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降二手房个税,「颗粒状政策」将撒向中国

这是继菏泽取消限售之后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文|德科地产频道  刘德科

1st

今天有个标志性事件,宣告了楼市调控进入新阶段——「颗粒状政策」此起彼伏的新阶段。 

之所以说它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首先我们得有这么两个共识——

1. 二手房个税是一个经典的调控工具,具有极强的信号意义。

2. 好学生如果也开始谈恋爱,我们不应该阻止他/她,而应该祝福他/她。

这个标志性事件是东莞大幅下调了二手房个税,从差额 20% 调为全额 2%。

这是继菏泽取消限售之后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菏泽取消限售,容易懂,所以瞬间就成为全国话题;东莞二手房个税是个来龙去脉非常复杂的事情,相关的政策法规叠床架屋,一下子有点难懂,所以舆论的关注度暂时不高。

2nd

具体是怎么个事儿?自今天(3 月 11 日)起,东莞二手房交易个税可选择差额 20% 或全额 2% 征收。

此前,东莞必须严格按差额 20% 来征收。现在改了,对于绝大多数二手房来说,纳税人肯定是选择全额 2%,可以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这个事情,东莞相关部门没有发布官方文件,只是口头通知。《每日经济新闻》对此做了核实报道,电话采访了东莞税务部门,确实有这样的政策调整。

当然,你也可以说政策没有调整,如东莞税务部门工作人员所说:「其实政策是没有变化的,只是之前是差额 20% 优先,就算纳税人不提供资料,税务机关也可以查征税系统的。而自 3 月 11 日起,就是根据纳税人提供的资料,税务机关不查征税系统了。至于哪种方式税费更低,具体看房价的差额,纳税人可自己计算比较。」

这个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现在税务机关闭上眼睛不查你了,你可以按全额 2% 来交二手房个税了。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但如果你了解二手房个税的来龙去脉,你就能嗅到,这是件大事。 

还是得从一份「出不了中南海」的文件说起。

3rd

2013 年 2 月,国务院出台了一份调控文件(国办发〔2013〕17 号),用来对付当时的楼市行情小高峰,其中提到二手房个税应严格按差额 20% 征收——

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税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密切配合,对出售自有住房按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征管、房屋登记等历史信息能核实房屋原值的,应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 20% 计征。

先插一句:二手房个税调整被定性为「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即二手房个税是一个经典的调控工具,具有极强的信号意义。 

讲回正题。有一些天真的专家和决策者认为,严格按差额 20%,可以抑制房价。但从一些城市的实际操作来看,严格按差额 20%,导致卖方把税负转嫁到买方,反而加剧实际房价的上涨。

而且,那份文件出台的时间有点小尴尬:因为再过不到一个月时间,总理就换届了。

这个严格按差额 20% 征收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当没发布过,继续按从前的方式征收,即按全额的 1%-3%。大家都很务实,不会被一些天真的专家误导。 

当然,也有极少数城市响应了 2013 年国务院的那份调控文件,比如东莞。东莞是「好学生」,真的就严格按差额 20% 来征收二手房个税。

但从今天(3 月 11 日)起,东莞终于改了,改成跟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按全额 2% 来征收——当然,有些城市是全额 1%,有些城市是全额 2%,甚至 3%。

这种更低的税负,叫「核定征收」。为什么有两种征收方式?2006 年,国税总局很正式地发文(国税发〔2006〕108 号文件),确认了「核定征收」的税率——

纳税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房屋原值凭证,不能正确计算房屋原值和应纳税额的……对其实行核定征税……在住房转让收入 1%-3% 的幅度内确定。

具体是 1% 还是 3%,由地方自行确定。在这方面,东莞一直都是「好学生」:大多数城市都是从 1% 起征,东莞直接就定了 2%。

4th

从今天(3 月 11 日)起,东莞的二手房个税可以按全额 2% 征收了,变得跟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一样了。

做个不恰当的比方:东莞这个「好学生」,也开始谈恋爱了。

减税是大趋势,如果有一天东莞把全额 2% 降到从全额 1% 开始征收,你也不用奇怪。 

为什么说东莞这个事儿是标志性事件?春节之后,全国调控风向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地方政府已经度过了小心翼翼试探阶段(以菏泽取消限售为标志性事件),现在是大胆试探阶段,即做一些动静不那么大的细微调整。

我们把这种看起来动静不那么大的细微调整,称为「颗粒状政策」。

像这种「颗粒状政策」,未来两三个月之内将会在全国各个城市此起彼伏。昨天我们聊的芜湖人才购房补贴,今天聊的东莞二手房个税大降,都是这种「颗粒状政策」。

这些已出的和将出的「颗粒状政策」,终将被轰响的巨轮碾压成一条崭新的沥青公路,通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台巨轮,由这些硬材料铸造而成:「降准还有空间」「更大规模的减税」「稳定国内有效需求」「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中美和解」……

这些硬材料的气味,你在「两会」上已经闻到了。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