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微软也更新过使命,腾讯为何此时使出这一招?

滴滴乘客遇害、Facebook信息泄露、Uber丑闻频发、特斯拉车辆起火,很多企业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也在承担技术失控、伦理冲突等巨大风险。

记者 | 刘怡君

编辑 | 马蕾

5月4日凌晨,马化腾在朋友圈宣布了腾讯新的愿景和使命——科技向善。至此,腾讯先前“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使命,和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的愿景,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过去,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这一愿景,曾指引着深陷“3Q之争”的腾讯一步一步走出声誉低谷。此时喊出“科技向善”这四个字,对于近年来被外界频频批评“没有梦想”、“狼性不够”的腾讯来说,也是一场蜕变式的感召。

“使命和愿景”拥有无穷魔力,几十年来一直有企业用实践佐证着这一点。

一些知名企业的使命,总在各种高光时刻、危难之际甚至日常工作的节点中被频频提起,让人耳熟能详。如阿里巴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IBM的“无论是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要带动人类的进步”、福特曾经的使命“汽车要进入家庭”等。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使命”是它们生存的理由,“愿景”是它们需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两者互相呼应,各有不同。这次腾讯将两者合二为一,这四个字对其未来的份量可见一斑。

这次改变,酝酿已久。

由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领导的腾讯研究院,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科技向善”这一话题。2019年2月,马化腾在The Economist 年度特刊之The World in 2019上发表署名文章《科技向善》,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通过科技缓解人们的苦楚,帮助有需要的人群?”今年3月,它还出现在马化腾的两会提案里,马化腾在提案中呼吁全社会加强科技伦理的制度化建设。

近两年,“科技作恶”的势头越来越汹涌,从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到Facebook信息泄露,从Uber无人车撞人到特斯拉车辆起火,很多企业都因科技的发展而经历着自己的“至暗时刻”。

AI、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日渐成熟,让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企业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也在承担技术失控、伦理冲突等巨大风险。

马化腾在这一时刻提出“科技向善”,和20年前谷歌喊出“永不作恶”一样,都在试图用使命引导企业的业务,在混沌时代的商业厮杀里,让企业往“可控”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近年来,利用AI等技术投身公益的一系列举动、集合生态伙伴开展慈善事业等举措,已经让腾讯尝到了不少甜头——业务加速扩张、科技能力彰显、企业社会形象改善。

2018年10月,在新一轮组织结构升级中,腾讯将云和AI业务独立建群,战略转型一触即发。此时此刻,再次重申“科技向善、AI向善”,对腾讯未来的转型之路意义重大。

接下来,如果能让科技和公益真正朝着“善”的方向发展,那么,腾讯不仅可以因此拥有丰富的创新场景,还能不断解决社会难题,并将政府、科技公司、学术机构和用户等所有利益相关者联结起来,建立一个更强大的生态共同体。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曾这样定义企业的“使命”(mission statement)——它既是确定企业业务优先顺序、制定战略、拟定计划以及分配任务的基础,也是设计管理工作岗位和设计管理组织结构的起点。使命一旦确定,它不仅是一种为成功而制定的策略,更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信条,它将超越产品和市场的生命周期、超越技术突破、超越领导者个人的局限、超越世代的束缚,在员工中不断流传下去。

英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杂志曾在调研后发现,由于“使命”具有阐明目标、消除分歧、团结一致的“能力”,有使命宣言的企业获得的财务回报,比没有使命宣言的企业高出30%。

随着竞争节奏的加速,很多企业发现,自己最初的使命宣言现在已经不够用了。如果决意改变经营重点、调整战略目标或者扩大受众群体,管理者就要考虑对“使命”和“愿景”进行更新,让它们持续发挥疗效。

微软在过去数十年中,一直在执行比尔·盖茨提出的使命宣言——“让每个家庭的桌上都有一台电脑”。2015年,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提出,微软需要树立一个新目标,推动一种新的“技术全民化”,因此将使命改为“赋能地球上的每个人和每个组织,帮助他们取得更多成就”。从此,微软开始了向“移动为先,云为先”的转型之旅。上任3年后,纳德拉让微软市值重返了它辉煌时期500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

在中国的重量级高科技企业中,腾讯也不是第一家动手修改“使命”的公司。

2017年12月,30岁的华为重新确立了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在将个人智能终端、家庭网络方案、大数据、物联网等业务都纳入华为的覆盖范畴后,华为先前“移动优先和云优先世界”的使命就此尘封。

从创立到2017年,百度的立命根本一直是“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在经历了无数舆论风波后,2017年5月,百度第一次更新了使命宣言“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表达自己从搜索引擎彻底转型为人工智能公司的决心。2个月前,李彦宏又公布了百度成立19年来的首个公司愿景“成为最懂用户、并能帮助人们成长的全球顶级高科技公司”。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Shelley A. Kirkpatrick指出,当员工和管理者共同为企业修改、确定愿景和使命时,他们将从单调的日常工作中抽身,眺望远方的共同利益。这时,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憧憬将再次连接一起,并从此走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新世界。使命与愿景的更新,往往都与企业的转型密不可分。

但修改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描述上的误差,还是调整的高频率,或是目标和执行上的“失调”,都容易导致战略失焦、业务紊乱、人心浮动。

2014年11月,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公开表示,该公司已经完成了1998年定下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每个人都可以访问和使用”,但他们还不清楚应该如何重新定义新的使命。直到今天,谷歌依然将这一使命宣言保留,尚未正式发布新的版本。

使命和愿景,关系到企业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命脉。更改了使命和愿景之后,腾讯将踏上一条怎样的道路?这一次,人们翘首期盼的不仅仅是腾讯的未来,更是整个互联网行业、整个商业社会“科技向善”的方向。

相关阅读:

腾讯:我们如何让“科技向善、AI向善”?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