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能够号称“人神共居”的地方
不多
尼泊尔加德满都、圣城耶路撒冷
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在中国的横断山脉
第二极向第三极地势的转换地带
就藏有这么一个
“人神共居”的地方——
丙中洛
大家熟知这个地方
源于自驾越野圈那条网红路线
进藏第七线——丙察察
其中“丙”指的就是丙中洛
遗憾的是
大多进藏者
只是把丙中洛当做进藏的起点
只知丙中洛美
不知丙中洛因何而美
他们匆匆而过
并没有为此留下
更多的足迹以及相片
丙中洛,确实是被低估了
丙中洛镇
▼
1
打开中国地图
你会发现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北部
有一个高山环绕的峡谷
峡谷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70%
水资源也极其丰富
年均温度约为14.5℃
(请将手机旋转90°)
▼
没错,丙中洛
就位于谷底
犹如一颗宝石
镶嵌在峡谷之中
终年云雾缭绕
这也是为啥丙中洛
被称为“人间仙境”
丙中洛,图@骆中华
▼
在史前
受规模巨大的抬升、褶皱等造山运动
以及近代河流深切的多重影响
造就了风貌独特的地质地貌
有学者曾感慨:
“碧罗高黎担打力,竟往高处着想;
沧江怒江独龙江,总从远方考虑。”
丙中洛的东面
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
4500米级的碧罗雪山
被称作“万瀑千湖之山”
山中飞瀑、湖泊密集
贯穿着怒江州全境
碧罗雪山,图@骆中华
▼
丙中洛的西面
是号称“世界物种基因库”的
高黎贡山
垂直高差达4000米
位于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
相碰撞及板块俯冲的缝合地带
▼
怪石、花海、深林以及雪山
互相衬托成为美景
而咆哮怒吼的
怒江
由北向南横穿丙中洛
形成“小三江并流”的奇观
怒江、澜沧江、独龙江
自北向南
呈“川”字形
穿过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
(请将手机旋转90°)
▼
小三江并流
奔腾汹涌的怒江
▼
飞索横渡怒江
▼
两边是连绵不断的
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
加上中间的怒江
两山夹一江
造就丙中洛独特的峡谷地貌
(请将手机旋转90°)
▼
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
怒江江水轻柔,峡谷气候温和
高海拔的峡谷地貌
让丙中洛
气候垂直差异立体变化
极其明显
从山脚到山巅气候温差相差甚大
遇上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就呈现出云雾缭绕的景象
你要是身临其境
就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云雾包裹着
雾里的茶腊桥
▼
云雾缭绕的丙中洛
配上
难得一见的“佛光”
见到这种场景的人
难免会遐想
丙中洛是否真住着神灵?
秋那桶
是“丙察察”的必经之地
“桶”字在怒族语意思是“和平”
这个怒族特色村寨
是怒江大峡谷北端最后一个村子
还是整个大峡谷中最精华的地方
这里森林茂密、仿若仙境
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村落之一
云雾中的秋那桶
在峡谷中若隐若现
诗情画意中带着尘世间的烟火气
秋那桶,图@野鹤云烟
▼
茶马古道
同古丝绸之路一样
是一条文化交流的走廊
是昔时马帮进藏的必经之路
它始于汉兴于唐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才被现代交通道路所替代
茶马古道
▼
现仅剩怒江
尚存“活着”的茶马古道
这条紧贴奔腾不息的怒江
在峡谷峭壁上开凿的古道
就在丙中洛镇雾里村怒江峡谷沿线
想进入雾里村
唯一的通道就是这条
七十年代在悬崖边上凿出的茶马古道
通往雾里村的茶马古道
▼
雾里村
过去叫做翁里
解释为“一个像鸟窝的地方”
到现如今也没有公路通车
村子下游建了一座跨怒江悬索桥
桥的另一面还是栈道
现在村子里的64户人家
一直保留着怒族的传统建筑
雾里村,图@骆中华
▼
传统民居
▼
每年到雾里村赏景
最好的季节是三至五月份
那时候碧蓝色的江水、青黄的麦地
