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实 | 成都攀成钢:曾经无缝难忘怀 两鬓斑白忆当年

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文/界面四川 晓晨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冯小刚·《芳华》

提及这个区域,相信很多老成都人都会有如潮水般的回忆涌现。

从“亚州最大无缝钢管企业”到“成都第二豪宅板块”;从“成都老工业区”到如今“城市菁英们追捧的成都传统主城宜居地”。

不知不觉,时光跨越间,这里,承载着太多幸福生活的荣光与梦想……

沧桑巨变,原是共和国经济与工业脊梁的这里,已再无高耸的烟囱、疾驰的蒸汽机车、钢铁淬炼的敲打声……

取而代之的,是车流如梭,绿水依依——在成都,这里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攀成钢

昔日的钢管厂,你还记得吗?

攀成钢,因1999年成都无缝钢管厂被攀钢集团兼并,组建为“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而得名。

但对于老成都人而言,还是习惯性的称这里为“钢管厂”

因为这里曾是每一位老成都记忆深处最割舍不下的地方,一段那个时代里不可磨灭的烙印。

这背后,是一代甚至是几代钢管厂人对共和国建设辛勤的付出,将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在了这里——他们大多默默无闻。

对于钢管厂的历史,或许要追溯到1957年……那时,原冶金部会同重庆钢铁公司、西南钢铁厂筹建组等单位组成无缝钢管厂选址工作组,奔赴成都、江油、德阳等9处踏勘选址。

并最终在成都东郊乌龟坝(今攀成钢板块)划定了约180公顷(1公顷=15亩)土地进行建厂,且这180公顷地块,是钢管厂与二机部新建420厂(今华润24城所在地)共同使用。

而在行政规划上,昔日的钢管厂属于东城区(1990年东城区撤销,其主体部分改置为锦江区),但在此,却有着自己的职工医院、电影院、子弟校……犹如一座“独立王国”。

彼时的城东,随着钢管厂和420厂的拔地而起,也逐渐成为成都最老的工业区域。

钢管厂,曾也是中国工业化的象征,曾为新中国贡献诸多“第一”,在国际上也享有“亚州最大无缝钢管企业”殊荣。

而与城东诸多保密的军工企业一样,这里曾经对外却只能称自己为“249信箱”。当然,这里也与成都各大型国营企业一样——围绕着钢管厂,曾有六个生活区。

钢一区到钢五区,分布于今双桥子、万年场、牛市口、海椒市一带。而钢六区,则在今成华区十陵一带。

与此同时,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线企业迁出山区进入城市,成都工业迎来了鼎盛时代——在成都东城区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169家,从业人员达15.3万人。

而90年代初,成都工业迎来历史顶峰。据统计,1990年成都工业生产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4%,占全市国企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当时的钢管产量也居全国第一。

这也是为什么这里曾是成都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所在……

钢管厂的声音与味道

在去过很长一段历史岁月中,“钢管厂”三字,代表着一代人希望与奋斗,它也是成都工业发展历上抹不去的记忆与荣光。

在经历了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的经济转型后,2006年攀成钢正式停产,同年12月29日8时25分,当攀成钢成都厂区最后一根烟囱成功爆破,倒下,也预示着这里圆满的结束了它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与使命——彼时,彼刻,彼景,也让无数在场见证了钢管厂发展历史的人们,热泪盈眶。

回忆那段历史,那片区域,做为一个80后,钢管厂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列列蒸汽机车穿过厂区内一个个厂房,穿过狭长的厂间小道,穿过春花、夏妆、秋实、冬雪,穿过年复一年的日月更迭,并伴随着厂区中传来机器的轰鸣,上下班时厂区各出入口的人头攒动,远处高嵩烟囱的缕缕青烟……

这,就是我对钢管厂最早的印象。

但对于在此工作过的人们,或是钢管厂孩子们,这里曾留下的,是那些嬉戏打闹的欢笑,是走在宿舍区的嘘寒问暖,更是父辈们家长里短的唠嗑……

老钢管厂人,你是否还会想起,想起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声音?你是否还会记起,记起在这里生活的点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几乎所有老一辈成都人眼中,提到东郊,提及钢管厂,就是工业,就是巨大的工人村。

也正是因为巨大,曾经这里甚至有着自己的“厂内货币”,而拿着这些“虚拟货币”,职工们也可以在厂内进行任意消费。所以不管是待遇、福利还是社会地位,那两年的钢管厂在成都,可谓无限风光。

那时,一到节假日,特别是夏天,自行车后架上绑上的福利,是这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因为那时,厂区的子弟们最期待的,便是夏天厂里自制的各种口味厂汽水和冰棍……但如今,这些却只能存于记忆之中。

老妈带我去陆嬢家做客,炎热的夏天,陆嬢款待我的不是可口的西瓜,而是一瓶瓶当年钢管厂自产的桔子味汽水和冰棍,而如今,则成了绝版。

…………

可惜,随着2006年12月29日8时25分,当攀成钢成都厂区这里最后一根烟囱倒下,这里的一切,也只能存于城东人记忆的最深处了。

但如若把这里也拍成一部记录片的话,我也相信,这一定会比导演王兵拍摄的《铁西区》,更能唤醒那段让人犹存的记忆。

因为无论岁月更迭,人们对这里仍然有着独属的情怀。

而这样的情怀,是灵魂和身体都扎根于此的万千之爱,更是值得让每一个曾与它息息相关的人,都荣耀一生。

攀成钢的今生繁华

2006年,随着攀钢成都无缝钢管厂正式停产,记忆里似乎还是昨日的颓垣断壁。12年时间,这个区域以另一种姿态存在于城市里,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次年12月17日,随着“攀成钢”首块259亩地块挂牌出让,也标志着这一区域工业文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则是城市文明的到来……

