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电商打假进行时:白菜价的“唐伯虎”也当宝?

总有小白栽在一些十分低级的虚假信息中。

文|艺术头条

艺术3·15,打假的脚步从未停止。

2019年,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艺术品电商这一“新生”与“没落”同步的载体上。

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第一家艺术品电商平台(嘉德在线)开始,并没有出现任何一家家喻户晓的平台。除此之外,阿里巴巴、京东等大众电商自以为看准了时机进军艺术品电商,但并未有一家冲出包围圈,相反是被种种诟病,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假货变现的聚集地。

自2012年开始,雅昌艺术网同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以【艺术3·15】为专题,深入艺术品行业的每个造假、作假环节的曝光。7年时间之后,在深入到艺术品电商的虚假和不正规交易后发现:文物造假产业链+山寨协会+艺术品电商,这竟然构成了一个新型的“造假”产业链条!在各种造假技术和明晃晃头衔加持下,艺术品电商凭借着便利的竞拍和强大的受众,成为这条产业链中的一条新出口。

但无奈,总有小白栽在一些十分低级的虚假信息中,真以为5000块钱买到了唐伯虎真迹是捡了天大的漏儿,哟,《唐伯虎画集》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都有出版,保不齐这就是不小心流落到我家的国宝!感谢电商平台。

某电商平台中赫然出售的唐寅、文徵明等人作品(图片来自某艺术电商拍卖平台)

躲在后面的店铺商家乐坏了,成本50块的一张批量彩色打印的唐伯虎宣传画又成功出手,净赚4500块,等等,还要除掉商铺审核费500块、顺风快递费50块、安抚肾上腺涌上脑的小白通讯费10块、电费+网络费5块,不错,这一单收入3350块。

坐等下一单!

当然,也有一些心里打鼓的买家们,虽然时刻保持清醒,但结局一样是中招。

最终被一位拍友以98元拍下的“绿松石”手串(图片出自百度贴吧)

“无意中看到一家XX饰品叫卖绿松石手串,极品,抢拍,等着竞价,这串怎么也要2000多吧!拍卖结束,竟然没人竞价,只有98块?心里没有窃喜。完了,估计是中招了。放鸽子?不成,商家不容易,买来看看吧,只要不是塑料就收了。”

带着最后一丝的理智和侥幸,两天后,一串染色粉笔到了......

很想知道这位店铺卖家答复了什么?(图片出自百度贴吧)

这个还算是清醒的买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退货,卖家微信、电话、地址等等各种联系方式都有,但碰上个无论如何不回应的商家,也是忍无可忍,冒着被网络大军口水淹死的风险,可以走上一条自我维权的路:差评、贴吧、曝光。

可这又不是盲拍,明明有拍品图的啊,是,买家看到的的确是“绿松石”的样子,从快递盒里拿出来的却换了样子。

坐等下一单!

如果说古代书画的鉴定存在一定困难和收藏门槛,文玩古董等物件儿更是考验眼力,也容易“吃药”,那购藏在世画家的作品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上述招数?毕竟带合影,某种程度上绝真!

看看这合影,真吗?(图片出自某艺术品电商拍卖平台)

韩美林、范曾两位书画家,看着都眼熟,一查也都认识,买!再一看,都还有合影,那这生肖图和书法肯定没问题,买!买作品还赠送老师和作品合影,这买一赠一啊,买!

再一看价格,韩美林一幅鸡年生肖图才688块,范曾一幅书法《家和业兴》才550块,这简直是秒杀价格,必须拿下!

多做一些功课吧,将来研究研究能送到哪家拍卖行去,定价是个大学问,这两张得定个30、50万吧,赚大了。可转念一想不对啊,这么便宜,商家难道不知道这在拍卖行可以卖更多钱吗?还是找个人鉴定一下:低仿赝品,画家与作品合影的照片PS痕迹明显!

倪萍大姐内心os: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啥?(图片出自某艺术品电商拍卖平台)

写不下去了,如果对于名家书画缺乏基本的判断,那么对社会通用的PS技术总应该知道一些吧。

但聪明的商家和交易平台早就摸准了他们的心态:对艺术充满憧憬、一夜暴富!这种情况下,稍稍把图片PS一下,再有一些出版著录加持,能不心动吗?

面对强大的艺术品电商交易的潮流,这样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按照某电商平台的宣称,平均每2秒就会成交一笔交易,细思极恐,仅仅是这一家电商的年度交易额就超过了200亿元!

那么在一些大众类的电商平台上,做艺术品拍卖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毕竟受到的关注和监管会更多。

然而,在一连串的注册实际参与交易的调查之后,情况亦是如此。

“名家款”作品赫然出售!价格不过数千元

在某东拍卖平台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在“艺术品”的“水墨画”这一栏中,徐悲鸿、张大千、于非闇、启功等书画名家的作品赫然在列,在距离开拍还有2天左右的时间里,平均每张作品的围观次数为100人次。

某平台中正在拍卖中的“徐悲鸿”作品(图片出自某艺术品电商拍卖平台)

仅仅是从小图看过去也能看到仿制水平极低,但商家依然标注徐悲鸿作品等,并强调希望识货的藏友关注。点开每一件作品的大图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模糊的细节图、拙劣的书法,怕是徐悲鸿先生看到这张出自“徐悲鸿”之手的画都会产生自我怀疑。

但需要注意了,在拍卖须知中和服务保障中,第一条就是“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并且在拍品介绍的特别提示中有“真伪”和“退换货”两栏,其中在“真伪”中,作为平台的某东发布称:上拍机构的企业相关资质已审核,但拍品介绍(包括图片、文字、视频)以及拍品资质文件(来源证明、鉴定书等)都是机构自行发布并上传,所有上拍的拍品由送拍机构自行承担相对担保责任。

