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港人打拼史的美荷楼,大导演吴宇森也曾在此蜗居

曾经的公屋居民们,最为怀念的是那种邻里之间亲密的关系,时时处处流淌出的浓浓人情味。

美荷楼的故事源于1953年12月25日发生在石硤尾寮屋区的一场火灾。火灾令58万人无家可归。由此催生了香港第一代公共屋邨——石硖尾徙置区,落成于1954年的美荷楼是其中一幢。从1954年至2006年,美荷楼一直用作住宅,也是香港硕果仅存的第一代公屋。

虽然美荷楼内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做饭就在走廊的煤炉之上,而上厕所、洗澡就得去整层楼仅有的几个厕位,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简陋的,但是比起安全和卫生条件极差的棚户区来说,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而曾经的公屋居民们,最为怀念的是那种邻里之间亲密的关系,时时处处流淌出的浓浓人情味。比如,家家户户的煤炉都摆在走廊里,小孩放学回来肚子饿了,掀起邻居家的铁锅,舀一勺稀饭就喝,邻居也只是笑眯眯地在一旁看着。还有,女孩子躺在阁楼上,隔着透气孔与隔壁的小姑娘传纸条,说着心底的悄悄话。以及大伙儿成立了自治组织,一起维持治安,谁家遇到困难都可以相互帮助。

美荷楼的变迁,是香港公屋政策的一个缩影。2006年,第一代公屋美荷楼彻底关闭。3年之后,被评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的美荷楼成为首批《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7幢建筑物之一,被改造成为一座青年旅舍。在美荷楼一楼设有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美荷楼生活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览上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徙置大厦的生活状况及居住环境。

简陋的美荷楼也孕育了大导演、大律师、足球明星和报社社长……著名导演吴宇森就曾是这里的老街坊,早年他与父母及妹妹一家人从内地来香港,原本无意久居香港,正打算去台湾,但一场大火把家当、房屋烧毁,命运让他留港发展,后来成为国际著名导演。他为美荷楼生活馆写下了一段深情的文字:

“在这里,我们曾露宿街头,一家人拿着碗筷等待救济;在这里,我曾经夜间睡在公用走廊的帆布床上看星星,发着电影梦;在这里,写了第一篇散文,写过第一首诗,演出过第一部舞台剧,然后直至我26岁第一次成为电影导演,所报的地址仍然是九龙石硖尾邨……”

香港深水埗老街区
美荷楼展览馆内展示在这里生活的老香港人的住宿环境
美荷楼里老港人的公共卫生间
美荷楼里老港人的公共厨房
美荷楼里老港人的客厅
美荷楼里老港人的卧室
美荷楼呈英文字母“H”型
如今美荷楼被改造成为青年旅社,建筑结构间隔均被保留,原来的居住单位则被改建为旅社房间。
活化后的美荷楼提供129间客房,包括93间双人房、8间家庭房、10间多人房、14间主题房间和4间伤残人士房间。
美荷楼商店内销售的老式玩具。

*文中图片均来自:东方ic,视觉中国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