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资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十大海外并购(上)

中汽协数据显示,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32.5万辆和2542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6%和1.7%。2018年负增长已成定局。

文| 晨哨网

电动汽车汹涌来袭,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

传统燃油车销量或将在2018年见顶。1月2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汽车数据调研机构Jato Dynamics的分析称, 2018年将成为内燃机汽车销量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预计从2019年开始需求将出现下滑。

不过,尽管传统汽车销量在下滑,但受益于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2019年全球汽车总体销量预计不会下滑。穆迪预计,2019年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可能会翻两番,达到1.6%,从而会阻止新车市场萎缩。

电动化趋势压力下,国内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积极拥抱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的并购正在成为主流

根据晨哨并购统计,2018年全年,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一共发生21宗跨境投资和并购交易,其中17宗为2018年新增交易,4宗交易为2017年宣布,但在2018年完成交割(吉利38.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集团8.2%股权,郑煤机收购博世传统电机业务,均胜电子收购德国Quin GmbH剩余25%股权、青岛双星收购锦湖轮胎)。和2017年相比,2018年,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新发生的中资海外并购数量大幅降低。

随着传统燃油车销量的下滑,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对海外传统汽车部件企业的并购热情开始降低,对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相关业务的并购逐渐升温。

根据德勤《未来汽车行业价值链——2025年零部件市场展望》报告预测,到2025年,汽车所有19个零部件组中将有15个面临市场需求降低。其中传统内燃机相关部件组(变速器、内燃机引擎或燃料系统)将蒙受最大损失,最高市场降幅将达到36%。而和电动车、智能车相关的电力驱动、混合动力电池、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销量相比当前规模预计出现高达15倍的增长。

有先见的厂商已经开始积极在海外布局符合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相关的业务。

在2018年所有与汽车零部件相关的18宗交易中,有9宗与动力电池、混合动力、车联网、高精地图等代表未来汽车趋势的部件产品有关,例如潍柴动力收购加拿大燃料电池企业巴拉德电力系统,远景能源收购日产汽车电池业务,启迪国际收购英国泰利特(Telit)车载通讯业务等。未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相关的产品和技术的并购正在逐渐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主要方向。

晨哨并购判断,中资对海外汽车零部件企业传统业务(内燃机相关)的并购未来将出现重大分化。由于增长动力不足,和传统汽车部件业务相关的小型海外并购将会继续大幅减少,但大型并购交易预计还将会发生。有资金实力的头部零部件企业有机会通过大型并购强化自己在存量传统部件市场的核心地位和竞争力。

2018年汽车及零部件海外投资并购案例

晨哨并购整理

典型交易案例:

晨哨并购根据交易金额大小、并购决策方及标的在业界的影响力等综合因素选取了汽车及零部件行业10宗具有代表性的跨境并购案:

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戴姆勒奔驰股份

收购股比:9.69%

交易价格:90亿美元

交易状态:已完成

2018年2月,吉利汽车宣布吉利控股集团通过旗下海外资金主体完成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这使得吉利集团成为戴姆勒集团的最大单一股东,排名其后的科威特投资机构和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持股比例分别为6.8%和3.1%。

此次股份收购大约花费90亿美元,吉利承诺长期持有其股权。

点评:

吉利集团跻身全球一流汽车企业集团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1月1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发表新年致辞指,吉利汽车2018年产销量突破150万,而沃尔沃全球销量超60万,连续5年创造销售新纪录。

近些年,吉利持续在海外进行扩张,除了入股戴姆勒外,吉利2017年以来还先后收购了马来西亚宝腾汽车、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丹麦盛宝银行及入股沃尔沃集团。

吉利海外扩张的底气来源于并购沃尔沃汽车以及吉利自主品牌取得的巨大成功。

中汽协公布的国内汽车1-11月销量数据显示,吉利已经成为国产汽车品牌的销量冠军,遥遥领先于长城、长安、上汽乘用车。在2018年汽车销售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吉利汽车2018年汽车销量继续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

均胜电子收购日本高田公司(Takata Corporation)

收购股比:100%

交易金额:15.88亿美元

交易状态:完成交割

2018年4月12日,均胜电子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均胜安全系统(JSS)收购日本高田资产顺利交割,收购价格为15.88亿美元。

高田成立于1933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在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其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系统、方向盘、主动安全电子产品及其他非汽车类安全产品。高田从1960年开始进入汽车安全领域生产汽车安全带,并逐渐将业务扩大到其他汽车安全类产品,如安全气囊,方向盘等。

高田是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生产商,目前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56个生产基地,全球员工约46000名。2016财年,高田的营收达到64亿美元。

由于不堪其过去隐瞒汽车安全气囊设计缺陷招致的巨额赔偿、罚款以及巨量召回成本,2017年的6月26日,高田公司在日本正式宣布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点评:

