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8①|十大关键词给2018年中国经济划重点

2018年即将过去,界面新闻总结了十大关键词,带你回顾中国经济这一年。

2018年12月3日,澳门,通车后的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及通往珠海方向的道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中国经济充满意外。在经历了上一年的超预期增长之后,市场对中国经济有了更高的预期,然而,中美贸易摩擦意外升级,给中国经济蒙上一些阴影。同时,在金融去杠杆的目标基本达成之时,占中国GDP比重六成之多的民营经济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过,在种种变化面前,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依然保持了稳中有进的态势,各项改革措施也一一落实到位。2018年收官之际,界面新闻罗列出十大关键词,带你总结和回顾中国经济这一年。

改革开放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毫无疑问,改革开放是今年“热度”最高的词。

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时宣称,2018年中国将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开放举措,一些措施“可能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

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中国将尽快推出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进口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接下来,各种开放措施落地开花。

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一马当先。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一行两会至少已推出15项金融开放政策,包括扩大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以及期货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开放和业务范围,以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等。自贸区成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试验场所。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涉及金融的政策有12项,包括允许个人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允许银行为境外机构办理人民币衍生产品等等。

扩大进口是对外开放的另一大亮点。4月以来,15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及对外开放及相关举措,涉及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贸易便利化、营商环境、外贸转型升级等多方面,9次会议提及扩大进口相关举措。年内政府通过两次大范围地削减进口关税,使得我国关税总水平由上年的9.8%降至7.5%,这也是我国关税总水平十年来首次下降。

11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被认为是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作为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主动开放市场、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为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次展会成果丰硕,据商务部统计,11月5日至10日展会期间,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参展企业3617家,参观人数达80多万,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亿美元。

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的成功实践。改革与开放尤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低

2018年,备受期待的“新周期”并未到来,一些关键经济金融数据创十年甚至历史新低。外部不确定性与内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露出水面,经济增长放缓趋势确认。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逐步下台阶,第三季度GDP增速6.5%,创逾10年新低。

前三季度,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降至-0.1%,创近20年新低。

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创该数据有统计以来最低纪录。在经历短暂回升后,M2同比增速在10月末、11月末再次平了这一最低纪录。

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创该数据有统计以来的最低纪录。在基建补短板、地方专项债加速发行的背景下,第四季度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总体仍显疲软。

10月31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收盘价报6.9734,创2008年5月19日以来新低,6个月累计跌幅高达9%。11月以来,伴随中美贸易摩擦出现缓和迹象,人民币汇率得以喘息,但阴霾并未彻底消散。

11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5%,创历史次低纪录。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1%,创2003年6月以来新低。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依然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遏制金融风险初见成效,去杠杆目标已基本完成,经济转型继续取得进展。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未来如何让“L型”经济走势更加平稳,避免出现过大波动将至关重要。

六个稳

金融系统去杠杆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再加上对实体经济下行的预期,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普遍担忧,金融市场加剧波动。稳增长再次成为政府经济工作中的头等大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这是中央首次提出“六个稳”,其对“稳”的重视也是十八大以来政治局会议所未见。

10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较二季度下降了0.2个百分点至6.5%,已接近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水平。两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增开了一次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除再次提及“六个稳”外,此次会议的一个关键变化是增加“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判断,这是时隔两年多,中央再次提到“经济下行压力”。

随后,政策面有所回暖,但国内居民消费、基建投资等依然疲软。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为来年经济政策定调。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这是此类政治局会议通稿中首次出现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提法。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在这样的关键时点,预计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将是重中之重。

纾困民企

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经营成本、融资压力、债务风险全面上升,继而带来了一场由中央到地方,由精准聚焦小微企业到兼顾大中型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大讨论”和“政策雨”。

上半年,民营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筹资现金流净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逾五成,而债务融资成本则同比提高0.19个百分点至4.03%。国资收购民营上市公司增多,引发了一些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自称是“资深金融人士”的吴小平甚至提出,“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一时间市场人心惶惶。

