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大谈微信梦想,而移动社交早已身处变革前夜?

“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互联网最好的工具。”2018年,张小龙的这番话点出了微信的本质。一年后的今天,这个工具有了梦想。

文 | 娱乐独角兽 翟笑千

微信8年之际,张小龙用4小时演讲、8次茶歇,以及微信10亿的DAU数据穿梭于各个公号以及朋友圈,不停息。

9日晚间,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2019微信公开课PRO特别活动“微信之夜”上,进行了个人史上最长的一次拖堂演讲。这次演讲或是被解读为张小龙的深夜独白,或是被看作张小龙对外界质疑的回应,亦或是被当作微信的年终总结。而充斥期间不能被忽视的还有微信的梦想,或者说是张小龙的梦想。

“10亿用户有10个亿的理解,每个人都会找到打动他的点。”微信最近一次试图动人的契机是2018年12月。彼时,微信发布7.0版本迎来重大改版,登陆页面不再仰望地球,而更换为秋英与寄语“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并配乐《In My Secret Life》。

外界对这次升级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给用户。当然,对短视频有着迷之执着的微信从不会放过任何机会,这一次也是,时刻动态应运而生。

视频动态:朋友圈的“反面”,社交的工具

“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方式,既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张小龙口中所说的这种工具于腾讯而言是其朋友圈小视频和视频动态。

当大众谈及7.0版本的微信有什么不同时,“视频动态”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微信功能栏中点击“我”,视频动态的相机图标便乖巧地出现在右上角,它也存在于群聊界面的右上角的小圈内。点击它,用户可录制20秒的短视频上传,并根据个人喜好添加配乐和表情等,好友间还能冒泡互动,但和视频动态不同的是,视频动态“特供”当天,且这些视频内容不会像朋友圈小视频一样发布后出现在朋友圈内,类似于Ins视频故事只保留24小时的“阅后即焚”。

基于微信对视频动态的布局,其背后关于腾讯对短视频领域契而不舍的猜测众说纷纭。回溯腾讯过往在视频领域发起的进攻,可谓频频征战却又节节败退。2015年,微视被腾讯收入麾下,拥有4500万用户的微视频面对的却是包括秒拍、美拍、快手在内的一众劲敌。未能即时抓住短视频第一波红利的微视,于两年后的2017年4月选择退出战场。

2016年可以说是短视频元年,在产品不断绽放又不断消散的这几年,头条系、抖音迎面全面爆发,腾讯对抖音的封杀之言喧嚣尘上。终究是意难平,2018年4月,腾讯大手一挥,30亿补贴复活微视,并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包括腾讯新闻、天天快报、QQ空间、QQ看点等流量入口,以及与QQ音乐曲库的打通,甚至献出了微信这一大利器。同时,钻进短视频领域的腾讯接连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如哈皮、下饭、音兔、酱油、yoo视频等短视频产品,被外界称为短视频“全家桶”,以押注赛道。

但烧钱和养蛊式的投入终究无法进行长久维持,微视再次败下阵来,甚至在去年六月发生了微视达人讨薪事件。可腾讯终究是腾讯,何曾言弃,此次视频动态的出现放在大众眼中似是其又一次开火。可张小龙却决绝予以否认,“微信怎么可能去做某一种技术领域的事情呢?视频只是一个技术,微信要做的是通讯社交的事情,所以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

沟通、社交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近乎无解的问题却是张小龙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属于微信的答案,因为它关乎微信的最基础与最本源:社交。

“逃离朋友圈”假象背后,微信八年的社交求变

“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这是张小龙个人对于“沟通本质”的答案,这个答案放在微信上也丝毫不失真,毕竟微信和它的朋友圈于大众而言就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按照字面释意,微信即移动互联下文字交流的微形态,它延伸了太多互联网时代的互动与交往功能。与SNS等传统的社交方式不一样,微信用户拥有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这种身份符号对于每个参与者而言都是其在网络世界真实存在的依据,这种真实对微信的网络社交同样起到了一定的规约性,它更像是一种“圈子文化”。

正是因微信对圈子、小社群的偏重,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集体社交的功能。人们无法逃离朋友圈,就像人们无法不去进行社交一样。如同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所说,微信用户在发布朋友圈时无法被抹去的心理诉求之一,无疑是“期待着他的观众们认真对待自己在他们面前所建立起来的表演印象”。     

自2011年以来,伴随着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人们兴致勃勃地去感受新鲜的事物以及新鲜所带来的心理愉悦。许久不见的朋友通过朋友圈了解彼此的近况并予以交流,这种即时交流正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毋庸置疑的是,微信和它的朋友圈从技术层面改变了现实的时空问题,而视频动态无疑是朋友圈的“反面”,因为它提倡的是真实,而非美化。据张小龙透露,从发布至今,每天进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如今每天进朋友圈的用户已有7.5亿人,平均每人要看十几次,因此朋友圈每天的总量高达100亿次。

将时间线拨回到2010年,当时的QQ已是人人沉浸其中的日常沟通工具,而腾讯毅然决然的做出了研发“微信”的决定,因为它需要一张票,一张更深入走进移动互联世界的门票。既非原创亦非首发的微信从不缺少骂声,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一系列富有幻想和暧昧氛围的功能让微信身负骂名,但也令其实现了用户的爆发式增长。截止2018年8月,8岁的微信日登录量超过10亿,于腾讯于国内互联网历史而言,这一数量级都是里程碑。

“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互联网最好的工具。”2018年,张小龙的这番话点出了微信的本质。一年后的今天,这个工具有了梦想。

从PC时代做Foxmail,到来到腾讯做QQ邮箱,再到移动互联时代做微信,张小龙骨子里知道好产品的定位。于是,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是微信的第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可贵之处在于是站在用户角度,毕竟如微信这般产品已经渗透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角落里,它代表的是一个生活方式,坚持“底线”不可或缺。同时,对于创造者来说,微信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具,它的原动力在于“让创造者体现价值”,这是一个平台长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时代浪潮下,每一步棋的举与落似乎都不能用对和错来解释。回首国内社交产品的更迭历程,好的产品体验必然依托于用户痛点的清晰把脉。行至变革前夜,张小龙和它的微信已然用八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工具的基本使命,至于未来,或许正如张小龙所喜欢的电影台词: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