▲如今的攀成钢(摄影/晓晨)

如今的年轻人,很难想象那个时代,那股“人厂合一”的归属感,与其说是一座工厂,不如说是一座小城,一座能自给自足的小城更为恰当。

或许,你已不曾想到那次波澜壮阔的下岗潮,波及的不仅是成都。全国各地的大小厂子,命运都差不多。

如今,钢管厂虽已搬迁,转型,但老成都人还是会对那旧工业时代的丝丝温情充满眷恋。

或许就像贾樟柯导演的那部纪录片——《二十四城记》一样,在父辈们的记忆中,至今还能完完整整地呈现出那段光辉岁月,也见证着成都的国营大厂们,从顶胜到穷途末路的惨淡。

如今,这里已是成都金融街东大街与沙河的黄金十字交汇而成的“天府门廊”,虽工厂已不再,但却坐落着韩诸如乐天世界、泰合国际财富中心、环球汇天誉、成都ICC、伊泰天骄等商业与住宅,他们在此,继续书写着成都的辉煌。

▲如今的攀成钢,成都第二豪宅板块(摄影/晓晨)

13年前,旧的世界崩溃了,留下的,是一地狼藉。以至于大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说起这里,无不一脸嫌弃。

随地堆砌着的生锈的钢筋,四周住着彷徨的工人,说起“家住东边”,别人脸上的骄傲与羡慕不知何时成了嫌弃与怜悯。曾几何时,这里多少还意味着一点儿贫穷与寒酸。

然而,13年的发展,这里拆迁的是一个旧世界,引来的却是一座崭新的攀成钢。就好比外科手术需要主刀医院快而准,最终换来的,才会是是一副健康的肌体。

▲如今的攀成钢(摄影/晓晨)

在成都,在东郊,曾经的773厂如今成了东郊记忆,曾经的420厂也改头换面成为二十四城,还有那曾经的106、107、82等信箱……

如今再也见不着灰头土脸的老厂房了,迎来的,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攀成钢人的生活

攀成钢——这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国营老厂,它曾经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更是一代人为之奋斗的荣光。

而如今的“攀成钢”已经成为了过去,对于它的记忆,我们却还能依稀从钢一区、钢五区找到他昔日辉煌时的模样。

▲钢一区一角(摄影/晓晨)

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自然是真实的,他用镜头记录了曾经东郊工厂将倾的历史性时刻:破破烂烂的工厂倒闭了,还没回过神来的工人们,满脸写着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眼下的钢管厂宿舍区,也是真实的攀成钢。

纪录片里的二十四城,因为常年的烟熏火燎,天空总蒙着一层薄薄的灰色。十二年过去了,当同事再问及我的时候,我说:东郊的天蓝了,因为冬天再见不到大雾锁城时的样子的。当然,模样也变了。

但唯一不曾改变的,只有那目前仅存的几处宿舍区了。

就像攀成钢那最后倒下的烟囱是一样的:这里的老厂房或许搬迁。但如今它已再启航,虽还说不上有多迅猛,但这却是一艘不容忽视的航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迎风破浪。

▲钢一区一角(摄影/晓晨)

如今的攀成钢还在成都仅存的宿舍区里,骨子里还是那炽热的钢铁魂,仿佛工业早已渗进了他们每一寸肌肤。而新时代攀成钢的标签,不是LOTTEMALL,不是ICC建设中的工地,也不是盐道街小学通桂校区……

唯有那斑驳尚存的红砖与飘零的落叶,方能代表攀成钢曾经的辉煌。

因为对于老一代的攀成钢人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个工作的地方,这里更是他们的家,是他们青春与梦想的开始。当厂房轰然倒地之时,当工厂改制之时,当他们中曾经的“劳动模范”下岗之时,人群中的悲叹,不只是悲叹丢掉了曾经的“铁饭碗”,更是悲鸣,悲鸣曾经满腔的热血与豪情壮志,也随着那一声轰塌,溘然长去。

▲钢一区一角(摄影/晓晨)

如今,这里的人们,不知是否还记得起第一天上班的情景么?站在热轧机管子旁,听着那不适的轰鸣……不知是否还记得一帮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或许,对于老一辈的攀成钢人来说,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而当如今慢步在老厂区宿舍的时候,虽说他们中的大多都已退休,但内心却仿佛被掏空般,以至于老职工们无不感言:

曾经无缝难忘怀 两鬓斑白忆当年

▲钢一区一角(摄影/晓晨)

正如一位在此生活了30余年的网友(菲林大叔)所说:

十年前我工作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一片平地,满目荒草,等待开发,有高楼即将崛起。十年,小区里楼下卖糖油果子的小两口的孩子已经长大上学,他的父母依然在小区里做着小小的营生。十年,小区里的熊记拌菜的老板两口子,每日依然在他们那不足5个平方的铺面里辛勤忙碌,只是头发上添了很多白发。十年,小区里钟包子的餐馆已经几易其主,搬了地方。……

是的!他们中几乎所有的人,把青春和最美的年华留在了这里,还有的人,用青春在这里换了一座城市中一块文化之地的诞生,如果将其拍成一部记录片,这块热土上笼罩出的情节会显得分外迷人。

因为他们对于我们这辈年轻人来说,就像《芳华》里的刘峰和小萍:

不难看出

岁月给他们每个人

带来的改变

和难掩的失落

……

▲钢管厂宿舍区一角(摄影/晓晨)

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

我们老去的样子

就让荧幕

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

记实——我们仅仅是用双脚丈量成都每一寸肌肤,用键盘记录下蓉城历史长河中的点滴。行走在成都的繁华之下,我们渴望用这样的文字述说着城市的发展!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