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并且,“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习近平讲话后,从中央到地方,把支持民营企业摆到了更加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9月下旬至今,中央层面包括部委至少召开了12次会议研究支持民营经济,涉及融资、税收、营商环境等方方面面。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也推出了相应措施,截至2018年12月4日,已有19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各地方政府成立或拟成立民企纾困基金2615亿元,叠加金融机构设立的同类产品,规模总计达近5200亿元。

各种支持政策作用下,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有所缓解。不过,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远未解决。下一步,更重要的议题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达成国企与民企的“竞争中性”。

贸易摩擦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外部不确定性。中美关系也是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稳定的重大问题。

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计划对中国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并表示将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打响了中美贸易摩擦的第一枪。

4月3日,美国正式提出对中国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4月4日,中国提出对美国进口的大豆、汽车、化学用品、飞机等106项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关税,税率为25%。上述措施于7月开始实施。

7月10日,美国政府公布进一步对华加征关税清单,拟对约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10%的关税。8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声明称拟将加征税率由10%提高至25%。8月3日,针对美方措施,中国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5207个税目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20%、10%、5%不等的关税。上述措施于9月开始生效。

在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一度快速贬值,A股阴跌不止,而美国贸易逆差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持续扩大,10月商品贸易逆差高达77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国股市短期内持续多次暴跌。可见“贸易战”中,没有赢家。

阿根廷时间12月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共进晚餐并举行会晤,两国元首明确将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对于现在仍然加征25%的关税,中美将朝着取消的方向加紧谈判。

2019年1月,中美将迎来建交四十周年。虽然谈判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跌宕起伏无数次证明,中美合作才能双赢。

减税降费

2018年以来,中央政府在减轻企业税负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9月,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过1.3万亿元,这一数字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预定数额。

今年减税最大的亮点是《个人所得税法》修订。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个税起征点)由之前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月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税负可降低50%以上,税收收入一年大致要减少3200亿元。在此基础上,明年起纳税人还可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

增值税是近年来税改的重头戏。今年5月份增值税原17%和11%两档税率各降低1%,仅此一项,5月至10月合计减税2980亿元。

为落实扩大进口的承诺,今年国务院两次大手笔地降低进口关税税率:7月1日起,进一步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涉及1449个税目,基本覆盖了人们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11月1日起,下调1585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税率。至此,我国关税总水平由上年的9.8%降至7.5%。

此外,为应对 “稳中有变”的形势,税收政策预调微调也在不断进行中。比如,对于社保征收体制改革会加重企业负担的担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指出,必须按照“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既定部署,确保社保现有征收政策稳定,对历史形成的社保费征缴参差不齐等问题严禁自行集中清缴,同时要抓紧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费率方案,。再如,有关创投基金合伙人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国务院明确,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税负只减不增。

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减税降费的力度明年应该会加大。”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扩大减税力度,一方面能够为企业减轻负担,同时进一步刺激消费,从而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的增长动力。

房地产税

房产税一直是近年来大众关心的话题。进入2018年,房地产税立法工作明显加快。9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委员会对外公布,房地产税已经写入五年立法规划,属于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

其实早在201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和财政部牵头起草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就将房地产税法新加入到当年的立法规划中。但在之后三年的立法工作中,房地产税均被列为预备项目,没有进入到年度审议法律草案中。

今年以来,官方多次喊话加快推进房地产税。首先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妥地推进房地产税立法”,紧接着,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正在抓紧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的法律草案,合理设计房地产税制度。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指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房地产税相关政策举措。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时要求“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房地产税的征收条件也越来越成熟。6月16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消息称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已实现全国联网。这意味着所有产权类型的不动产都将统一管理,每个家庭在全国有多少套住房,都将一清二楚,为开征房地产税提供基本的技术储备。

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房地产税”离我们越来越近。不过,房地产税最终什么时候落地,具体将如何实施,还要看立法进程。可以基本肯定的是,未来在征收房地产税时,一定会考虑各地的差异,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不会搞“一刀切”。

营商环境

2018年1月2日,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黑龙江亚布力阳光度假村董事长毛振华控诉自己在黑龙江亚布力“被欺负、被愚弄”的一段视频引爆了舆论。黑龙江政府在第一时间派工作组赴亚布力,并在48小时内高效地进行了调查处理。

