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如何治理帝国边疆的?

经过长期的动荡,继承了秦的汉帝国再次开始与周边的邻居们争夺边疆,并展现出复杂的战略和治理能力。

NO.817-汉朝边疆治理

作者:猫斯图

 制图:孙绿 / 编辑:酸奶泡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王朝之一。但对于汉朝的统治者来说,强大的国家也就意味着庞大的国土和众多的对手。由于汉朝才继承了秦朝的大一统霸业不久,周边要面对的对手不只是强大的北方游牧政权,还有众多尚未彻底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和秦帝国相比,疆域又大为扩展

面对这样的挑战,汉朝人进行了一些政治技术上的实验,并且找到了特殊的方法对周边地区施加控制。从结果上来看,这些措施还是很有效的。

汉朝中央朝廷用了些什么办法治理边疆的呢?

北方的平衡手

在先秦的华夏人眼里,周边不事农耕的邻居们文化水平低下,但他们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整个先秦时期的中央王朝,都在设法用诸侯国的松散形式作为拱卫天子与蛮夷之间的屏障。

在西周时期

所谓”中原“这个概念仍主要指

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南这一核心地带

而其后完全融入中原的山西

中部和北部仍有待开发,是农牧复合地带

而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各诸侯国在和这些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赵国从北方少数民族那里引入了胡服骑射、齐国吸收了东夷人的经济模式、秦国则获得了戎人的马匹养殖技术,而燕国和楚国这两个边缘国家则在一南一北两个方向上大幅扩张了中华文明的范围。

将核心区的文明成果在“辽阔的边疆”加以运用

齐、秦、楚、赵这些大国都是文明扩张的产物

而在春秋-西汉的数百年间

中华农业文明已扩张至临近的几乎全部农耕区

但这种交往还远远谈不上对边疆的控制。对当时的华夏族来说,周边的少数民族地盘可能也没有什么控制的价值,尤其是在生存方式不稳定的游牧/半游牧地区,“有疆而无界”既是一种事实,也被中国古代社会所接受,一直延续至清末民族观念的崛起才趋于消失。

对边疆的控制受制于技术手段

古人的地图也无法做到非常精准

经常找一个草原要找一上午

然而,“有疆而无界”并不意味着对边疆的轻视,在进入大一统王朝的过程中,一方面农业社会的扩张逼近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一方面统治一个完整的中华帝国成为皇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对边疆的重视和控制,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燕国在北方的扩张就很有代表性

燕国将长城推进到山海关以外农牧过渡地带

秦帝国虽然继承了这条扩张性很强的边界

但后来的历史最终将边界压缩到山海关一线

秦帝国时。中央政府的边疆管理还比较粗糙,向北主要是依托长城进行消极防御,向南则还处在刚刚抵达和探索的阶段,而秦朝的迅速崩溃使边疆大面积失控,而南下的匈奴人抓住机会建立了众多前进基地并威胁着长安。

在战国末年-秦初

秦在南方统一了汉地、匈奴在北方统一了草原

两种生存环境下孕育出两大帝国

而帝国之间不再有小国的空间

帝国之间需要边疆

经过长期的动荡,继承了秦的汉帝国再次开始与周边的邻居们争夺边疆,并展现出复杂的战略和治理能力。

先霸气一个

在北方,汉朝最大的对手毫无疑问是匈奴。

西汉前期仍然沿袭了源自秦朝的防御工事和防御策略,有时甚至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交换匈奴不再南下。汉朝前期的无为之治,正是建立在这种太平光景之下才能得以实现的。在局部摩擦、大部和平的背景下,农耕文明的经济潜力远远强于以匈奴的游牧文明。双方的实力差距一拉开,就只待汉武帝这样的君主动手了。

先收复威胁长安的河西、河套

再北击匈奴,西并西域

但军事永远只是手段,政治和经济上控制和利用才是目的。在严重打击了匈奴有生力量,将其大部逼入漠北,并建立二道长城巩固战果之后,汉武帝治下的汉朝和匈奴之间就进入了平衡期。和匈奴保持略占优的平衡,是西汉主要的目的。

汉朝或许可以将匈奴逐出河西走廊和阴山

甚至一路追击至漠北

但要适应草原经济并建立稳固统治则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到了东汉仍然得到了继承。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由于中原连年战乱,匈奴再次做大,汉朝对西域已经失控。而刘秀也没有采用强力打击的政策,明智地提出了“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也就是不要求土地疆域有多大,而是要着力于开发现有可控的土地,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土地和土地之间

边际收益的差距也是很大的

这两位雄主都意识到了让北方和西方的各国争端在可控范围内,对汉朝最有利。

当然平衡也有被打破的时候。到了汉和帝时期,窦太后和她的哥哥窦宪抛弃了均势政策,对匈奴赶尽杀绝。表面上看汉人赢得了胜利,但他们忘了权力和利益是永远不会出现真空的,来自东北方向的鲜卑人填补了匈奴人留下的空白,对东汉构成了更大的压力……

南方的中央教化​

而在南方,由于没有爆发汉匈之战这样级别的大规模战役,相关的记载比较少,关于汉朝如何控制南方边境和非核心地区的记载不是很多。但我们仍然能在考古发现中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

你认得这个棺材吗?

