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预警”?被强行按倒的“葫芦” 或是一个雷

一场“房子与学位”的风波看似结束,而因此产生的心理效应却需要时间抹平。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近日,一则《深圳某小学发布新规:50平米以下住房将被限制入学》的新闻刷屏,房子和教育碰撞出的火花,再一次牵动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随后,在媒体的作用下,消息迅速扩散,继而也惹来了多数人的非议。部分人甚至将其解读为穷人将读不起好学校。有关专家也表示,此举侵犯了孩子们的平等受教育权和平等择校权。

而就在舆论的声讨愈演愈烈之时,事件相关教育局发布声明,称已责令相关学校取消告示,并承诺严格坚持义务教育招生的政策,对所有符合入读条件的孩子,都会妥善安排学位。

至此,一场“房子与学位”的风波看似结束,而因此产生的心理效应却需要时间抹平。

学区房问题被“重启”

深圳出现的此一场“闹剧”,其实是将多年来一直难以平衡的“学区房与学位挂钩”问题再次重启,让看似已归于“习以为常”的学区房问题再次回归人们视线。

据了解,深圳该学校所在区实行学区住房学位申请限制。全区所有初中实行学区住房学位申请锁定,一套住房一个学年内只允许一户家庭申请学位。部分学位特别紧张的学校实行学区住房学制内锁定,即初中三年不可重复申请学位。

足见,该区对学区房的“重视”。

而此种情况的产生,该区“2018年1月份发布的学位预警”似乎可从中查找原因。适龄儿童继续大幅增加,公办学校仍然有较大的学位缺口,是该区的教育现状。

除了该区以外,深圳很多区也都曾发布“学位预警”。深圳市教育局相关人士曾公开表示,今年深圳全市各区都面临着适龄入学儿童急剧攀升的巨大压力。

学位紧张,貌似成为学区房问题愈演愈烈的动因。殊不知,这样一种局面无形中强化了人们对于学区房的重视。而这也无疑为学区房的炒作提供的诱因。

被“放大”的学区房

在我国,很多人习惯把优质的重点小学、初中认为是学区房,也带动产生了相关学校周边“学区房”价值的放大性提升。

比如,北京等热点城市内,想上优质学校,想当然必须要有学区房,尽管有房的不一定能上,但没有房的肯定上不了目标的优质学校。

不可否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家长认和选择的偏差。但其实,学区房从来不是孩子成才的充分必要条件。实则,很大程度上学区房比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配合程度。

对于当下的楼市政策来说,任何房地产政策都改不不学区房的发展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等待时间、等待人口结构变化,等待公共资源的均衡化。

降温,优质教学资源平衡是关键

当前,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不同学校在办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业内人士认为,均衡教育资源、缩小学校差距是解决学区房问题的重中之重。

“根本原因还是供需矛盾,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业内人士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配套政策,就是让优质教师和管理者合理有序地流动起来。

尽管国家从政策层面正在努力消融学区房问题,推出“多校划片”等措施,但短暂降温后的学区房只是体现在部分价格助推力丧失,而学区房本身的位置优势,依然还存在被炒作的可能。

而学区房降温得关键,还在于优质教学资源得加速平衡。

缓解“学区房问题” 天津走在前列

早在2015年2月初,天津便出台了“小升初”免试政策,规定市内六区、滨海新区、环城四区、远郊区县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初中招生划片入学。尤其明确了,公办初中将实行单校或多校划片入学。

随后,5月份,天津又出台了“和平区小区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试行)”,而这让本已降温的学区房市场更是落差加剧。

意见中规定:热门学校及学位短缺学校学区内,六年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入学机会。这一规定,将很多原本处于高温状态下的学区房卡在了门外,也为整个区域的重点学区房市场再浇了一盆冷水。

近几年,在解决学区房问题方面,天津不断尝试,从未止步,一直延续“小学就近入学”和“中学划片入学”的政策。

市场上人们对于“学区房”的依赖也在逐渐弱化。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在教育资源的均衡上下功夫。

近期,深圳出现的“学位与房子”挂钩闹剧,充分说明学区房问题依然潜伏在很多人的心里。谁敢说,不是一颗埋下头的雷?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