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党的“挑衅”:你100%不知道这些话是谁说的

电子时代下我们引用他人的作品其实多是马虎的。作为曾经以讹传讹的大军之一,小编掩面羞愧之下,忍不住做了一回考据党,为你奉上独家的名言测试题。

文/叶楠

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发朋友圈,名言在关键时刻绝对是提升逼格的强力武器。在照片上添个爱心什么的,这是二逼青年;写一句简单的“我喜欢她”,这是普通青年;注上一句“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泰戈尔),你就瞬间成为了文艺青年。

名言的魅力每一个人都难以抗拒。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写日记的小学生,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引用和粘贴。不过,这种引用并非总是正确的。

今年3月,美国邮政局就做了一件囧事。为了纪念去年逝世的美国作家玛雅·安吉罗( Maya Angelou),邮政局发行了一枚邮票。邮票上有安吉罗的头像和一句名言:“鸟儿唱歌,并非因为它有一个答案,而是因为它有一首歌”。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只除了一点:这句话安吉罗没说过。

实际上,这句话出自美国儿童作家琼·沃尔什·安格伦德1967年所出版的诗歌。不过和鼎鼎大名的安吉罗相比,安格伦德就不太为人所知了。这也难怪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将这句话堂而皇之地安在了安吉罗的头上之后,邮政部门会弄错出处。

电子时代下我们引用他人的作品其实多是马虎的。碎片化的知识让你很难组织,复制粘贴下的广泛传播也难以溯源。但这绝非是现代技术一手造成,实际上,很多关于名言的错误由来已久,甚而难以澄清。

作为曾经以讹传讹的大军之一,小编掩面羞愧之下,忍不住做了一回考据党,为你奉上独家的名言测试题。

快来看看你能答对多少?注意:允许百度!

你认为下面这些话是谁说的?

A.伏尔泰

哈,小编曾经也是这么以为的!

B.伊夫林·霍尔

 

竟然是他,没想到吧。这句话流传之广已不必赘述。然而我们通常认为的伏尔泰却并非它的作者。( What?!!)最早提出这句名言的,是英国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 Evelyn Beatrice Hall)。她根据“爱尔维修事件”综述了伏尔泰的思想,创造了这句名言。

 

伏尔泰并不喜欢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所写的《论精神》一书,称之为“一堆毫无条理的思想”;但当这位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的书出版后倍受教会和当局攻击之时,伏尔泰又为之辩护。于是在 1906年出版的题为《伏尔泰之友》的书中,霍尔这样评论这件事:“‘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此便成了他的一贯态度。”由于错误地将自己的评语加上引号,后人普遍以为这是转引自伏尔泰本人的话。

 

尽管霍尔自己后来在 1939年5 月9日的一封信中承认是她“误”将这句话放在引号内而导致读者误解的,也有不少学者根据伏尔泰的个性反驳了伏尔泰说此话的可能,日内瓦伏尔泰博物馆馆长夏尔·维尔兹也曾在 1994年的电视采访中证实霍尔的说法。可惜这么些年过去,伏尔泰的这顶帽子已难以摘下。

C.克洛德·爱尔维修

不是他,不是他。他是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辩论家,主要著作包括《论精神》和《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其中《论精神》一书与名言出处有关哦。

A.沃尔特·惠特曼

虽然也是诗人,但不是他说的。

B.莎士比亚

 

错,不过你一定和小编一样是《犯罪心理》粉对不对?!

C.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如果评选最爱引用名言的美剧,《犯罪心理》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在第一季第六集中, Hotch大叔用迷倒万千少女的声音念了据说源自莎士比亚的名言:没有什么比希望不平凡更平凡了。只是,一向严谨的 BAU这次也犯了个错,莎翁可没有说过这句。(不知道 Dr. Reid有没有在心里默默纠正他 ……)

 

这句话出自美国诗人 奥利弗·温德尔 ·霍姆斯的散文集《早餐桌上的霸主》( The Autocrat of the Breakfast Table, 1858)的第十二章。原话是“Nothing is so common-place as to wish to be remarkable.”

 

作为 19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的霍姆斯可不是闲杂人等。 他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是三部 “早餐桌” 系列随笔集: 1858年发表的《早餐桌上的霸主》,1859 年的《早餐桌上的教授》和 1872年的《早餐桌上的诗人》。这些作品假托公寓早餐桌上房客们的闲谈,实际上是作者独霸话题,几乎是通过独白,杂乱地陈述了自己的文艺观和社会观,有时抨击社会流弊,有时单纯卖弄学问,偶尔穿插一些典故或笑话。 侦探小说大师柯南 ·道尔是他的粉丝,所创作的福尔摩斯系列小说其实就是用的霍姆斯 (Holmes)的名字,只是中文的译法不同而已。

 

顺道一提,在冒领名言方面,莎士比亚绝对是大赢家。如果实在想不起某句名言是谁说的,有一半的人都会选择将其颁给莎士比亚。

A.王尔德

如果王尔德知道众人把这句话按在他头上,一定会反驳:“哼!我什么时候说过!”

