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伟
假作真时真亦假。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令多少收藏者望洋兴叹。
近日,界面陕西记者走访书画市场,就目前交易冷淡的原因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从业者的普遍痛感是,目前整个市场不景气的原因,除了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更重要还是书画市场发展到了需要正本清源、优胜劣汰的瓶颈期。
对于书画投资者和收藏者来说,想要避免买到赝品,维护自己合法利益,除了寄希望收藏者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知识水平,市场建立健康、公开的监管机制不可或缺。
然而,目前第三方鉴定机构的权威性不足,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市场混乱。
“你给狗的眼睛上添上一副墨镜”
一位陕西书法家表示,书画行业不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单纯的资金投入与回报并不形成正比关系,其主要消费群体是具有高文化水平、高素质涵养、高鉴赏能力的中产及精英阶层,所以也就决定了不管收藏者财富有多少,如果不具备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上当受骗在所难免。
据了解,目前书画市场一条典型的“产业链”是这样的:书画作者大多没有精力去负责作品的销售。他们会选择与一些画廊等代理机构合作,这些机构从中赚取差价。由于画廊基本上都是十几幅、几十幅的从作者手中拿作品,相当于“批发”,因此会便宜很多。为保护这些代理机构的利益,如果收藏者直接从作者手中购买,作者就会给出一个比代理机构售价高得多的价位。打个比方,如果一张画从画廊拿需要八万元一张,那么从作者手里购买,很可能就变成了十二万甚至更多。
因此,一些中间人、代理机构就会钻空子,用一些高仿和赝品替代真迹,谋求更大利润。
上述陕西书法家表示,“前些年的书画市场表面是好,好的是投机市场。很多买家更多是看到了书画的高额利润,受利益诱惑才进入的;一旦市场冷却,回归理性,利润骤减,资金撤退,立马有很多画廊倒闭;游资转而进入餐饮市场。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书院门和湘子庙街上画廊少了,餐饮店多了的原因。”
基于这种逻辑,他说,“目前的书画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不好,因为目前书画产品的投资回报率仍然明显高于房产、股票、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而且相当稳定。”
很多老板、民营企业家本身的素质不高,并不真正能够欣赏高端的书画产品,这也为居心不良者提供了造假的土壤。
一位书法家讲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有位以工笔画见长的画家应一位企业家之邀,为其创作了一幅内容为狗的作品,该企业家看到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狗不好看,你给狗的眼睛上添上一副墨镜‘!”
评估机构的权威性与监管法规的双重缺失
理论上来讲,对于收藏者来说,除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可以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来维护个人利益。
然而,目前由于缺少官方的权威艺术品鉴定机构,长期以来如何对艺术品进行有公信力的评估,始终困扰着艺术品收藏者。
陕西省知名收藏家、鉴赏家路增远表示,中国目前还没有官方鉴定机构,原来有一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是不对民间服务,只接受国有博物馆、国有文物商店进行鉴定服务。其次,在《拍卖法》中,拍卖行作为中介机构不保证拍品的真伪,由买方自行鉴定,所以在拍卖行会前,一般都有三天的预展期,以便让买家有足够的时间来近距离甄别拍卖品的真伪。
路增远解释,官方一般不会设立鉴定机构,民间虽然有一些鉴定机构,但鱼龙混杂且大部分以牟利为主,缺乏公信度和权威性;尽管民间鉴定机构中确实有一些有水平的人,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大批滥竽充数者。
在相关鉴定缺乏明确办法的现状下,艺术品真伪、价格的评估便高度依赖于专家的个人见解,也的确给行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而问题在于,截至目前,亦没有一个官方部门有资格向个人颁发鉴定专家资格证书。
因此,收藏者如果想要避免上当受骗、减少损失,最重要也是根本是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鉴赏水平,此外,便是通过书画家本人、家属或者弟子进行鉴定。但这种方式的精力成本、时间成本都较为高昂。
种种不确定因素,都在呼唤如何通过加强监管,规范鱼龙混杂的评估机构;如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可给予造假者沉重打击。
早在2013年,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界面陕西记者搜寻发现,截至今日,陕西尚无相关明确管理办法见诸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