对高田的成功收购帮助均胜电子跻身全球汽车安全领域的巨头行列,全球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高田在去年2季度正式并表。均胜电子三季报显示,对高田的整合进展顺利,营收和净利水平在三季度都获得了大幅提升,均胜电子已度过了并购整合的最初难关。

远景能源收购日产汽车动力电池业务AESC

收购股比:100%

交易价格:预计在10亿美元左右

交易状态:并购宣布

2018年8月,远景能源集团宣布将控股日产汽车旗下电池业务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oration(AESC),远景将同时收购日本电气旗下的电池电极生产业务公司NEC Energy Devices, Ltd.的全部股权,收购完成后,日产将拥有新公司20%的股权。

远景同时还宣布将在江苏无锡建设世界先进的NCM811电池生产线,计划产能规模将达到20GWh。

官网显示,远景是一家能源物联网企业,构建了全球最大的能源物联操作系统EnOS™ ,连接协同全球5千万个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电动汽车和楼宇智能终端。

点评:

这桩并购案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金沙江资本在2017年7月曾宣布以10亿美元收购日产AESC。不过在和国内多家上市公司签署一系列的落地协议后,金沙江资本最后未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完成并购,交易最终被取消。

1月2日,红杉中国宣布战略投资远景能源的AESC动力电池业务,从这一动作看,日产动力电池业务收购已在加快推进。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双寡头格局已经形成,AESC能否拿下多少市场份额,还有待时间检验。

郑煤机收购博世启停电机和发电机业务

收购股比:100%

交易价格:5.45亿欧元

交易状态:完成交割

2015年就传出德国博世欲剥离Bosch Starter Motors and Generators (起动机和发电机业务)的消息。

2016年10月,博世宣布欲以5亿欧元的价格出售这一业务板块。交易包括启停电机、一键启停、48V电机及一款紧凑型轿车配套的新款启停电机,但不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机板块。2015年,德国博世的全球销售额达706亿欧元,而当年起动机和发电机业务板块的销售额是12亿欧元。

消息传出后,多家私募股权公司和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向博世表达了收购意向。

最终郑煤机胜出。2018年1月3日,郑煤机宣布完成收购,交易价格为5.45亿欧元。

点评: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博世出售传统电机业务与其战略转型有关,但在郑煤机看来,博世的传统汽车电机业务在国内市场将会获得更长的生命周期。

郑煤机原为国内煤炭综采液压支架行业的龙头,但在下游煤炭行业去产能、煤机行业产能普遍过剩的背景下,郑煤机开始积极转型汽车零部件业务。

首次并表后的2018年中报显示,郑煤机2018年1-6月共实现营收127.2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业务91.56亿元,同比激增725.68%,主营占比高达72%,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并购的博世电机业务。汽车零部件业务已经成为郑煤机最重要的业务板块。

双星集团(青岛双星控股股东)收购锦湖轮胎

收购股比:45%

交易金额:646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9亿元)

交易状态:完成交割

青岛双星收购锦湖轮胎可谓一波三折,期间几次被终止。

锦湖轮胎是韩国第二大轮胎生产商,曾排名全球第十大轮胎企业。锦湖轮胎自1994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但自从201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锦湖轮胎未按规定配比生产引发爆胎等安全隐患后,锦湖轮胎开始在中国市场败退,市场份额逐年下滑。

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持,截至2017年底,锦湖轮胎已连续4年亏损,破产传闻不时传出。

2016年9月,在锦湖轮胎42.01%的股权将被出售的消息传出后,吸引了全球多家国际化企业参与竞标。2017年初,青岛双星开始介入锦湖轮胎重组,并凭借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击败了德国大陆、法国米其林、上海航天、中国化工等10余家竞购者,以非价格因素而中标,并于3月13日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不过,由于锦湖轮胎自身及外部的各种因素,2017年9月6日青岛双星与锦湖轮胎债权人韩国产业银行宣布无责任终止协议。

2018年3月,韩国产业银行宣布将与青岛双星重返谈判桌。

4月1日,锦湖轮胎工会表决通过,同意中国青岛双星以约6400亿韩元(约3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自身45%股份,成为锦湖轮胎的最大股东。该交易已于2018年7月6日成功交割。

点评:

锦湖轮胎在中国以外拥有5个生产基地和4个研发中心,青岛双星通过海外并购,不仅获得了品牌、产能以及技术,更重要的是,利用锦湖轮胎在全球的产业布局还能有效地化解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并购完成后,二者销售收入相加,青岛双星将超过中策橡胶,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商,还将跻身全球前十名。

2017财年,青岛双星和锦湖轮胎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9.98亿元和2.8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9.45亿元),双星收购锦湖轮胎属于“蛇吞象”式并购,并购完成后,双星除了要背负巨大的债务压力外,是否有足够的整合能力将锦湖带出连年亏损的泥沼还有待观察。

*本文为2018中资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海外并购文章上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