B.威廉·福克纳

福克纳应该会这样反驳:“我虽然也毒舌,但我没说过!”

C.萧伯纳

 

正确!王尔德作为一个吐槽技能满点的高手,留下了一系列又毒舌又傲娇的又逼格甚高的妙句。传言 1881年他坐船来到美利坚,进海关的时候就曾经傲然地对着海关官员翻了个白眼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申报的,除了我的才华。 (I have nothing to declare except my genius.) ”。而对智力不如他的平庸之人,他更是不留活路:“努力不过是无事可做的人的避难所。” (Hard work is simply the refuge of people who have nothing to do.)。就凭这媲美谢耳朵和卷福的嘲讽功力,他活在今天绝对是妥妥的微博大 V。

 

所以,这句“为什么我会和这样同时代的人一块出生呢 ?”被当作王尔德的名言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不考虑萧伯纳的心情的话。实际上,萧伯纳在他 1910年所创作的剧本《十四行诗里的黑夫人》的前言中就说了这句惊世骇俗之言。只是,它实在是太符合王尔德的性格和气质了,或许他的内心也曾这样不可一世?

A.荷尔德林

 

这才是正确的出处,你知道吗?

 

对名言的错误归因有时候也源于粉丝的狂热。这句话本出自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 (Friedrich Hölderlin)的一首诗: “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 Voll Verdienst, doch dichterisch, wohnt der Mensch auf der Erde.)。然而他有一个鼎鼎大名的死忠粉 ——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

 

当哲学家化身为狂热粉丝,所做事迹简直完爆我等普通人。在海德格尔眼里,荷尔德林就是他的男神!他不但多次进行关于荷尔德林的演讲,后来辑成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书,还专门录制了《马丁·海德格尔朗诵荷尔德林》唱片,甚至临死之时还命他的儿子为他最后一次朗读荷尔德林的诗歌。更重要的是,他以哲学的方式向偶像致敬。“人,诗意地栖居”、“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哪里有危险,哪里即有拯救”、“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这些荷尔德林式的独特的诗歌语言,都被海德格尔吸收入自己的诗与思的存在哲学体系中, 使其愈加光彩夺目。

B.海德格尔

这句话不是出自海德格尔吗?!你逗我?!(小编不会告诉你小编的高考作文就是这么写的……)

C.叔本华

 

哲学家叔本华跑这里打了一次酱油。

A.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叼着烟斗,斜着眼说道,“你们也觉得是我吧。”

B.谁?

 

到底是谁呢?没整清楚。尽管马克 ·吐温在《我的自传》里清楚明白的写道: “(统计 )数字经常欺骗我,特别是我自己在整理它们时候。在此类情况下本杰明 ·迪斯雷利的评述通常正确有效 :‘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 ,该死的谎言, 统计数字。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绝大多数读者还是会将其当作是马克 ·吐温自创的金句。

 

但是事实上,马克 ·吐温引用的这句话并没有出现在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演说稿或是其他作品中。关于这句话的出处尚存争议,经济学家沃尔特·白芝浩、哲学家 亚瑟·贝尔福、激进记者亨利·拉布谢尔、英国政治家伦纳德 ·考特尼等诸多名人都在候选名单之中。当前发现的证据包括 1891年6 月13日的英国报纸《国家观察员》( National Observer)在谈及养老保险时的评论: “世上有三种谎言:小谎、彻头彻尾的谎言和统计数据 ”。这又有可能改编自1885年 11月26 日英国著名杂志《自然》中的一句玩笑话: “一位有名的律师,现在是个法官,曾经将证人归纳为三类,骗子、该死的骗子和专家。 ”

C.本杰明·迪斯雷利

 

小编猜测,本杰明·迪斯雷利估计会冤枉地解释道,“虽然马克·吐温说这句话是我说的,但我还真没说过。”

A.牛顿

 

这句话其实不是牛顿的原创,谁知道,谁知道。

B.伯纳德

 

这才是原创!

 

“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这句最为人熟知的名言为他的形象增添了不少光彩,也常被看作一个大师谦逊的表现。然而,这句话并非牛顿原创,和谦逊也没有什么关系。

 

根据史料,早在 12世纪,著名的法国沙特尔学校的校长、 中世纪哲学家伯纳德( Bernard of Chartres)就曾说过: “Nos esse quasi nanos gigantium humeris insidientes.”大意是, 我们都像坐在巨人肩膀上的矮子。这句话如今还能在沙特尔市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找到。从伯纳德以来,至少有十余人用过这一比喻,牛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牛顿说这话是在 1676年给胡克的一封信中。信的原文大意如下:“笛卡尔所做的工作(在光学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你在此基础上也做了不少推进,特别是把哲学思考引入到薄板颜色问题中去。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胡克与牛顿之间的学术争执已成为科学史上的公案。胡克嫌牛顿忽略了他在不少成果中的贡献,牛顿则觉得胡克自视甚高,为此记恨一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牛顿试图息事宁人的外交辞令 : 我没有抄袭你的观念,我只不过在你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也有人认为,巨人不指胡克,牛顿的这句话实指 “我的工作就算不完全是自己的,也是站在前辈巨人们的肩上 ——没你胡克的事。”更多的历史学家认为,这句话是一次恶意的挪揄和讽刺 ——胡克身材矮小,用“巨人 ”似乎暗含不怀好意。

