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哨网
2018年,中国酒企上市公司业绩表现靓丽,茅台、五粮液、洋河、等酒企净利润增长率均超过两位数,部分酒企如舍得酒业等净利润增速更是达到三位数。
五粮液、茅台已纷纷提出要在2019年踏上营收千亿的台阶。其中,五粮液还明确提出,今年将进一步提高海外收购的比重,在海外成立投资集团,从国际的视野来布局企业的未来。
相比中国人对白酒的认同来源于骨子里,由于文化差异,白酒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不能拥有姓名。
此番五粮液重点布局海外收购,出于哪些考虑?
被茅台“碾压”
中国消费市场对川酒有“川酒云烟”的美誉,川酒的“带头人”五粮液,市值曾碾压茅台,叱咤一方。随着黔酒(以茅台为代表)的崛起,五粮液渐渐被茅台拉开了6706亿元市值的巨大鸿沟。
特别是高端白酒领域,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茅台一家独大,随后跟着五粮液、国窖1573、梦之蓝等竞争对手。
具体数据显示,2017年,茅台在高端白酒市场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达到63.5%;五粮液紧随其后,市场占比为25.9%;国窖1573 仅有5.6%份额,其余品牌瓜分剩下5%市场。
其实,五粮液和茅台从营收能力和实际营收情况对比来看,差距并不太大。根据五粮液业绩披露,2018年集团销售收入931亿元,同比增长16%;利润总额201亿元,同比增长41%;而茅台2018年全年营业收入859亿元,同比增长29.5%;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28.2%。
为什么股价和总市值会出现这样大的差距呢?
根据五粮液财报显示,2017年五粮液营收302亿元,酒类收入281亿元,占比93%,其中高价位酒占比为70%,中低价位酒占比22%(通常在年报中披露,2018年报尚未正式公布。);就毛利率来说,五粮液酒类毛利率76.7%,其中高价位酒的利率达到85.2%,中低价位酒为49.7%。
看似很傲人的数据,但如若与贵州茅台相比,可能有些相形见绌了。
2017年,茅台酒类营业收入582亿,毛利率高达89.8%,其核心产品飞天茅台的营业收入523.9亿,占比90%,毛利率更是达到92.8%,数据十分惊人。如此高的利率,且几乎都是高价位酒,贵州茅台市值能够突破万亿,也是有理由的。
在资本市场上被茅台远远落下的五粮液,正试图通过“强强联手”的收购,进一步开疆扩土,以求缩小差距。
国内外双管齐下
五粮液开启“强强联手”收购计划。
2013年8月,五粮液以2.55亿元投资河北邯郸永不分离酒业;2014年出资2.55亿元收购了河南信阳五谷春酒业;2016年,据媒体报道,五粮液有意收购山东古贝春酒业51%股权,不过该桩绯闻后来不了了之。不难看出,五粮液欲通过并购征战全国版图的野心。
目前,五粮液仍在筛选国内优质标的企业。
五粮液的收购地域不局限于国内,如今国际版图也成了重点。据五粮液管理层人士表示,公司也联系一些欧洲、澳大利亚的企业。
五粮液加大海外收购力度的逻辑也不难理解。
一方面,收购国外企业可以拓展产业链。目前白酒的消费场景主要是商务宴请,而商务场合也需要洋酒,像五粮液一样的白酒企业需要拓展这类产品。不过,国外的酒庄一般固定资产很重,五粮液需要做好巨额投资预算。
另一方面,、以销售白酒为主业的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世界葡萄酒企业,完成对高端奢侈品牌产品的收购和独家经营的同时,为公司的跨行业发展提供连接点。
另外,还可以借助收购标的的销售渠道,实现中国白酒“走出去”。
不过,在国际渠道上,茅台已提早抢占先机。据茅台财报显示,2018年二季度,公司在国外的营收为10.3亿元,收入比例3.1%,而茅台董事长李保芳曾表示,茅台海外市场的规模规划(占比)为10%。
海外“酒”路,道阻且长
数据显示,中国白酒产量占全球烈性酒产量的近40%,但国际市场的份额却仅有0.76%,且主要消费群体仍集中在海外的华人华侨。
纵观整个中国白酒行业,海外业务拿得出手的,也只有贵州茅台。水井坊2017年海外业务营收占比1.5%,古井贡酒2017年海外业务占比仅0.02%,五粮液、泸州老窖更是少到忽略不计。
可以看出,白酒始终未入国际主流消费圈。一方面,中国白酒制造工艺独特且历史悠久,酒体质感与国外主流的酒类差别较大;另外,白酒标准的缺失,也让注重数据化、科学化的国外消费者对白酒望而却步,导致白酒很难在国外市场受到青睐。
近年来,五粮液不断在白酒迎合国际化饮酒文化上探索。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国际名酒文化节”,指定采用52度五粮液代替国外烈性酒作为调制鸡尾酒的基酒,实现传统白酒与西式调酒结合,实现白酒低度化和国际化。
另外,近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酒类培训机构之一、英国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会(WSET)发布,全新的WSET烈酒资格认证包括中国白酒。白酒文化被国外酒类培训机构认可,是白酒企业多年努力的结果。
不过,白酒走出国门,道阻且长,还需要整个白酒行业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