再遇上有雾的天气
从茶马古道远眺雾里村的话
就仿佛看着一副绝美的风景画
雾里村
▼
2
丙中洛的推广离不开一个人
德拉姆玛璜
他来自昆明,离开喧嚣的城市
因一次偶然的发现
从此迷上这“人神共居”的地方
2003年刚来到丙中洛
玛璜就对“人神共居”这个说法
有了自己的见解
boss老迈和玛璜夫妇
▼
丙中洛
在藏语里有“天堂”的意思
它的原名叫“碧中”
藏语意为“藏族寨”
洛是傈僳语“地方”的意思
这里的原住民是怒族
清道光年间
藏族人从西藏、德钦、中甸等地
陆续迁徙而来
后来部分
傈僳族、白族、汉族、独龙族、纳西族
也陆续迁居于此
怒族
▼
多民族聚居,可想而知
这里的宗教不止一个
他们可以是佛教徒、基督徒
也可以是崇拜自然、无神论者
佛教徒
▼
天主教的感恩节,聚集了各种民族
▼
丙中洛是个神奇的地方
它也许落后又贫穷
但大家相处和谐
怒族、独龙族、藏族、汉族、白族等
14个少数民族互通共融
生活得简单自在
认真听故事的老迈
▼
当这里小一点的孩子尚听不懂汉语时
一年级的老师讲课时就比较辛苦了
先用怒语、傈僳语、藏语、独龙语
最后才用到汉语
丙中洛的老师平时看着很普通
但一站在讲台上
就会摇身一变语言神人
多种语言共存
多种信仰融合
多种民族文化碰撞
这就是“人神共居”的丙中洛
刚刚过去的
12月7号至12号,丙中洛普化寺
举行了自340多年建寺以来的
首届普化寺噶举智慧坛城祈愿大法会
由普化寺朗秋活佛主持
云聚怒江周边、丽江、德钦、西藏
等地十几位活佛
以及200多位喇嘛共诵经典
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普化寺智慧坛城祈愿大法会,图@骆中华
▼
在当地
独龙族有个奇特的习俗
相信你也略知一二
独龙族纹面
而且还仅限于妇女
纹面女,图@骆中华
▼
纹面实则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开始前会在少女的脸上描好图案
然后用一根尖锐的竹签刺破皮肤底层
再用浸泡了三天三夜的
锅烟子水和龙胆草汁液
反复揉擦刺纹
以此让染料能渗入到皮下
等到伤口愈合后脱痂
青蓝色的面纹便永远留在脸上
纹面过程,图@骆中华
▼
没有人知道纹面是为了什么
为了好看、成人礼还是纹面自保?
亦或者是一种图腾象征?
这些都不得而知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这些都已成了历史
现在这个纹面的传统已经失传了
3
二战期间
有这么一条航线被称为“死亡航线”
它就是驼峰航线
航线穿越平均海拔5000米的横断山脉
由于地势险峻、气候恶劣
再加上没有地面导航
所以在战时
航线上损失了609架飞机
超过2000名中美飞行员
这条航线向东横跨了高黎贡山、怒江
澜沧江、金沙江
也飞过丙中洛上空
于是丙中洛就有这么一座地标
驼峰航线的经典地标“石月亮”
石月亮,图@骆中华
▼
说到驼峰航线
就让小编联想起詹姆斯·希尔顿写的
一部冒险小说
《消失的地平线》
电影封面
▼
“后来,我又开始说起我记忆中的康维,那一脸的孩子气,很有天赋而且充满扭力的年轻小伙子,说起那场改变他的战争以及许多许多关于时间、年龄和心灵世界的秘密;说起那位变得老态龙钟的满族姑娘和那神奇怪诞而遥不可及的蓝月亮之梦。”
“你认为他会找到香格里拉吗?”
电影剧照
▼
小说一出版
迅速引发无数关于香格里拉的讨论
香格里拉成了
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外国人心驰向往的“乌托邦”
书中四位主人公意外来到
群山中的“香格里拉秘境”
他们在这里
发生了许多神秘、奇妙的故事
电影剧照
▼
但书中却没有说出
香格里拉秘境坐落的具体地点
只说了
这是个与世隔绝的神秘国度
在喜马拉雅被群山包围的西区
而且还有各种不同的宗教
现在很多地区都在争抢
“香格里拉”这个名号
尼泊尔、不丹等国家
以及中国西藏、云南等地区
都自称是“香格里拉”
电影剧照
▼
小编倒觉得,丙中洛
更符合小说里提到的“香格里拉”
为什么呢?
就丙中洛的地理位置来说
它被群山围绕
多民族、多宗教间和谐共存
跟小说里提到的
“香格里拉”秘境吻合度最高
群山环抱的丙中洛
▼
想进入丙中洛有三个方向
一个是从藏区进入
也就是反穿丙察察
(察隅-察瓦龙-丙中洛)
另外两个方向
是泸水-丙中洛和德钦-贡山-丙中洛
▼
注:现进入冬季,进入丙中洛的三个方向,除了泸水-丙中洛,其余常有大雪封山,不建议前往。泸水-丙中洛正在全线改造中,修路堵车,行程需预留两天时间。
感谢骆中华对本文提供的图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