竞拍成功后的收藏证书(图片出自某艺术品电商拍卖平台)

再来看详细的竞拍细节,作品介绍一览倒是常识普及,徐悲鸿生平,是真的;如果竞拍成功,这家机构还会为买家颁发收藏证书。参与竞拍需要缴纳1000元的保证金,如果竞拍不成功会全额退还给竞拍者。

看似给到了买家一切保障,但实际上还是平台和商家互相推诿,平台不承担责任,如果要遇到买家退换货,商家也声明没有这项服务,平台更是无从说起。

对于此类情况,如果商家明确告知作品是“名家款”或者仿品,如此低的价格还是有买家的,可以作为家居装饰等。但用各种并不高明的手段来伪装成名家之作,对于艺术家和藏家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各种“协会”加持下的“名家”,1元起拍,你也信!

如果说徐悲鸿等人的作品还有可以参考鉴定的标准,那么一些协会加持下的会员名家作品则更让买家无奈。

xx协会会员、xx画院专职画家等等,这两个头衔是在某拍卖平台中最常见的一种身份加持,可是过于低级的是,1元起拍!是的,没看错,甚至是八尺整张的一张山水画1元起拍,最终的成交价连一张八尺的宣纸价格都不及,这是哪里的协会会员,如此“便宜”?

资料图片:手持授权书的画家(图片出自某艺术品电商拍卖平台)

就算如此,大可不必标榜有何种的收藏与传世价值了,拿来装饰,买家也不能说什么,毕竟中产家庭里的墙面现在多数还是在挂自己的家庭合照。这种情况下,平台和商家想起来保真这一说了,为了让买家相信自家平台上作品的真实性,让某某协会的会员手持一张手写的A4纸大小的保证书:

我叫xxx,我是xx省xx协会的会员,我在此保证我授权xx平台xx商铺独家代理我的作品,并保证xx平台xx商铺上的作品全部是我本人真迹,欢迎购藏。

这合影倒是真的,手指捏着纸张,并且有本人的印章和手印证明。

曾经出现过不法分子伪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虚假邀请函

但有没有想过,这张保证书中的xx协会会员是出自何方神圣?早在2016年的时候,民政部就公布了一大批山寨社团的名单,其中涉及到艺术圈的有20多家,而这所谓的“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就赫然在列!

平台的监管何在?商铺的诚信何在?

你以为很多人参与竞拍,其实是被套路了!

互联网时代的刷单和数据逐渐成为一大诟病,在艺术品电商平台中同样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因为毕竟是个相对比较小众的交易门类,所以更容易伪装各种数据和竞拍。

围观次数首先对于想要参加竞拍的人来说,是一个先导式的数据,造成很多人在关注这一拍品的氛围,如果说这个数据对于真正竞拍的人影响不大,但但接下来的竞拍环节的作假,就更需要擦亮眼睛了。

来自“贴吧”的一则爆料让人后背发凉,防不胜防:

“关于xx堂,我是一名老拍友,也是一名新加入的商家,看见xx堂现在管理严格,审核店铺需要五百元,消费保证金至少一千元,不交钱的店铺,别人是无法看见的,所以“必须”交。而无意间发现一个问题,一个竞价的买家,居然备注在这个圈子,做一次托有十个点回扣。我以为看错了,或者恶搞,现在很正常有这样人。还是忍不住去一探究竟,首先打开了自己拍到的商品,居然有几个地方都有同样人,仔细一看,违约率,退货率,相当高,还有一个惊人的数据,这些出价的人都是关注了很多商家,最高的,一千多个,不得不佩服。太多的巧合无法让我不联系到黄牛党,水军,托儿这些词,即将成为商家的自己有些迟疑了,不会吧,毕竟大平台。索性看了十来家店铺,凡事出价的,只有一批人是同类情况,所以我坚定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天真的以为刚刚成立的学习培训班里面的管理会解决处理这个事情,结果居然说是正常情况,都是正经商人行为,反而我是无理取闹,把我提出学习群。找到平台客服反应,也是告诉我,不能处理。”

这还算是一个心思比较细腻和谨慎的拍友,在准备入手或者开铺之前做足了功课,稍稍留意了一下参与竞拍的人,这一平台居然连个马甲号都舍不得给注册,竟然被发现了这种低劣的假拍情况。

在正常的拍卖过程中,其实也会遇到不到底价,自己顶一口举回来的局面,其实某种程度上也被认为是一种“做生意”的潜规则,但上述这种恶意出价的行为,应该是谁来承担责任呢?

雅昌艺术网在2012年发布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造假版图

雅昌艺术网早在七年前就以【艺术3·15】系列专题,深入艺术品作假的各个环节,从第一期的中国文物造假版图,到第二期的一件假文物的“升天之旅”,再到“假协会”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这一套路的最终变现通道竟然在不良艺术电商平台中得以疏通,这是让买家防不胜防,走过了前面的八十难,没想到最后一难,还是中招了。

网购早已经不是个新鲜事儿,在大众商品的网购监管中也越来越严,由于一些电商平台的假货严重,甚至带来了网购平台的寒冬,从而掀起了一轮电商平台的自我监管和严查风潮。

但在艺术品电商平台中,假货竟然带来的是交易额上升的“繁荣”,这赤裸裸的反讽,最终带来的是艺术品电商平台的洗牌。

期待艺术品电商交易平台中杀出来一股清流。

(备注:文中图片出自第三方平台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