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扎”导演舒克耶:音乐剧火爆靠明星?“要打动观众,演出整体质量是关键”

我们与《摇滚莫扎特》《摇滚红与黑》的导演聊了聊法语音乐剧在中国走红的原因,以及法语音乐剧的历史与特点。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剧照

采写 | 林子人

编辑 | 黄月

继2018年初作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年末大戏连演24场场场爆满后,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过去一周多的时间里,在北京再次收获了强烈反响。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即使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剧评人,也被观众们“掀翻屋顶”的热烈欢呼声、演出结束后鱼贯涌向前台拍照的场景惊讶到了。这部被剧迷们亲切称为“法扎”(注:以区别于德语音乐剧《莫扎特》)的音乐剧,从2018年年底开启了9个城市的中国巡演,北京是倒数第三站,也是演出场次最多的一站。

同一部海外音乐剧连年来华演出且反响热烈,这无疑反映了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正日益扩大。近年的热门法语音乐剧不止《摇滚莫扎特》一部。法语音乐剧中的经典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于2012年首次出现在中国观众的视野中,2016年又在广州和北京演出了30场,2018年聚橙音乐剧开启了“罗朱”在深圳、上海和杭州三地的巡演。今年,《罗朱》还将前往北京、西安、南京、深圳和苏州。

音乐剧始终是中国演出市场中的小众细分领域,刚刚凭借热门综艺《声入人心》在更广泛的观众群中打开认知度,但法语音乐剧——相较于百老汇音乐剧及伦敦西区音乐剧等主流英语音乐剧,是一个更小众的小语种音乐剧剧种——在中国居然有着不俗的票房号召力,着实令人惊讶。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元洪曾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指出,法语音乐剧获得追捧,证明了中国观众文化性格上的复杂性和审美上的兼容性,“中国是特别复杂性人格的一个国家,历史悠久,分分合合,让中国人外在形态上还是中庸拘谨的状态,但内心却很浪漫,法国戏其实满足的就是这种写意、超越和浪漫的东西。”

聚橙音乐剧副总经理俞心悦认为,法语音乐剧在故事呈现上有其特别之处,这赋予了法语音乐剧一种独特的魅力与表达,其善于用情绪而非逻辑推动故事的审美意趣,与中国观众的审美方向比较类似,且法语音乐剧的受众与制作模式更年轻、更偏流行,与中国目前的观众构成也接近。今年下半年,聚橙音乐剧将引进《摇滚莫扎特》主创团队的最新力作《摇滚红与黑》,在上海、广州和深圳开启巡演,作品改编自司汤达名著《红与黑》,此次来华是这部法语原创音乐剧的首次海外演出。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剧照

按照《摇滚莫扎特》及《摇滚红与黑》导演弗朗索瓦·舒克耶(François Chouquet)的说法,法语音乐剧只有短短20年的发展时间。这或许是一句自谦之词,毕竟日后火遍全球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实际上是由法国人创作的——1980年,法语原版《悲惨世界》在巴黎首演;1985年,英语版《悲惨世界》在伦敦西区上演,至今已是西区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多年来巴黎在引进欧美音乐剧的同时,亦在源源不断地推出原创音乐剧。2000年以后,优质法语音乐剧层出不穷,如《罗密欧与朱丽叶》(2000年)、《乱世佳人》(2003年)、《太阳王》(2005年)、《摇滚莫扎特》(2009年)、《1789:巴士底恋人》(2012年)等。

同样是从21世纪初开始,音乐剧作为一个独立的演出门类开始为中国观众所知。2002年,《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了21场,成为首部成功引进国内的海外音乐剧。公众号“好戏”主编魏嘉毅曾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表示,直到2011年,亚洲联创打造中文版《妈妈咪呀》,中国音乐剧市场才出现真正的市场化力量,而全面市场化则是近两年的事,中国音乐剧市场由此进入了以引进音乐剧为主、中文自制剧和原创音乐剧为辅的格局。

日前,舒克耶接受了界面文化的邮件采访,与记者探讨了法语音乐剧的历史与特点。舒克耶曾于1980年参与《悲惨世界》的制作,之后他加入了由Dove Attia和Albert Cohen主导的音乐剧团队并参与了《十诫》《太阳王》《绿野仙踪》《摇滚莫扎特》《1789:巴士底狱的恋人》《蜜思婷瑰传》《亚瑟王传奇》等作品。在他看来,虽然历史悠久的英美音乐剧仍然有着广泛持久的影响力,但在法国市场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上都是法语的原创巨制。对于法国这样有着灿烂文化遗产的国家而言,从本国历史和文化出发寻找创作灵感,并以新鲜的方式呈现在当代观众面前的作品,特别能引起共鸣。

