人头地,带他们家走出贫穷,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更过分的,还有的父母直接把孩子当成换钱的筹码,逼11岁的女儿嫁给猥琐大叔,12岁的儿子成了杀人犯。

还有更多你不忍看到的残忍这部电影全都有,《何以为家》,致这个操蛋的世界。

我要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把我生下来

黎巴嫩,法庭,原告席上站着一位12岁男孩。

法官:扎因,你知道为什么你在法庭上吗?

扎因:知道,我想起诉我的父母。

法官:为什么要起诉父母?

扎因:因为生了我。

这是电影《何以为家》的开场,也是男孩扎因悲惨生活的开始。

我把你生下来,是因为我需要利用你,这是扎因父母生下7个孩子的信条。

黎巴嫩的贫民窟里,破乱肮脏的街道、潮湿腐烂的房子、贪婪的人群、没有希望的未来。

扎因就出生在这样窒息不堪的环境里。

父亲不给他读书,而母亲支持他去读书的理由是,可以从学校里带回来免费衣物和吃的。

在贫民窟里出生的难民小孩,基本都是黑户,没有身份,没有书读,更没有童年。

他的母亲的工作是在家里一边抽烟一边教唆孩子们帮忙制毒,父亲就更霸气了,每天在外面喝酒抽烟回家在沙发上一觉睡到自然醒。

养活家庭的重担基本全压在长子扎因一个人身上。

他要打各种散工,运煤气罐、送货、抬水、街头卖果汁。

回到家还要帮妈妈去买“制毒”的违禁药品,把药磨成粉在兑上水,用衣服浸泡,晾干,再把衣服带到监狱里偷偷卖出去。

12岁的年龄,过分瘦削的身体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了不止3岁。

在这样环境长大的扎因,被迫长大的成熟,才是最让人心疼的。

看到床单上的血迹,就知道妹妹来了“初潮”,害怕父母知道后会把妹妹嫁出去换取聘礼,于是偷偷帮妹妹洗内裤,还把自己背心脱下来,一本正经地教妹妹怎么用卫生巾。

晚上睡觉,隔着一张帘子,这边是横七竖八睡着的孩子,另一边是父母在激烈地为爱鼓掌,扎因默默地用手捂住妹妹耳朵。

他们家到底有多穷?

住在像猪圈一样的房子里,除了破烂脏乱,房子还会经常被积水浸泡。

除非天塌下来,否则绝不开灯,只能点蜡烛。

每个孩子似乎永远只有一套衣服,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头发也乱糟糟,有的没鞋穿,有的穿一双烂掉的拖鞋。

在这样一个穷苦不堪的环境里,这家人拥有最多的,是孩子。

对于扎因的父母来说,男孩是养家的工具,女孩是用来换钱的待出嫁货物。

于是扎因的父母把11岁的萨哈嫁给了油腻房东大叔,如愿换来了聘金和几只鸡。

婚后萨哈怀孕大出血,因为没有身份被医院拒收,最后死在医院门口。

而他们的父母表现出来的哀伤,更像是悲痛失去了一大笔财富。

知道妹妹死了的消息后,扎因终于心底防线奔溃,他拿起刀,对着房东,捅了一刀。

法官问他知道为什么要在监狱里服刑吗?

他点头:“因为我捅了一个狗杂种 ”。

我和这个世界一样,都是无法改变的

有外媒评论道:戛纳首映“哭完整包纸巾”...

电影里的第二大泪点,在扎因和黑人婴儿身上。

扎因离家出走后遇到一对同样为“黑户”没有合格身份的黑人母子,三人开始了一段相互扶持的日子。

以为上帝终于开眼,怜悯可怜之人,谁知仍是连环悲剧,黑人母亲因非法居留被捕被迫离开还在母乳期的婴儿。

而扎因和婴儿尤纳斯沦为了“弃婴”,两人相依为命,确切地说,是扎因拼尽全力在照顾婴儿。

他真的很努力了。

没有钱没有水没有食物,宝宝已经两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不得已他在路边抢了别的孩子的牛奶回家,可是尤纳斯是个有尊严的宝宝,不是自己的奶一口都不喝。

没办法,于是他抢了别人的滑板做成拖车。

把尤纳斯放进拖车里,把家里一切能卖的东西都拴在拖车上,拖着去到市场叫卖,可是没有人来买。

从一个街头流浪的小女孩口中得知可以去救助站拿到口粮,于是还对着镜子编出了:

“要是别人问弟弟怎么是黑皮肤的,就说是妈妈怀孕时每天喝一大壶咖啡”的荒唐谎话。

最后,真的没有办法了,他学起了母亲的套路——制毒。

婴儿因为还小好动难控制,他用绳子拴住了婴儿的脚,然后用拖车拉着“毒品饮料”和婴儿,走街串巷叫卖。

但后来贩毒生意越做越难,他们也被房东无情地赶了出来。

扎因也想能照顾保护好无辜的尤纳斯,但他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了。

最后,他将尤纳斯以400美元卖给了人贩子。

他把尤纳斯交出去时的不舍、无力、悲痛,那双眼睛看哭了多少观众。

扎因站在街头落泪,却怎么也抹不停,他正在做的事跟他厌恶憎恨的父母所做,又有何不同.....

父母撑不下去嫁女儿,扎因活不下去卖婴儿,就算初衷不同走向毁灭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扎因说,他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

为什么有的人,活下来就是与幸福无关?

如果垃圾堆和臭水沟还存在,“婊子”没有变好,千千万万个扎因就和这个世界一样,无法改变。

法庭上扎因的控告仅仅是对父母吗?“我希望没有能力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只是对父母说的吗?

答案不得而知。

别人的苦难,我们终究无力感同身受

电影里扎因的成长经历,如同真实版的“悲惨世界”,多希望它只是剧本创作,只是艺术表现手法,然而它却是真实生活。

电影“扎因”的扮演者,现实生活中真名也叫“扎因”,拍《何以为家》时,也刚好12岁。

但他的真实身份并非职业演员,而真的是一名叙利亚的难民。

选角导演在难民收容区的街上发现他,于是找来他挑大梁只花费6个月时间拍了这部电影。

但实际上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多,光走访贫民区进行实际调查就花费了将近四年时间。

借导演的话:“他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表现自己真实的人生”。

在影片最后有一句话:

“本片大部分剧情,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看到这,心突然像被揪碎一样,这个彩蛋宁愿不要。

想起了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几个孩子被母亲遗弃在家,最小的孩子失足摔死,大儿子只是默默地把她装进行李箱,在某个无人知晓的清晨,让她永远安睡。

没人关心,没人知晓。

前段时间的童模事件,还有之前写过的BBC纪录片《美国新娘》,这些事实都在伸着魔爪吞噬着每个孩子的血,我们谴责痛骂。

罪人除了父母还有这个苦难充斥,我们却终究难以感同身受的世界。

扎因的母亲说:我这一生都是奴隶,如果你换成我,你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他的父亲说: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现实远比电影残酷。

我们都以为社会文明已是常态,可从国际、国家、社会到个人,似乎每一环都没有准备好,就被拉出来示众告知。

看这部电影是在老家,小县城,整个放映厅坐了不到10个人。

电影放完后大家都坐着没走,有的人在哭泣,有的人沉默不语。

大概每个人都有别人不懂的,无法感同身受的无力与孤独。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