对文史地理感兴趣的读者可能听过《寰行中国》。这是由别克打造的文化体验平台,每年都会选取一个与探索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探索与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且与国家地理共同打造系列纪录片《寰行中国》,今年已是第五年,主题是“文化宝藏”。

今年我有幸受《寰行中国》的邀请,和他们一起探访了长江沿线的一些考古现场和重点博物馆。本次行程的两大重头戏,便是湖南和江西两座省博。

这两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马王堆和海昏侯两座墓葬。而这两座西汉墓葬中,就隐藏着汉人管理南部边疆的秘密。

湖南省博的专题展览

马王堆是长沙国国相一家的墓穴,其重点便是国相夫人辛追夫人的墓葬。这座墓葬的发掘,在当年的国际考古界是一件大事。得益于墓穴良好的密封性,大量陪葬品得以保存下来。而通过对陪葬品的分析,人们对西汉时代地方权贵的生活方式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保存最完好的湿尸

辛追夫人的陪葬品相当精美,其中直裾素纱禅衣、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都属于国宝级的文物,进入了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的名单。

直裾素纱禅衣

真的是薄如蝉翼的工艺

T型帛画

展现着当时湘地艺术的最高水平

能够动用大量民力为国相夫人的身后世界做如此的准备工作,说明长沙国的国力是相当强盛的。

而海昏侯虽是被忌惮的废帝,但他作为侯的一个重要的职责仍然是在当地代言皇权、教化民众,从墓葬规格来看他仍然保持着与爵位相匹配的体面,也说明西汉的边疆治理是成功的。

各种陪葬大金饼

让人眼馋

马王堆的墓主是长沙国的国相及其夫人,海昏侯则是一位南方的侯爵,西汉王朝的王权正是通过这一批封国传递到南方的。具体的手段,则显得有些艺术性。

历史不可磨灭的证据

由于长江以南在当时仍然未经开发,是荒蛮之地,汉朝对此处还无法进行强有力的控制,于是这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都很罕见的郡县、中央封国和地方封国并行的特殊三轨制度。正是这套特殊的组合拳,才保障了汉朝皇权在边疆的有力展示。

秦汉的南方疆域继承自战国的楚

而楚的核心区其实在汉江与淮河

而长江以南的世界对于楚也是颇为模糊的

(湖南-湘江、江西-赣江都在长江以南)

这个政治技术组合的第一步,就是是对周边小国的虚边做法。

汉武帝元封元年,汉朝灭了闽越国,《史记》记载:“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用迁走当地居民的方式使当地空虚,让当地原本的统治者无法轻易复国。

汉朝在吞并闽越国后

设立了一个面积相当庞大的会稽郡

而在最为偏远的闽,只有沿海设了一个冶县

可见对于内陆山区是很难实施管理的

这并不是汉武帝第一次采用这种政策了。就在几年前,当闽越人袭击瓯江流域的东瓯时,瓯人无法抵挡,集体归附汉朝,汉武帝就已经把他们放在过江淮地区一次。这也导致了当时的合肥地区“合肥受南北潮……与闽中、干越杂俗”。

闽越国的文字之瓦文

与此同时,汉武帝对主动归附的这些边疆小国领导人也给予了优待,作为归顺大汉的模范代表。他们会获得一个和原本统治领地相匹配的诸侯称号,在新的地盘统治自己原来治下的居民。江淮一带的北石、开陵、东城、无锡等四个侯国就是由越人组成和统治的。在对待南粤国、朝鲜等归附国家的时候,汉武帝也采取了相似的策略。

不知收了多少地方上的安乐公

但是汉武帝很清楚,光是迁走土著居民和贵族并不能帮助中央良好地控制当地。朝廷还需要在当地有自己的代言人才能体现权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马王堆墓主所服务的长沙国。

这是国相家豢养的众多歌姬乐师

真·有闲阶级

当然马王堆墓主夫妇所服务的还是西汉前期的吴氏长沙国,封国位置还比较靠北。从汉武帝开始,推恩令开始实施,各个诸侯国被不断分拆,长沙国也不例外,被越分越小,次级小国的都城位置也不断向南。等到汉武帝后期,长沙王的子孙们已经出现在了桂阳郡和豫章郡这两个原本没有人愿意去的边疆之地。

这两个地方有多偏远呢?

豫章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西中部+南部

桂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南南部+广东北部

(当年的艰苦可想而知)

一方面,这是汉武帝削弱南方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另一方面,这些刘姓小诸侯和外族诸侯混杂,能够互相形成制衡,不至于出现反一点而烂一片的情况,真是高妙的操作。

这一番操作最直观的展现,则是海昏侯墓。刘贺是一位废帝,被封到了鄱阳湖西侧的不毛之地。但在和《寰行中国》一同参观江西省博的海昏侯专题展览时,我们看到了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饼、马蹄金、麟趾金、虫珀、玉器、青铜器,甚至还有五辆马车。

海昏侯马车复原图

鎏金随处可见

这一切都说明西汉王朝在南部边疆的王权维持是成功的,能让一个边缘侯爵都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墓葬礼仪,也让后人对汉朝控制南部边疆的秘密有了直观的了解。

礼仪性质的马蹄金也不少见

说明海昏侯的地位很高

文物与历史相结合,启发后人对历史的解读,是它们的深层价值之所在。这些文化宝藏沉淀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审美取向、经济水平、政治文明的走向与脉络,是中华民族建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内核。

在别克《寰行中国》今年的行程中,就走访了从关中到华北、从湖广到江南各地的博物馆和考古现场,把隐藏在中国各处的文化宝藏,以精美纪录片和图片的形式串联起来,向世人展现中华文明与中华历史的精彩独到之处。

抓紧和滕王阁合影一张

在与这些国宝级文物相伴的同时,也希望所有人能够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思考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古人的精神世界照进我们今日的现实。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