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事就怪医生的人,真想甩这部片给你看

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业内人士》讲专业性。

文|蝉创意

之前蝉主向大家推荐过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生门》,今天推荐同题材的《业内人士》。

作为医疗题材纪实剧,《业内人士》同样凶猛,9.0的高分证明了实力。

但《业内人士》又与其他医疗剧不同,“和《人间世》相比,本剧是从医生专业的角度拍的纪录片。”

直接说,《业内人士》是部保命片,因为里面有太多专业医学常识值得学习。

国产剧能保命,闻所未闻。

在看片过程中蝉主全程紧张,手心冒汗,原来生活里有这么多保命细节。

比如手术前该不该小便?

病人因憋尿憋到心率翻倍,解手后心率马上恢复正常。

万万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细节会影响手术成功率。

生命很脆弱,有时病人一个喷嚏都会导致血压陡增。

一位高龄孕妇术前便血把医生急坏了,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手术的失败。

所以说,术前的任何作息都要小心对待。

其实,《业内人士》让观众明白不仅仅这些生活细节能保命,还有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也能保命。

有些病人早已被判“死刑”,但为了给患者一个活下去的希望,医生背负着巨大压力,因为当他开刀时,一切都不可逆转。

“保命”的《业内人士》,不煽情,不废话,从实用性和现实性来看都非常值得推荐。

毕竟,谁家没个病人?抽空多看看《业内人士》比那些浮夸国产剧有价值多了。

保命知识点学习一下!

看病难是中国人面对的现实问题,从大病到疑难杂症都是棘手问题,在剧里好的医生是先治病人,然后治病,讲人道主义。

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业内人士》讲专业性。

剧里涉及很多知识点,很多普通人不知晓的医疗知识都提到了,所以说是保命片。

前方高能预警:知识点啊,童鞋们小本本记一下!

这些知识点也比较日常,在急诊室遇到心脏骤停的病人,医生靠三项指标为患者保命。

一是看呼吸通不通畅,二是看呼吸的量够不够,最后再看血压是否正常。

复杂一点的疾病,也有特殊手法,就拿脑部疾病来说,医生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平日里用鸡蛋壳做实验。

因为大脑是个敏感地带,敏感到什么程度?哪怕是被最精密的仪器不小心碰到,都会对他造成永久性损伤,反映到身上后果都很严重。

肿瘤医生为了消除患者恐慌,他如此形容癌症复发的过程——

农民将饱满的柿子摘下来,最后却把它做成了柿子饼。

医生之所以要做这种幽默解读都是为了给患者保命,因为很多癌症患者在没做手术之前就因心理负担挺不过去了。

在中国有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是因为心理障碍致使病情恶化,所以缓解心情也能保命。

还有一部分人是被自己“吓坏的”,很多人口中的“我的肿瘤既复发又转移了”其实是错误的说法,因为这本身就是两回事。

还有人因为自己有家族病史而恐慌,对于这种恐慌肿瘤医生也在安抚人心:目前为止,癌症跟基因遗传的相关性只占10%以下。

其实,医生的一句安慰真的很重要。

手术前,医生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安抚的话甚至有可能影响手术成功率,这点尤其是在女性患者身上尤为有效。

剧里一位13岁的小姑娘每次来大姨妈都要疼上一周,后来被医生确诊为非常罕见的妇科疾病。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医生都会特别对待,最大限度保护生育率,保护她心里不要受伤。

另外,不要盲目相信仪器检测。

有时仪器扫描都没有医生的手准确,要知道人体中最小肿瘤可以小到2毫米,比仪器扫描结果还要小1毫米。

揭秘医生不为人知的生活

大家只看到医生走进手术台,但他们如何做手术,术前术后要做什么,如何安慰患者,每天耗费多少体力,私下经历怎样的魔鬼训练,手术台上面临的风险,背负多大压力却无人知晓。

病人家属和医生之间总有着隔阂,家属觉得技术提高了医生就该把病治好,但是医生觉得不是所有病都能治好的。

二者之间总少了一份理解。

事实上,医生都是针尖上的舞者。

因为医生如果不较真后面一堆人命等着,不能有一丝疏忽大意。

你不知道他们工作能细致到何种程度?

好的妇产科医生都不会用听筒听胎心,是用耳朵直接贴在病人肚子上听,好贴心啊。

毕竟妇科是真的有很多疑难杂症,女病人的心伤最难医治,女人的子宫太脆弱,一旦无法怀孕会非常自卑。

很多妇科医生真的就像母亲照顾孩子一样,事无巨细,就算下班了也还是不放心跑回去查房。

外科医生拿鸡蛋壳模拟手术,平时写毛笔字锻炼手指灵活度,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

你不知道他们工作能严苛到何种程度?

为了保住更多生命,他们在生活里也极其严苛。

哪怕是写个毛笔字,剥个鸡蛋,都讲究方法。

感受一下外科医生的生活style——

用长长手术刀修剪叶尖。

私下里各位医生也要进行魔鬼式训练,比如3分钟内完成30针缝合。

所长手下的医生都是博士第一水平,平时这些医生吃了不少苦头,被骂习惯了。

用所长的话讲,病名写错了那能行么?别说对你们,我对我自己都很严厉。

光练手没用,还要有缜密分析,每次大型手术前都有术前讨论。

你不知道他们工作能紧张到何种程度?

就算是抢救病人也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这背后都有血淋淋的挑战。

急诊室,全年无休。

平均每3个小时,都会发生生死时速,生离死别的悲剧。

急诊医生每天行走20000多步,相当于绕着200米操场跑道走上将近80圈。

他们语速惊人,按照急诊室医生的语速计算,一天能读完一本《红楼梦》。

外科医生手术前要检查上百种手术器具,2000毫升血液储备,每一个细节都在术前经过了严密准备。

一次手术缝300多针,每一针都要保证万无一失。

其实,《业内人士》的价值不在于“保命”,也不在于对医生的歌颂。

关键是,蝉主希望,看完本剧大家都能健康,真的不希望再看到更多生离死别的场景。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