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语片在海外地区就是卖不动?

华语电影何时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2018年国内票房亚军《唐人街探案2》北美票房仅为198万美元

作者:羊羊

在2018年,内地电影票房首次迈过600亿大关,这其中,国产电影贡献379亿,不但创历史新高,也将对进口片的优势大幅拉大(进口片年度票房约231亿)。在2018年,国产电影中出现了3部票房30亿级的作品,2部票房20亿级的作品,历史票房榜单亚军、季军、第五名全部更新。然而,国产电影的海外票房成绩,似乎并没有多少长进。

作品和市场、国内和国外形成的强烈反差,既令人尴尬,又令人费解:华语电影何时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市场?(为了叙述方便,包括港台在内的海外地区统一划分到国际市场)

我们爱《复仇者联盟3》,外国人不爱《红海行动》

电影局没有公布国产电影在2018年取得海外票房成绩,但从几部头部大片和周边市场的表现来看,情况似乎不容乐观。

作为2018年度内地票房冠军,《红海行动》北美票房仅154万美元(约1042万人民币)。2018年度内地票房亚军《唐人街探案2》北美票房198万美元(约1340万人民币),而这已经是2018年国产电影取得的最好成绩了。

自2016年《美人鱼》在北美拿到323万美元的票房后,再没有一部国产电影的北美票房成绩突破200万美元。

内地票房同样达到30多亿的《我不是药神》几乎没在中国以外的地区上映。

在港片最辉煌的时期,华语电影在东南亚地区几乎占据着统治地位。如今,在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国产电影的影响正变得微乎其微。

2018年韩国观影人次排行榜中,排名最靠前的华语电影为台湾电影《带我去月球》,观影人次11万,排在第76名。除此之外,在韩国观影人次超过5万的华语片仅动画电影《豆福传》一部,观影人次5.7万,排在第98名。

在日本,2018年华语电影的表现稍好一些。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在日本取得了17亿日元(1.06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在2018年日本年度票房榜中排在第30名。

不过《妖猫传》的情况比较特殊,首先该片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畅销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此外,唐朝本就是日本观众最熟悉的中国朝代,染谷将太饰演的日本和尚空海和阿部宽饰演的阿倍仲麻吕在电影里也戏份颇多。该片在日本上映时,干脆把片名定为《空海》,基本当做半部日本电影在上映。

《妖猫传》之外,也就吴宇森的《追捕》(同样由日本演员主演,并在日本取景拍摄)成绩还算凑合(合拍片《巨齿鲨》不算),票房2.9亿日元,约1800万人民币。

即使在内地以外的中国境内,华语电影的处境也堪称艰难。

在香港电影市场,2018年票房前十名没有一部华语片。华语片票房前十的作品,每一部的主创阵容中都少不了香港电影人的身影。

在台湾电影市场,华语电影已经排到票房榜的20名开外,且票房稍高一些的都是纯正的台湾电影(TOP3《角头2:王者再起》《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花甲大人转男孩》),内地出品的作品更加成绩惨淡。张艺谋执导的《影》贵为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获奖作品,截至目前,台北票房仅142万台币。

(在香港、台湾,2018票房总冠军都是《复仇者联盟3》;日本票房冠军是《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票房冠军是《与神同行2》)

国内大搞影院建设,国外华人市场无增长

内地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和如火如荼的影院建设。

数据显示,全球最爱看电影的北美观众2018年平均观影3.6次。2018年内地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7.16亿,以中国总人口13.9亿计算,2018年中国人平均观影1.23次,增长空间依然较大。

2018年全国新增银幕9303块,银幕总数达到60079块,中国稳居银幕数量第一大国的地位。

放眼全球,很难再找出一个地区能像中国内地这样,影院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华语电影在海外主打华人市场,华人观众的数量没有大的变化(港片黄金时代逝去的过程中,倒是有一大批东南亚华人观众流失掉了),票房增长空间自然有限。

在海外市场,一般有当地大发行商的协助才能拿到好的票房成绩。以北美为例,没有好莱坞六大或曾经的韦恩斯坦这样的成熟的发行商介入,华语电影能上映的影院很少,票房自然也不会高。2018华语片北美票房冠军《唐人街探案2》由华纳负责北美发行。

国内享受“保护”,国外竞争太过激烈

在内地电影市场,华语电影会受到一定的保护: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重点档期多数时间只向华语片开放。内地上映的进口片数量也相对有限,竞争不如海外那么激烈(外语片进入内地,均由中影和华夏俩家公司发行,没有定档权,也没有与影院协商分账比例的权利,宣发投入相对有限,不然国产电影的日子可能会更加难过)。

