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忍不住买买买的背后,总有人在暗算。

为商品买单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文|蝉创意

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

因为需要,因为喜欢,因为降价......

这众多很有道理的理由,其实都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

你知不知道,在你的消费背后,其实是有人在引导?

例如每逢节日,商家都会出各种降价、打折的促销活动,这实际上就是在诱导消费者消费。

有时候大众知道自己被诱导了,但还是忍不住想买。

更多时候大众并不知道自己被诱导了,开开心心的消费,完了还觉得自己勤俭持家。

降价其实只是商家诱导消费者消费的众多方法之一,为了让消费者不断消费,商家还有更多的办法。

这也就是今天蝉主想跟大家聊的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跟蝉主来看看这部纪录片,看一下到底是什么因素引导着大众不断在消费。

是什么让人控制不住想买买买?

计划报废

任何新产品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有损耗,这是大众默认自然的过程。

实际上,这也有可能是商家为了让消费者购买新产品,特地在产品研发时人为的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这便是计划报废。

计划报废最初被应用在电灯泡上。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几家电气公司签署了秘密协议。

这个为了增加产品利润的协议里,还规定了灯泡的使用寿命。

所有签订协议的公司都必须按协议里的要求生产灯泡,如果不按规定执行,违约的公司将受到处罚。

协议出来之后,原本能使用2500小时的电灯泡,使用寿命被缩短到1000小时。

计划报废也被应用到现代的产品之中,几乎各种电子产品里都内置了报废属性。

洗衣机里有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

打印机墨盒内置了倒数计数器,等墨盒打印到5万张时,墨就用完了。

手机生产越来越薄,电池也从可以取出到不可取出。

除了在产品生产时就设下了报废属性,商家也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以更多花样、更特别的新产品去吸引消费者购买,同时淘汰掉旧产品。

或者不应该说淘汰,应该是销毁。

在加州有一个废品回收站,这个回收站的废品跟其他回收站的废品有点不同。

这里的“废品”都是一些崭新的电子产品,商家宁愿销毁这些产品,也不愿意卖出去。

因为旧的产品不被淘汰,新产品将难以吸引人购买。

商家所选择的淘汰方式是宁愿直接销毁,也不愿这些从来没被使用过的产品流入市场。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但这也是真相。

制造焦虑

多数人购买产品都是基于自己本身的需求去购买。

商家看到了大众的需求,开始生产产品,同时商家也不断挖掘大众的新需求。

如果没有新需求怎么办?那就制造需求。

商家会从大众的恐惧心理分析大众的需求,进而抓住这种恐惧心理开始大肆宣传,把原本不被关注的需求,变成大众真正的需求。

恐惧感使大众使用不必要的产品,或为之消费。

医美行业不断推出新的仪器,研究新的方式,告诉人们这可以保持年轻,于是大众开始关注打水光针、整容,以求年轻美丽。

制药公司推出宣传新药时,先研究大众的“病”,把这种“病”的危害夸大,让大众在求生欲的驱使下自觉的去购买药物。

一直以来,他汀类药物被宣传能以药物降低高胆固醇浓度,从而降低发生心脏病的几率。

2014年,英国有八百万人每天都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其中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真正受到了心脏病的威胁,但这并不妨碍大众每天服用。

对高胆固醇的恐惧就足以驱使人们去买药,并不需要人们本身真正有患病风险。

对生病的原始恐惧也引起了食品制造商的兴趣,商家推出新产品,提出了想要保持健康,就需要补充其他营养的概念,于是保健品应运而生。

针对衰老过程出现的问题,商家推出了益智的小游戏,通过游戏来刺激大脑并使其保持年轻,还有各类型抗衰老的产品不断出现。

商家利用大众的不安,把恐惧感植入大众心中,大众自然而然就去购买产品。

儿童心理

商家喜欢儿童,因为儿童在购物时不会像成年人一样考虑很多。

自从发现儿童的消费力,商家开始把儿童变成产品的真实消费者。

选中儿童喜欢的卡通制作周边,当日常的生活用品上印有卡通形象,商品的价格也可以随之提高。

儿童最有可能通过电视媒介接触到产品,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形象更加深入儿童的心里,商家会先创造玩具,再为玩具虚构一个故事。

