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暂别火爆,居民贷款三年来首次负增长显示消费疲软

即便考虑春节等因素,2月金融数据较预期仍有较大差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陈鹏

中国人民银行周日公布数据显示,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858亿元,同比多增465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03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847亿元。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6.74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个和0.8个百分点。

即便考虑春节等因素,2月金融数据较预期仍有较大差距。分析师认为,对金融宽松过于乐观的预期需要做出修正。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10家机构对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预估中值为1万亿元,对M2同比增速的预估中值为8.4%。其中7家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预估中值为1.3万亿元。

居民贷款三年来首次负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2月,居民部门贷款减少706亿元,为3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932亿元,下降规模同比扩大5倍,并创历史最低纪录。中长期贷款增加2226亿元,同比少增近千亿元。

分析师认为,居民中长期贷款少增符合预期,但居民短期贷款出现了超季节性下调,甚至“失速”,可能与部分银行主动压降贷款、春节消费下滑等因素有关。居民部门需求的快速弱化,可能对企业部门带来负反馈。

“2月恰逢春节,居民短贷负增也不奇怪,但今年2月短贷减少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低,背后或有超季节性因素存在,未来趋势仍需观察。”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说。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界面新闻表示,居民中长期贷款可能受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销售疲弱的拖累,居民短期贷款则主要受春节消费下滑带动,但考虑到春节黄金周消费增速要高于全年消费增速,这背后可能与居民收入预期下滑等因素有关。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黄金周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5%,和去年同期的增速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也是2005年有统计以来首次跌至个位。

另外,“就业情况可能也不是那么好。”李奇霖说,“若居民部门加杠杆的动力继续弱化,则企业部门将遭受负反馈,尤其是地产行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对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在报告中指出,居民部门短期贷款下降可能和银行在个贷投放上采取谨慎态度有关,尤其是在2018年加大居民信贷投放后,面对2019年经济下行的压力,部分银行开始对居民杠杆问题较为担心。对应到风控上,银行最直接的应对措施即抬高门槛、降低额度,对居民短贷的增长造成了一定影响。

票据火爆暂告段落

央行数据显示,2月,企业部门贷款增加8341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12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695亿元,比1月新增规模大幅回落3465亿元。此外,社会融资方面,2月,未贴现承兑汇票大规模减少3103亿元,成为社融的一大拖累。

按照定义,“票据”是指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票据先是作为一种延期支付的手段,在企业之间流转。在票据到期前,如果持票企业需要提前获得票据资金,可以进行票据“贴现”,即持票人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票据贴现计入银行贷款,统计在表内的“票据融资”科目。开票后,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表外业务,统计在社会融资规模中。

姜超认为,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主要是企业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背后有季节性原因,也有监管的影响。

“2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往往低增,并且由于今年春节在2月5日,企业生产经营暂停,也对全月开票情况有影响,此外部分票据套利行为被监管注意到,也令开票有所降温。”他在报告中指出。

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一方面,春节放假期间,票据贴现业务基本暂停,春节后一段时间部分工厂并未立即复工,使得票据贴现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监管加强之下,票据业务开展发生变化,是票据融资下降的重要原因。

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月承兑汇票发行额日度均值(剔除节假日)为452亿元,为去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3月1-7日该均值为660亿元,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贴现业务方面,2月承兑汇票贴现日度均值(剔除节假日)为335亿元,为去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3月1-7日该均值为488亿元,低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水平。

央行在周一上午发布的答记者问中表示,2月份票据业务量快速下降主要是因为季节性因素。2月份正值春节假期,工作日短,企业结算需求少些,开票需求自然也少些,同时也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传统“小月”。另外1月份对银行承兑汇票增长的诸多推动作用也在减弱。因此,不宜以单月数据看待票据业务情况。1-2月累计,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增长7538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6855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83亿元。整体看,今年票据业务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加强了的。

在流动性较为宽裕,而银行风险偏好难以快速回升的情况下,央行自2018年以来有意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票据贴现,降低贴现利率,以通过成本相对较低的票据融资,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2018年下半年以来,尤其1月信贷和票据高增引发外界对于票据套利的担忧。

有研究机构指出,2018年末,银行为了冲存款,一度将结构性存款利率拉升到高位,普遍超过4.5%,票据贴现利率一路走低。这给予了企业一种套利机会,即买入结构性存款,质押结构性存款融资,然后将资金用来开票,再进行贴现。由于结构性存款期限和票据期限基本接近,因此,这种操作没有期限错配的风险。

这一问题引发广泛关注,甚至被国家高层点名。李克强总理在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票据融资、短期贷款上升比较快。这不仅有可能造成‘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而且可能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他要求,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今年以来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实际贷款的变化情况,要吃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随后,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银行通过同业票据买卖进行套利是个别现象,但我们也在加强检查,如果发现这些资金完全出于逃避监管、完全套利、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将采取严格处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周日再次强调,票据融资总的来说没有大规模的空转或者套利,有少数个别银行、个别客户、个别现象,不排除是存在的,但是如果看平均值,看整个发生时间的长度,整个票据贴现还是支持实体经济了,主要支持的还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作为票据融资市场监管的部门之一,下一步要加强票据融资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联动和传导,对于可能存在的套利和资金空转保持警惕,及时采取措施。此外,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业务考核,发挥票据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防止有关行为的扭曲和风险的累积。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