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绿皮书》,唐·谢利与卡内基音乐厅的不解之缘

卡内基音乐厅位于美国纽约市,由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出资,始建于1890年,是美国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标志性建筑。主题建筑被设计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式样,以砖材和棕色砂石作为主题。

文 | ennead architects LLP

由彼得·法拉利指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奥斯卡获奖剧情片《绿皮书》于阳春三月终于在国内面世,伴随着如火如荼的票房,还有对影片内容、人物和剧情的热烈讨论。

《绿皮书》官方剧照 

除去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我们也不得不透过影片本身,将目光转向黑人音乐家的唐·谢利。尽管肤色限制了谢利作为古典音乐家的道路,但却依旧掩盖不住其满身才华,独有的将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相融合的演奏方式,使得谢利在后期满载荣誉。

正如电影《绿皮书》中描述的那样,谢利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的艺术家公寓“卡内基塔”中居住了五十余年。著名演员马龙·白兰度和指挥家雷昂纳德·伯恩斯曾租住于此,玛丽莲·梦露生前曾在此上过表演课。目前塔楼公寓的租户中,依旧有多位音乐家和艺术家,他们或在此居住,或在此设立工作室。自1955年与美国作曲家兼钢琴家艾灵顿和空中交响乐团首次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合作演出起,谢利就或与卡内基音乐厅结下了的不解之缘。

卡内基音乐厅

卡内基音乐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卡内基音乐厅位于美国纽约市,由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出资,始建于1890年,是美国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标志性建筑。主题建筑被设计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式样,以砖材和棕色砂石作为主题。1950年末,由于纽约市政建设需要,卡内基音乐厅险遭拆除。

由小提琴表演艺术家小提琴表演艺术家艾萨克·斯特恩 (Isaac Stern)为首的艺术与音乐家发起了一场运动,最终保住了这栋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建筑,免除了其改建为办公写字楼的厄运。1964年,卡内基音乐厅被美国国家文物保护机构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基地。

卡内基大厅是纽约仅存不多的,完全没有金属结构的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建筑之一,在20世纪初,由于要在演出厅添加一些楼梯,才增加了一些金属构件。外部全是由“罗马式”的窄砖构成,形成一种深棕色色调,细部是陶土和棕色砂石的雕塑。

卡内基音乐厅与表演艺术家 历史图片

修缮前的卡内基音乐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卡内基音乐厅修缮前后对比 © ennead architects LLP

修缮后的卡内基音乐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卡内基音乐厅剖面图 © ennead architects LLP

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原詹姆斯·波尔谢克合伙人事务所)由1986年起接手卡内基音乐厅的修缮工程,历经十余年终复经典。事务所亦于2003年完成朱迪·赞克厅改造扩建项目。

大厅

修缮前的大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大厅避免了当时流行的巴洛克风格装饰,采用了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建筑师和雕塑家伯鲁乃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作品,帕奇礼拜堂高尚的风格,即:圆拱顶是由白色石膏和灰色石头组成的和谐色彩,四外是科林斯柱式柱头的壁柱支撑着连续的檐口,檐口上面,拱顶下面是一序列的半圆窗,组成著名的金色和白色的内部色调。

修缮后的大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卡内基音乐厅修缮工程不仅囊括了对历史性细节的翻修维护,亦为音乐厅本身增添了诸多与时俱进的技术和设计元素:如定制灯饰、护栏、标识和新的入口雨蓬等。上述设计在极大地强调了建筑本身的原始美感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其在21世纪的不俗进步。项目的一、二期工程包括新建大堂、新建卡普兰排练厅和主厅及威尔演奏厅的全面翻修——全面展现了该公共空间的精密设计性:从开放到私密,面面俱到。此外,新开发的环流系统使得公众得以更为便利地穿行于表演厅和活动场所之间。上述设计将这座19世纪末期的标志性音乐厅成功变身为21世纪的先进艺术设施。

斯特恩主厅

卡内基音乐厅由三个结构截然不同的厅组成,内部结构颇为特殊。除主厅外,还有一个小厅和一个独奏厅。

修缮前的斯特恩主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绿皮书》官方剧照

修缮前的斯特恩主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修缮后的斯特恩主厅 © Bjorg Magnea

主厅共有5层2,804个座位,1997年以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 (Isaac Stern) 的名字命名,声学效果温暖、真实。艾萨克·斯特恩曾说:“有人说这个音乐厅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它能感受到你的一举一动,并将其升华”。

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

极高的顶棚使观众需经过105级台阶方能到达顶层,当然,也可乘坐电梯。

修缮前的斯特恩主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修缮后的斯特恩主厅 © Bjorg Magnea

赞克厅

赞克厅入口 © ennead architects LLP

小厅又名赞克厅,设有559个座位,以慈善家朱迪和阿瑟·赞克夫妇命名。1891年4月首次对外开放。1896年修缮后改名为卡内基会堂。1898年出租给美国戏剧艺术学院,1959年左右改为电影院,1997年改造回礼堂。重建后的新厅于2003年9月开放。

改造前的赞克厅 © Bjorg Magnea

新赞克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赞克厅的建成标志着历时20年之久的卡内基音乐厅的升级改造工程圆满的完成。该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表演场所位于主厅观众席的正下方, 成为了纽约市又一个独特的音乐演出场所。

赞克厅 © ennead architects LLP

赞克厅设计手稿及概念 © ennead architects LLP

鉴于在声学上的严苛要求,该多功能表演厅采用了椭圆内容纳矩形的建筑形式。在传统的“鞋盒”式音乐厅声学基础上,矩形设计更平均了舞台前、中、后三大方向的声波配置。 倾斜、且成椭圆形的钢筋混泥土弧形墙面从感官上将整体空间进一步融合——戏剧性地从极具历史性的建筑维护结构中强调了音乐厅本身的独立性和身份感,且在建筑上一展项目本身的技术成熟性。

 

1955年,是谢利与美国作曲家兼钢琴家艾灵顿和空中交响乐团首次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合作演出。同时也开启了谢利独有的音乐篇章。从1955年发行专辑《音色表达》之后,谢利开始录制他独特的流行音乐,如《蓝月亮》、《鸟之乡摇篮曲》和《廉价爱情》。多年来,他还与底特律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和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作,曾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著名场所演出。

唐·谢利三重奏

唐·谢利三重奏

此后,谢利又与贝斯手肯·弗里克和大提琴演奏家尤里·塔特开展长期合作,组成唐·谢利三重奏。三人于1961年发行的专辑获得了巨大成功。1972年三人又一起录制了专辑《唐·谢利的观点》。

卡内基音乐厅主厅自建立以来,著名的世界级乐团及指挥家、作曲家、艺术家、表演家,均以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为荣和开展国际化事业的起点。从小提琴大师曼纽因到女高音家玛利亚·卡拉斯,从知名乐团英国披头士到巨星埃尔顿·约翰,卡内基音乐厅对诸多艺术家而言,是标志着梦和远方的开始。

而或正如传闻所说的那样,1955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那场演出,为谢利写下了更为辉煌的未来。再看《绿皮书》,收获更多的是关于音乐、羁绊、前行与无所畏惧的勇气。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