他还认为,虽然在演出中使用明星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重要手段,但音乐剧归根结底是一个由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创造的作品,而一部剧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演出的整体质量。这些观察,对于正在谋求更大发展的中国音乐剧市场也有借鉴意义。

界面文化:《摇滚莫扎特》时隔一年再次来到上海。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去年这部音乐剧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时场场爆满、全场沸腾的情形,这在其他音乐剧现场是比较罕见的。你是如何看待《摇滚莫扎特》乃至法语音乐剧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弗朗索瓦·舒克耶:可能中国的舞美风格和法国的戏剧传统有一些相似性和相通性。另外,我觉得也可能是因为法式的异域风格很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社交网络上法国音乐剧视频的传播让观众提前有所了解,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界面文化:能否介绍一下今年下半年即将来到中国的另一部法语音乐剧《红与黑》?为什么有信心将它带到中国?

弗朗索瓦·舒克耶:《摇滚莫扎特》是专为音乐剧原创的内容,而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则改编自司汤达的小说,这是一部在法国非常经典的浪漫主义小说。音乐剧重新演绎了原著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是演绎了于连这个角色经历的两段伟大的爱情故事。这都是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美丽又充满激情。这是全人类共通的主题,我相信这也能够感动到中国的观众。摇滚和流行摇滚的音乐风格也极具原创性和现代性,能够很好地传达角色的故事和情感。

界面文化:你如何形容法语音乐剧的特点呢?

弗朗索瓦·舒克耶:法语音乐剧和英语音乐剧的起源是不同的。在我看来,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更多发源于抒情诗和戏剧的传统,而法国现下的音乐剧类型则诞生于音乐剧中的歌曲。另外,在舞美设计方面的处理——包括装饰、服装、灯光、影像等——也都有很大的差异。

法语音乐剧《摇滚红与黑》剧照

界面文化:近年来法语音乐剧的创作呈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呢?

弗朗索瓦·舒克耶:在法国,现在新的作品都偏向于更简化的舞美场景以适应于剧院的舞台。不像《摇滚莫扎特》《1789》或《太阳王》是为体育馆那样的大型演出场所而设计的。在法国,我们将之称为“Zénith”(注:Zénith是指在法国的一些座位数至少3000以上的演出场所)。

界面文化: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还不到20年的时间,市场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非常想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剧发展历程。在法国,音乐剧是如何起步的?

弗朗索瓦·舒克耶:在法国,音乐剧也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产业,只有大概20年的时间。相比英语音乐剧近百年的传统,真的是非常晚近的产物。在过去,我们有一种戏剧类型叫“轻歌剧”(opérette),风格有点像英语音乐剧,但现在已经不再流行了。

界面文化:目前中国音乐剧市场逐渐形成了以引进外国音乐剧为主、译制音乐剧和原创音乐剧为辅的格局。法国音乐剧市场是否也经历过这一阶段呢?

弗朗索瓦·舒克耶:在法国,业内人士会比较喜欢外国音乐剧和改编自西区和百老汇的音乐剧,但这一类越来越少了。能在法国观众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都是法语的原创剧作,比如《星幻》《悲惨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太阳王》《1789:巴士底狱恋人》等等。

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界面文化:音乐剧观众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观点认为,西方音乐剧的成长期发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因此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难度不像现在那么大。在法国,音乐剧的受众群是否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呢?在当下,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秘诀是什么?

弗朗索瓦·舒克耶:的确,在法国,音乐剧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就存在了。现在,法国观众也已经适应了科技。像在其他国家一样,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宣传和票务的支持工具。

界面文化:有一种说法认为,法语音乐剧开拓市场的秘诀是先将音乐剧演员打造成明星,利用明星效应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观剧。但也有一种担心是,用这种方式吸引进剧场的观众,与其说是喜欢音乐剧不如说是喜欢明星本人,因此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观剧习惯。你对此怎么看?

弗朗索瓦·舒克耶:在演出中使用明星是吸引观众走入剧场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作为导演,我们的工作是让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意识到,一出剧是由不同领域有才能的人共同创造出来的整体。另外,一部作品能否打动越来越多的观众,以及能否演得更久,演出的整体质量才是关键。在我看来,我们也不能够忘记观众有权利对演出发表意见。

界面文化:你参与过的音乐剧项目有不少取材自法国历史和文化(比如《太阳王》和《1789:巴士底狱的恋人》)。将传统文化和历史打造为能够吸引当代人的音乐剧,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吗?

弗朗索瓦·舒克耶:形式、音乐以及解读的原创性,是能够吸引当代观众特别重要的方面。整体而言,法语音乐剧的取材来源都是大众熟知的主题。特别是像法国这样的国家,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认知是非常看重的。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