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华时报》报道,昨天,《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5》(下称总规)正式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年来,第一份以文化遗产价值整体保护为目标的专项保护管理规划,其总体目标着眼“世代传承”。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目前故宫保护总规已经上报国务院,等待有关部门批复。总规一旦获批,将具有法律效力。执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会回头评估、论证,根据内外部条件变化适当修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介绍,总规依据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标准,将故宫的独特价值归纳为三点: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典范、明清宫廷文化的见证、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品,并据此提出了详细的保护规划。“规划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价值的保护和利用。”陈同滨说。
根据总规,保护对象包括紫禁城、端门、大高玄殿、皇史宬、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5处明清皇家建筑群中的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
在总规中,首次将南筒子河纳入紫禁城保护范围,一体化管理,恢复历史原貌。据了解,目前南筒子河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河里的水归水务部门管理,绿化归园林部门管理,一个筒子河涉及六七个管理单位。
总规中特别划定了故宫地下文物可能的埋藏区。这与此前北京公布的地下文物埋藏区有重合之处,但本次纳入总规的地下文物埋藏区主要着重于对元大内遗址的保护。陈同滨说,这种强调针对的是目前有动议在景山和故宫之间挖地道通人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划定旨在打消这种动议。
此外,故宫保护还向周边文物单位扩展。根据总规,这种扩展范围包括景山、左祖右社和三海。在总规中除了故宫保护范围外,还标明了包括明清皇家礼制建筑及园囿、皇城内其他文物保护单位、故宫建设控制地带、故宫环境协调区。
总规分两步提出了故宫周边“限高”的愿景。根据远期计划,2025年之后,故宫周边的一类建设控制地带限高0米,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不得超过3米,三类建设控制地带在9-12米。陈同滨指出,未来50年或更长时间,一旦目前存在的一些超高建筑“寿终正寝”,进行重建时,必须按照规划要求的高度予以限制。
根据总规,未来10年还将关注流散文物的回归,建立流散文物清单,系统进行信息收集,制定回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