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编制长三角产业地图,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需要需要发挥排头兵、先行者的角色作用,积极协同、示范、引领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布局优化、产业创新协同、产融结合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为我国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样板、经验。

图片来源:Pexels

文:余典范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服务长三角产业一体化既有优良的传统,也是打造长三角全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末工程师”、飞地模式、共建产业园等均是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典型方式。

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肩负率先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一系列阻碍一体化的瓶颈问题如产业难协同、要素难流动、制度难协调等还亟需破题。

在此过程中,上海需要需要发挥排头兵、先行者的角色作用,积极协同、示范、引领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布局优化、产业创新协同、产融结合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为我国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样板、经验。

首先,上海可以积极推动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探索产业链优化布局长效机制,释放长三角产业发展的“空间红利”。

合理的空间布局的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各省市产业横向的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迫切需要破题。上海应在总结推广上海产业地图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推动长三角产业地图的编制,形成产业链空间的动态导航图。

这一地图需要重点体现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布局、企业的集聚、要素的集聚,提高重点产业集群的标识度,并通过数据共享引导产业和区域在纵向产业链上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引导跨区域产业协作、要素的市场化流动。

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长三角产业规划的对接,甚至在某些重点产业领域可以尝试共同编制产业规划。针对地区之间产业发展潜在的行政壁垒,除了积极争取国家顶层规划的协调,在推进的过程中可以先在产业协作示范区内试点,这也是目前比较有效、有影响力的推进方式(如G60科技走廊的建设)。产业协作示范区除了对标国际高标准的规划、布局前沿高能级产业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探索如何破除制度壁垒、形成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在长三角产业协同的过程中,利润可以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地方税源,不仅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更是与GDP排名、就业等地方利益密切相关,若是税源问题处理不当,就会严重阻碍企业对接、产业转移,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上海应主动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先可以在产业协作示范区探索进行产业跨省市迁移的财税分成和产业增加值统计机制的试点。通过顶层设计、各地政府协商,建立对政府双方有利、且为转移企业发展留存一定比例的税收发展基金的三方共赢的税制,以产业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深入推进产业合作的落地,并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进行扩散。

同时,针对长三角其他区域对上海产业溢出的期待,上海可以积极推进自身具有优势的产业(如汽车、装备产业、医药等)或者企业将符合长三角其他区域优势的环节进行转移;并发挥自身高水平开放的优势,为长三角其他区域的优势企业迈向国际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形成产业转移和企业流动双向市场化通道机制。

其次,上海通过协同创新链来服务长三角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是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协同的一体化,更应该在形成创新“集团军”、世界级科创中心方面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世界级科创中心需要具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与应用市场。长三角拥有全国最多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上海是其中的翘楚,具备较强的创新策源能力,而其他省在产业创新应用上也具有较强的优势,创新链的协同能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坚。

上海制造以及科创中心的建设在创新链上能够带动整个长三角创新驱动的发展,协同提升我国在集成电路、大飞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方面的提升。

实际上,创新领域的协作由于其溢出效应更强、制度创新的空间更大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实质性突破的领域。目前上海协同长三角创新一体化的推进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如2018年7月,国家集成电路暨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发起方1/3为苏浙皖企业)国家级的制造创新中心已正式落沪。

未来在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方面,三省一市可以进一步立足产业发展的趋势、长三角产业的整体优势,对制造创新发展进行前瞻性布局,在新兴领域协同打造诸如长三角大数据、长三角人工智能、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长三角物联网等协同创新中心。

在具体的建设方式上,可以采取总(部)分(部)结合的方式,通过创新节点的联结形成长三角创新的协同网络。通过创新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缓解各地创新信息的不对称,通过试点、优化、推广如创新券跨区域使用(标准的统一、兑付方式的认可)等机制探索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真正实现长三角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业转移的全面对接,共同推进长三角世界级创新中心的形成。

第三,上海可以发挥金融优势撬动长三角产业升级的杠杆。

长三角前沿产业的发展以及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诸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持续性资金投入,且这些领域在前端的基础研究和后端的市场化应用上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上海可以发挥自身在金融方面的优势,将长三角资金充沛、机构集聚、市场发达、体系完整的金融优势与产业优势相结合,放大产业基金等的示范效应,吸引社会资本介入,推进跨区域多形式产融结合。通

过产业金融促使科技、产业与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产业金融和金融产业良性发展,撬动长三角先进制造集群的快速发展。未来可以对接长三角产业地图、创新型产业平台和组织,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组建若干重点发展领域的产业基金,推动产融的精准匹配与融合,为长三角产业升级提供支点。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