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酒吴少勋在1989

回望吴少勋,他始终是那个用脚行路的人。

文|云酒团队

 

在中国历史上,“企业家”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87年。

同一时期,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将企业家定义为“那些愿意把变革视为机遇,并努力开拓的人”。

与这一年开始自主创业的宗庆后、任正非一样,刚刚调任湖北大冶御品酒厂厂长的吴少勋,并没有意识到“企业家”这个词的出现与自己会有什么关联。

此时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盘活眼前这家徘徊于破产边缘的地方国营酒厂。

产值不足500万元,负债却高达700万元。库存大量积压,每生产一瓶酒还要倒亏两毛钱。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吴少勋的转机出现在1989年。

寻路

动荡不安的1989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似乎都算不上是一个好年份。

这一年伊始,《人民日报》罕见发声:在改革的第十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实施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治理整顿。刚刚因名酒价格放开而彻底走向市场的白酒行业,也在极不景气的环境下,迎来了市场经济大潮的第一轮洗牌。

此时,命运的发牌者开始变得严苛而挑剔,它谨慎地筛选着那些善于从喧嚣中辨认出方向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德鲁克似乎早有先见之明。

1989年,当名酒引领下的白酒市场竞争开始显露出丛林法则的残酷一面时,在品牌和规模上都缺乏优势的大冶御品酒厂,几乎就要被淹没在中国数以万计的县级酒厂之中。

时任厂长兼党委书记的吴少勋在南方一次考察时,发现当地许多人都喜欢用药材泡酒,于是敏感地意识到:何不在白酒竞争中另辟蹊径?

正是这一判断,让吴少勋和他所掌管的这家酒厂,凭借对品类的细分在名酒林立的白酒行业闯出一条新路。

同年,在马来西亚华人、中医世家李学理手中获取初始配方后,几经论证,“中国劲酒”宣告问世。

当时《黄石日报》一篇评论文章如此写道:1989年,中国劲酒这支真正意义的保健酒的首次亮相,就被永远记录在了中国酒业发展的史册上。

▲劲酒老照片

渐进

1993年,标王盛宴的前夜。此时的北京梅地亚中心,还没有被塑造成一个被金钱和野心包裹的角斗现场。

那一年的央视广告中,由相声演员姜昆录制的“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也许不是曝光度最高的,但凭借健康饮酒的新意,一下子成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经典。同年,御品酒厂更名为湖北劲酒厂。

彼时的劲酒,虽然相较之前已有很大改观,但仍然只是一家实力中等的地方品牌。

和后来那些在梅地亚中心一掷千金豪赌标王效应的野心家一样,行事向来低调的吴少勋对于央视广告可能带来的品牌影响力也有着异常的敏感。只不过,前者寄希望于一战成名,而吴少勋更为理性地选择了细水长流。

▲吴少勋在央视招标现场

1994年11月8日,央视首开黄金段位广告招标先河,此前已有多年合作基础的劲酒却只是冷静旁观。

吴少勋曾坦言,虽然劲酒很重视在央视的投放,但广告投入与企业的综合发展必须步调一致,当时的劲酒还不具备参加招标的实力。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激情飞扬的梅地亚中心仍然挤满了渴望以小博大的冒险者。也有人勇夺标王,但很快又失去了幸运女神的眷顾。

从没打算一步登天的吴少勋,是那个盛产奇迹的年代里少有的用脚行路的人。奇迹往往稍纵即逝,而劲酒却一步步地走到了大江南北。

1996年,劲酒推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125毫升小瓶酒,并在央视投放的循序渐进下从区域市场一路扩展至全国。

尽管此时的劲酒已经迈入全国知名品牌的行列,但直到10年之后,劲酒才第一次参加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并成功中标。

关于这次竞标,日后劲酒还给出了详细解释,理由有三:

一,当年劲酒销售额已达8亿元,产品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完全能够持续地参与招标和广告投放;

二,从2000年开始,劲酒逐步在湖北、湖南、江西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产能已达到一定规模,不用担心出现投标后销售大幅增长带来产量骤增,从而导致产品品质下降的情况;