目前已经拍了五部的《变形金刚》电影,最早就是由“变形金刚”系列玩具改编而来。

从动画片到玩具再到漫威漫画书,商家用这种方式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变形金刚系列玩具的销售额达到了三亿美元。

当商家发现儿童背后隐藏的消费能力后,商家试着把成年人变成儿童,引导成年人像孩子一样去消费。

商家鼓励成年人释放自己的童心,开发各种类型的游戏,将成年人带入游戏,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收获到成就感和快乐。

后来商家直接把游戏策略应用到产品销售里,在产品生产中设置了奖励、关卡和成绩制。

麦当劳曾推出“麦当劳大富翁”游戏,购买在麦当劳的食品时,盒子上附带有刮奖券,玩家需要集齐棋盘上所有的资产,才能赢得头奖。

用这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将就餐变成了一场游戏,吸引大众反复购买麦当劳的食品。

商家就这样把成人世界的消费变成游戏场,一步步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因为花未来钱而负债累累的年轻人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最后提到,近30年大众的消费观慢慢变得喜欢“即时满足”,也就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要立刻买到。

这一消费观背后的推手是信贷制,从上世纪80年代,随着信贷管制的撤销,信用卡迅速崛起。

信用卡的出现让消费变得更简单,消费者消费起来也更加肆无忌惮。

纪录片里所提到的“即时满足”消费观,其实也是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

在国内,提到年轻人的消费最常提到的就是花呗、借呗、信用卡以及网贷。

在鼓励超前消费和想买就买的消费观下,这些能花未来钱的方式给了年轻人便利。

只是这便利到底是真的便利,还是害了人呢?

花呗、借呗、信用卡作为官方的金融产品,还具有一定的规则,而网贷作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贷款,一直游走在监管之外的灰色地带。

近两年有关网贷新闻不少,最受大众关注的是校园贷。

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但年轻人之间又常常会有攀比和虚荣心理,校园贷的黑手就这样伸到了大学生身边。

校园贷抓住大学生的攀比心和虚荣心,宣传“无抵押”、“超快到账”诱导学生贷款。

通常学生只要在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有些甚至不用审核),再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到贷款。

多数学生在贷款时都觉得自己未来能还清贷款,而现实是网贷有很多坑。

借贷平台宣传贷款时只说“无抵押”、“超快到账”,却没说还需要“高额利息”,很多人一开始只借了几千块,最后却要还几万块。

还不起贷款时,学生只能重新向其他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结果贷款像雪球越滚越大,更加还不起。

这时,有些人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裸贷。

裸贷比校园贷更简单,只要拍几张照片就可以贷款,而这简单的背后可是后患无穷。

去年,10G裸贷照片和视频资料在网上流出,裸贷也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引发了大众的关注。

参与裸贷的大多是17-23岁的女孩,借款理由各不相同,有人为了换手机笔记本电脑,有人为了整容美容,也有人为了买高端奢侈品。

这一系列的贷款消费背后,其实就是年轻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祟。

不要过分追求超出你负荷的东西,​不然你会死得很惨

商家有千万种办法吸引消费者消费,作为消费者,为商品买单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每个人都期待拥有更好的东西,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没有错。

可是年轻人在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应该考虑好自己实际的负荷能力。

在合理范围内追求更高更好的一切可以,但过分去追求,就是把自己拉进深渊。

那些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年轻女孩,她们不小心走上裸贷的道路。

最后无力偿还贷款时,被借贷平台拿着裸照威胁。

为了让自己的裸照不流传出去,女孩们可能被逼着去卖淫,也有人被逼到自杀。

这样的结局其实很可悲。

比起追求奢侈品,现在有些人也开始喜欢买实用而精致的东西。

他们在享受消费的同时也考虑产品的性价比,一样可以很快乐。

即时满足和想买就买听起来很吸引人,但拼命去追求这样的消费观也不一定是好的。

正确的消费观应当是购买适合自己的东西,理性消费。

放下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吧。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