亚布力事件拉开了2018年提升营商环境的大幕。1月3日,今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首个议题,就是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两周后的第二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首个议题仍是改善营商环境。李克强总理强调:“必须认识到,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在各地普遍开花。

上海聚焦减时间、减环节、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出台了40多部改革文件,开发了20多个跨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办企业办理环节从原来7个压缩为4个,办理时间从原来的22天缩减到9天。此外,上海获得电力办理环节从原来的5个缩减为3个,平均用时由原来的145天缩减到34天,小微用户获得电力接入成本由原来的19.2万降为0元。

北京市级审批服务事项由2298项精简至1121项,压缩比例为50.8%。此外,北京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工程建设、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的审批时限均不超过20个工作日,全流程审批总时限控制在100个工作日以内,主流程申请表单从51张减少到8张。

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也在着力为企业减负。辽宁省财政厅落实国家新出台的降费政策,取消、停征、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39项,全年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预计达19亿元。辽宁省物价局副巡视员张勇此前公开表示,目前辽宁省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是经过重新调整公布的,实现收费清单化管理,清单之外无政府定价。

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46位,较上一年跃升32位,也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最好名次。世行团队认为,中国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纳税、跨境贸易等七个类别的改革中取得了突出进展。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既是国内深化改革的需要,也体现中国加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是一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

积极财政

2018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自2009年重启以来的第十个年头。虽然近年来减税降费力度不小,但仍有学者认为,财政政策不够积极。7月,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公开场合发表“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的言论,比如财政收入增速较高,财政赤字率较去年降低等,引发了市场关于“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的讨论。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7%,同期中国GDP增长6.5%;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而去年是3%。

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均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方面,财政政策继续聚焦“减税降费”,10月1日起,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部分减税措施进入实施阶段,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月提高至5000元/月。数据显示,个税改革实施首月,工资薪金所得减税304.1亿元,减税幅度41.3%,工薪阶层普遍受益。10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27亿元,同比下降3.1%。

另一方面,财政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重新加大。8月1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准备工作,并在10月份之前完成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根据此前规划,2018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为1.35万亿元,较2017年增加5500亿元。

受此影响,10月份,基建投资增速实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实现连续第二个月回升。但随着11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速由正转负至-0.8%,基建投资11月增速未能进一步走高。

考虑到基建投资是托底经济的主要抓手,市场对未来财政进一步扩大支出充满期待。分析师普遍预计,2019年财政赤字率将由今年的2.6%上升至3%,甚至有高于3%的可能性。同时,在继续严格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将加强“开前门”力度,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退库高峰将告一段落,新增入库规模将重新上升。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18年是实施该战略的第一年。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土地制度的支撑保障。2015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在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县(市、区)暂停实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的6个条款,按照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三块地”改革试点坚持三条底线: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三块地”改革试点和一系列与农“地”有关的改革进入关键期。

“三块地”改革中最难推进的是宅基地制度改革。今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同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也由原先的15个地区扩大到所有33个试点地区。自然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宅基地改革试点中各地加大了闲置宅基地盘活力度,稳步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截至今年6月底,共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9.7万户、7.2万亩,办理农房抵押贷款4.9万宗、98亿元,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在此基础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今年两次提出“允许城里人到农村购买宅基地”的建议,引起市场关注。杨伟民曾在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担任副主任一职长达7个年头,中央财办被公认为高层的“核心智囊机构”。如果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卖给城里人,而且打破地域限制,将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农村人来说,资产多了一个变现升值的机会,城镇化速度也将明显提高。

其他两项改革,截至6月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970宗、2万余亩,总价款约193亿元,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15亿元;征地制度改革方面,截至6月底,已按新办法实施征地共1101宗、16.6万亩。

目前来看,虽然试点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宝贵经验,但总体上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成果。最新消息显示,本将于今年底收官的“三块地”改革试点工作将再度延期,这或许意味着宅基地“三权分置”等农村土地改革新内容将在更深层次上得到试点,从而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操作方案。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