在对进口片数量、档期没有限制的自由市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商业片、文艺片应有尽有,不是品质特别突出的作品,很难脱颖而出。

另外,好莱坞在全球大多数电影市场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本土电影尚难以招架,更何况同样属于外来者的华语片。

在全球票房前100名的电影中,《战狼2》是唯一一部非英语作品(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该片绝大多数票房都来自中国内地,尚难以称得上“国际大片”)。

远的不说,即便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英语片也全面碾压华语片——香港2018年票房前十名的电影中,八部是好莱坞大片,另外两部是韩国电影(《与神同行》《与神同行2》)。香港2018年票房前十名中,九部是好莱坞大片,外加一部韩国电影(《与神同行2》)。

硬实力难敌好莱坞,软实力稍逊韩国印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贵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华语电影为什么不能挑战好莱坞的权威?华语电影,尤其是华语商业电影确实正在奋起直追。但从两者的差距来看,这种追赶可能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习惯在谈论电影时用上“工业”这个词。而从电影工业的发展水平来看,国产电影不但远远落后于好莱坞,也落后于韩国等一些本土市场不大的国家。

短时间内,我们还很难拍出《星球大战》、《复仇者联盟》、《阿凡达》这种超高概念的电影。工业水平的限制必然影响华语商业片的海外成绩,反过来,较弱的海外吸金能力也限制了华语电影工业的发展。

2018年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为《复仇者联盟3》(20.48亿美元)。有消息称,该片成本超过3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超过20亿。

因为海外吸金能力太弱,想制作成本20亿的华语电影,国内票房要达到60亿才能基本上做到不赔不赚。而现实是,抽掉水分,单片成本超过3亿人民币的华语电影就已经难得一见了(《长城》这种合拍片不算)。

不仅如此。由于人才和经验的缺乏,即使拿到和好莱坞大片同等规模的制作费用,华语电影也很难在品质上做到不相上下。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但凡投资过亿的国产电影,幕后主创名单中很少不出现好莱坞、韩国等外国特效团队的。

从香港和台湾的票房榜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华语片无法在华语市场抵挡好莱坞的强大攻势,但韩国电影却杀出了一条血路。

相对来说,华语电影与韩国电影的工业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虽然韩国电影工业可能拥有更丰富的经验,但华语电影凭借本国市场够大的优势,制作成本上完全可以扳回一城。两种语言的电影之间的差距可能还是体现在软实力上。

比如亚洲地区大卖的《与神同行》系列,片中阴间、判官的设定几乎都能在中国文化中找到对应,故事展现出的对忠奸、善恶的评价标准也带有儒家文化的深深烙印。这也是该系列能在香港、台湾大卖的重要原因之一。

类型片的概念是好莱坞发明的,模式全球通行,内涵却必须结合本国文化特色。韩国商业电影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学习好莱坞的类型片模式,并在这条路上走到了我们前头。《与神同行》系列堪称典型成功案例。

再比如2017年在中国大卖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父女间相处的模式和许多中国家庭可谓如出一辙。但华语电影在印度还从未拿到过这样的好成绩。

华语电影印度最高票房成绩由成龙主演的《功夫瑜伽》(有多位印度主演,并在印度取景)保持。作为半部印度片,《功夫瑜伽》的印度票房也只有约600万美元。没有了成龙,没有了印度元素,其他华语电影几乎无法进入印度市场。

时至今日,剧本创意仍不能算是国产电影的强项。海外佳片一直是不少国产电影学习,甚至“复制”的宝库。还有一些卖座作品直接翻拍自外国成片,比如近期上映的《来电狂响》(翻拍自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大人物》(翻拍自韩国电影《老手》),去年的《西虹市首富》(翻拍自美国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

当然,华语电影中一些优秀作品也曾被外国电影人翻拍,比如《无间道》被马丁·斯科塞斯翻拍为《无间行者》,并拿下奥斯卡奖。丁晟导演的《解救吾先生》也即将被韩国翻拍。但总体来说,这类作品数量十分有限。

国内的电影创作者不是没有好点子,一方面,题材和内容上有诸多禁忌,尺度很难拿捏;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选择,大多数好点子都贡献给了喜剧片。时至今日,国内最卖座的十部国产电影中,七部都是标准的喜剧片。

喜剧片贴近本土文化,是对抗好莱坞的有力武器。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壁垒,国产大片很难走向国际市场。

来源:Mtime时光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