三,当时劲酒在央视的投放规模已达5000万元,完全可以考虑进入招标段,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劲酒的成功也由此水到渠成。

风波

曾有媒体评价吴少勋说,他是一个在行业里没有争议的人。

单从行事风格来看,吴少勋的确是那种不太容易树敌的类型。

他曾在劲酒规定了“几不准”:不准与其他保健酒做比较;不准贬低同行;不准打击竞争对手;不准覆盖他人的宣传画;不准竞价投入;不准排他性陈列。

即便与竞争对手狭路相逢,劲酒也通常是发扬风度,退一步海阔天空。

吴少勋还热心公益,是湖北省慈善总会的荣誉会长,连续多年位列“湖北首善”。他本人更是朴素至极,一件毫无特色可言、区别只在于长袖还是短袖的白衬衣,早已成为他的个人形象标识。

然而,吴少勋身上并非没有争议。

20年前的那场改制,也许是他职业生涯中仅有的一次风浪。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企改革如火如荼。1997年5月,劲酒第一次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全员持股,并更名为湖北劲牌酒业有限公司。

由于股改后的酒厂产权不清晰,这次改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企业经营陷入被动。

随着1998年国企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对产权的明晰逐渐成为改革的主流,劲牌改制再度被提上日程。

根据当时湖北省委所提出的“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改革思路,劲牌改制的核心,最终落在了改变公有公营、实行民有民营的问题上,也就是将酒厂卖给个人,改制为民营企业。

吴少勋自然是接手劲牌的不二人选。

然而,正是这一举动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的普遍做法是卖差不卖好,而劲牌是在发展向好的情况下卖给吴少勋个人,属于“靓女先嫁”,一时间流言四起。

最终平息这场风波的,是湖北省委后来的表态:可以先试,摸着石头过河,不打压、不追究。

像这样的表态,是中国过去40年来改革之所以能顺利推行的最关键因素,也让一大批吴少勋式的原国企管理者,最终成长为市场语境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群体。

追问

2018年10月24日,一份由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引发社会各界极大关注。

这份榜单的特殊意义在于,从国家层面肯定了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吴少勋作为唯一一位以酒业为核心产业的民营企业家入选榜单。与他一同上榜的,还有30年前同时艰难起步的宗庆后和任正非。

此时他们都已身家丰厚,与当年那个微不足道的晦涩起点渐行渐远,却依旧低调、朴素、不善言辞。

在1987年对“企业家”这个名词给出明确定义的德鲁克,穷其一生都在追问:企业是什么?什么是我们的事业?

类似的追问,也成为很多企业家共同的精神溯源。

比如任正非,早在1997年就在《华为基本法》中追问:华为是谁?华为从哪里来?华为要到哪里去?

正是这些追问,最终促使华为成为一家举世瞩目的中国公司。

2017年2月3日,吴少勋在一篇署名文章中也发起了一场追问:我们到底要什么?

在此之前的2016年,劲牌销售额突破92亿,已来到百亿的门口。在除啤酒和葡萄酒之外的其他所有酒类中,位列第四,前方便是“茅五洋”。

劲牌到底要什么?

按照惯性思维,已是行业第四的劲牌,接下来的目标必然是先超洋河,继而五粮液,最终茅台。然而,吴少勋对此却打了一个问号。

“一个销售目标或者一个行业地位的追求,是不是我们所要的一个结果?我认为不尽然。”

在吴少勋看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有很多企业都不存在了,问题就出在没有处理好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时阶段性增长的目标达到了,但为企业的生存埋下了祸根,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放眼中国企业界,像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那些曾因标王效应盛极一时的追梦者,最终又有几人不是空留大梦一场?

回望吴少勋,他始终是那个用脚行路的人。

相较于只图一时之快的短跑,他更希望用理性与克制,为未来留出发展的空间。

尽管吴少勋的追问直到2017年才正式提出,但答案,其实早在1989年他创立劲酒品牌之初就已经拟好。

此时,距离1989年刚刚过去30年。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

来日方长。

对于吴少勋和他的劲酒故事,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