C.培根

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这句名言是培根说的。

A.戈尔丁

据说,只是据说。

B.刘再复

 

这是刘再复总结的话。

 

2013年的浙江高考作文是道材料题,给出了三位作家的名言。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眼尖的网友们在高考语文刚一结束就发现给出的三句名言直接取材于旅美作家刘再复的《童心百说》一文。原文的第21节如下:“20世纪菲尔丁通过他的《蝇王》再次警告: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此刻,我们应该发出最后的警告:人类的童年正在缩短。” 找到了出处,网友们便打开了群嘲模式。

 

首先,《蝇王》(Lord of the Flies)是英国作家威廉•杰拉尔罗德•戈尔丁(William Gerald Golding)在1954年发表的小说,并为此使其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其次,在美国有名的作家中,并没有叫菲尔丁的,18世纪的英国倒是有一位,叫亨利·菲尔丁(HenryFielding,1707~1754),代表作是《汤姆·琼斯》。最后,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翻遍了《蝇王》的译文和原文,你根本找不到戈尔丁说过这句话!

 

实际上,仔细阅读原文,你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是刘再复先生对《蝇王》一书的精妙总结和评论。只是我们纠正了张冠李戴,却挡不住三人成虎。如今这句话已成为戈尔丁的名言。

C.菲尔丁

连高考作文都能出错,答错不是你的错。

A.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确实提倡“自助者天助”,但真的不是出处。

B.《圣经》

 

 

让我们看看《圣经》的原文吧。“你所做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箴言》 16:3 )” “相信自我的人是傻瓜。(《箴言》 28:26 )” “依靠自身的力量,心中远离耶和华的,要遭祸了” (《耶利米书》17:5)。

 

可见,在《圣经》看来,相比于自立自助,祷告上帝才是正途。

C.塞缪尔·斯迈尔斯

 

你是不是在各种影视剧、演讲和鸡汤文中看见过这句极其励志的名言?然后和众多外国读者一样以为它出自《圣经》?

 

事实上,这句话出自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 于1855年所著的《自助论》( Self-Help,1859 年发表)。作为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和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作家,塞缪尔有关成功、良知、信仰、道德等领域的随笔作品对西方乃至世界许多国家近现代道德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西塞罗

洛克、休谟、孟德斯鸠等哲学家都受这位古罗马哲学家的影响,但这句话还真不是他说的。

B.奥维德

 

正确!如果不谨慎研读马基雅维利的论点,读者常以为《君主论》一书的中心思想是 “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而这句话也和马基雅维利的大名一起被当作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事实上,《君主论》中虽有类似的想法,但马基雅维利并未说过这句话。早在古罗马时期,诗人奥维德( Ovid)就在他的长诗《古代名媛》( Heroides,又译作《女杰书简》)中,提出了这句千古名言。

 

作为一个备受非议的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承受的恶名要多于赞扬。事实上,他仅仅说过当没有其他独立做出裁决的方法存在时,唯有最终结果才能算数。在《论李维》中,他写道:“这样说是十分合适的,那就是当他为他的行为受到指责时,他的结果原谅了他,而且只要结果是好的,就像罗穆卢斯所做的,他总会得到原谅,因为人应该责备一个为了毁灭而使用暴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为了让事情恢复正常而使用暴力的人。”他也指出了使用不道德手段的前提在于目的正当,尤指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个人为了其利益而不择手段并不包括在内。正如马克思对马基雅维利的赞扬:他将政治从道德中拯救了出来,揭露了政治的原始本质,而不再是中世纪以来笼罩着神学面纱、背负着道德重枷、欲说还休的遮羞物。

C.马基雅维利

小编臆想,马基雅维利会说,“我这么想的是不假,这话可不是我的哦。”

 

A.查理斯·布兰南

 

这是正确答案。

 

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最早在 1917年的《芝加哥论坛报》上就出现了一条近似的名言。一本叫做《系统》的商业杂志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题为“美元和思想的区别”: 你有一名美元,我有一美元,我们交换,现在你有了我的美元,我们并没有变得富有。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你有了两种思想,我有了两种思想 ……这就是区别。

 

《系统》杂志在《纽约时报》等媒体上刊登了相同的广告,而这句话随即在几十年间被书籍报刊广泛改写和转载。到了1949年4月3日,在 NBC的一场节目中,美国农业部部长查理斯·布兰南将美元换成了苹果,从此苹果版本站稳了脚跟。至于为什么苹果在各类格言中都颇具吸引力则是另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B.萧伯纳

萧伯纳在语录世界里简直是一块拥有超强磁力的磁铁,他对名言的 “接纳” 能力丝毫不逊于马克·吐温。这句著名的两个苹果的名言被安在萧伯纳头上简直莫名其妙却又毫无违和感。

C.斯坦利·穆尔

这就是传说中的迷惑选项。此人是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