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想避免频繁剁手?你可能得少看朋友圈

出于对朋友圈熟人的信任,或对网红KOL营造的消费场景的认同与追随,社交媒体更容易引发人们对某件商品的购买兴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杨秋月

社交媒体更多展示人们消费路径的同时,也让人们更爱花钱了。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储蓄率降低、人们变得更爱花钱了。2018年,美国个人储蓄率在7%左右,远低于几十年前的水平。工资增长缓慢、住房医疗等成本的增加,让储蓄率降低,但社交媒体的兴起,低门槛信贷产品的涌现,为促进消费提供了更多动力。

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学研究者们从“个人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储蓄率降低的原因。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比非消费行为更容易被看见;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消费现象也比以往更容易被展示出来,让人们更爱花钱了。

作为社会动物,人们在消费这件事上一直都有“参照”他人的习惯,过去可能更多是受邻居和身边朋友的影响,但在媒体环境变化的时代,网络真人秀、社交媒体KOL、朋友圈熟人等都会用他们展示的消费场景刺激你“剁手”。

流行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种草”一词,正是这种“消费模仿”的体现。出于对朋友圈熟人的信任,或对网红KOL营造的消费场景的认同与追随,人们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中引发对某件商品的购买兴趣。

社交媒体和数字设备对消费的影响,亦有数据证明。德勤在2016年发布的《跨越新数字化鸿沟:九国零售业数字化影响研究成果概要》一文中,探讨了科技设备如何影响店内购物行为。根据其研究成果,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深受社交媒体的影响,36%的在线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浏览/研究,50%的消费者在自己的个人网络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购物确认。

与此同时,便捷移动支付以及崛起的消费信贷,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与行为。

在中国,年轻人对信用卡、信贷产品的接受度和使用率越来越高,超前消费、分期付款等习惯提升了他们的消费额度。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截至2018年10月,中国消费金融规模达到8.45万亿元。这些期限通常不超过1年的信贷产品,主要用以购买日耗品、衣服、电子产品和支付房租,而使用人群主体是热衷于“超前消费”的年轻消费者。

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信用消费工具也更多以90后年轻用户为主。蚂蚁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相当于每4个90后中就有1个在使用花呗。在将花呗作为支付宝首选支付方式的人群中,90后的比例也是最高的,接近40%。

社交媒体上消费信息的“轰炸”以及信用消费的普及,让年轻人控制不住地“剁手”,这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储蓄率。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过度消费呢?

《华盛顿邮报》记者Christopher Ingraham的建议是,“试着留意你的朋友何时比较节俭,比如他们正宅在家里,或一辆车用了15年。”毕竟,社交媒体上展示的世界并非人们消费生活的全貌。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