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迪士尼化,到底好不好?

DC转型之作?

《海王》剧照

作者:张琦

温子仁,一个惹同行羡慕嫉妒的好莱坞华裔导演。不论是拍摄尽显看家本领的低成本恐怖片,还是接手好莱坞大公司上亿美金的A级制作,他都游刃有余自由切换。更关键的,是人家从来不让投资方赔钱,并且不砸自己的招牌。

就算初次执导大片《速度与激情7》时就遇到了男主角保罗·沃克意外去世、停拍、复拍及成本超支等一堆令人头疼的难题,但大动“手术”后的《速7》依然创造了系列最高票房和好口碑。

顶着压力完成《速7》之后,温子仁赶紧拍了小成本的《招魂2》来缓缓神,本以为他短期内不会再碰大制作,没想到他又火速加盟DC阵营,执导起职业生涯中的第一部超级英雄漫改电影《海王》。

尽管项目一开始又遭遇了点曲折,暗黑风格的《蝙蝠侠大战超人》票房失败后《海王》的剧本被临时重写,但耗时三年的《海王》最终赶在了2018年年尾与观众见面。

作为今年DC电影宇宙的“独苗”,影片于上周五提前北美两周率先在内地开画,不出意外,票房口碑再度飙红(首周末3天破6亿、豆瓣目前8.2)。

这不仅是温子仁的又一次成功,更一扫去年《正义联盟》的颓势。如果北美上映后也能如此强劲,那么《海王》就可接棒《神奇女侠》,继续为DCEU接下来的单人独立电影铺路打气了。

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说,《海王》那超级豪华视效打造的壮丽海底世界与性感魅力的男女主演纵然是喂饱眼球的一道大餐,结合神话与幻想的《星球大战》或《阿凡达》式的世界观展现也将超级英雄单人电影的格局提升一个台阶,但出于对温子仁这位有着独特个人风格导演的喜爱与期待,制作精良的《海王》总体上还是显得过于标准化和标签化了。

用另外一个词,可以说是它太“乖巧”了,以至于看完后会有点发懵——冲着DC与温子仁而来,为什么看到了一部迪士尼?

这并非对迪士尼电影有贬低之意,也非对如今DC电影越发漫威化感到遗憾,只是比心里的预期偏离地再远了那么一点。从故事上看,超级英雄电影里原本就趋于雷同的一些设定在《海王》身上体现地更明显,一个自由潇洒的流浪英雄VS一个狡黠暴戾的同族兄弟、现实世界与“梦幻国度”的鲜明反差、被迫卷入的权力争夺/王位继承。

经典神话叙事固然不假,但看得实在太多,单是漫威的《黑豹》《雷神》就已在重复讲述,更何况还有自家的《神奇女侠》。

人物上看,由于海王和湄拉两位主角已经在去年的《正义联盟》里出现,所以影片在人物出场以及人物形象展现上推进地十分之快。海王亚瑟的放荡不羁、湄拉的果敢强大、奥姆的邪恶怨气,他们自始至终基本没有人物内在的曲线发展,只见事件和矛盾一个个抛出,主角们便在这些外力铺成的轨道上一步步“安全”地行进。

如果感觉泛泛而谈,可以将他们的形象/性格与漫画或动画里的原设定做一下简单对比,看看电影版《海王》如何大幅简化了海王及其他几位主角的形象维度。

DC漫画历史悠久,所以几十年来众多角色早已发展出无数条故事线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每到一个节点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重启或清零。DC最近的一次重启是2011年起以“闪点”事件为标志的的“新52”计划,所以我们就以新52系列中的《正义联盟:亚特兰蒂斯王座》为例。

漫画中,海王在面对亚特兰蒂斯制造海啸灾难、正义联盟成员准备反攻时最突出的一点在于他自身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不想与自己的同族特别是弟弟奥姆为敌,另一方面又不想与联盟相分歧。

电影中还隐去了一段漫画前史——亚瑟其实已经做过亚特兰蒂斯王,并且是弟弟奥姆让位给他的,但后来有人说他血统不纯从而被流放,最终正义联盟接纳了他。

所以当其他正义联盟成员坚持要与亚特兰蒂斯王奥姆一战的时候,他身处中间两边斡旋,甚至一度与蝙蝠侠、神奇女侠发生冲突,因为他想保护的是两个世界,不愿伤及任何一方。

而电影中,海王亚瑟与奥姆之间舍去了漫画中对兄弟两人间既有亲情牵连又爱恨交错(奥姆认为哥哥被地球人同化、背叛亚特兰斯蒂)的关系刻画,简化为主打暴力冲突的二元对立,反观《雷神》里的索尔与洛基的关系,倒是对二元对立更讨巧的一种运用。

另外,关于电影开篇人类的核潜艇向亚特兰蒂斯发射导弹的战争导火索在漫画中其实是由维科暗中操作的,也就是威廉·达福饰演的那位谋臣,他也是亚瑟从小的导师(漫画中维科视亚瑟如儿子)。

因为他试图让亚瑟重回亚特兰蒂斯继承王座,所以才挑起海洋与陆地的战争。电影版选用威廉·达福出演这一角色,原本以为会延续维科的多面性,但终究还是一个单一侍者形象。

举例以上漫画设定并不是说电影改编一定要遵循于此,而是说明自扎克·施耐德主导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联盟》接连失利之后,华纳DC对于旗下电影风格调整的欲求是迫切的。

这种迫切首先就是要更多更广的受众,所以削平角色维度、提供更简单畅快的类型片观影体验就是一个必要前提,再加上海王是一个在认知度上远不及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的第二梯队角色,更为温子仁进行相对自由的改编提供了条件。

若套路化脸谱化的故事和角色是一种创作上的让步,那么在“硬件”方面,温子仁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影像上的奇观。以个人偏爱的动作场面为例,恐怖片导演出身的温子仁在处理打斗戏上挺有自己的一套风格,最大的特色便是强调代入与参与。

《速7》中两大肌肉男巨石强森与杰森·斯坦森那场一对一近身格斗就是一典型。摄影机近距离跟随角色的运动,杰森被打翻在地时镜头跟着他一起翻转,常规的动作便被拍出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这当然是来自于他拍摄恐怖片的经历,毕竟,恐怖片如果不将观众带入其间,惊悚效果谈何而来。

《海王》继续实践了他的动作片拍摄理念,开篇不久妮可·基德曼的那场长镜头打斗极富动感,西西里岛的追逐戏同样如此,摄影机跟随奔跑的装甲战士横穿一面面墙,大银幕所带来的主观氛围尤为强烈。

超级英雄漫画角色诞生之初往往都有着紧密的社会现实背景,像超人与三十年代经济萧条、美国移民社会特质、二战爆发;六十年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核恐惧及人权运动等复杂现实催生了神奇四侠、黑豹、X战警等;

七十年代水门事件、越战后的价值瓦解、城市高犯罪率及八十年代的社会焦虑让艾伦·摩尔的《守望者》、弗兰克·米勒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等反英雄大受欢迎。

9·11之后的恐袭创伤更让超级英雄热从漫画、电视成功转移至电影,《蜘蛛侠》《蝙蝠侠》最为风光。

此后漫威的半路杀出几乎一统超级英雄电影格局,离开诺兰之后的DC电影也一度迷失在他的“暗黑”后遗症中,跌跌撞撞几年之后才凭《神奇女侠》扳回一城,只得承认,(当下)超级英雄可不必那么沉重,单纯好看也可以。

温子仁的这部《海王》当然也不需要负载什么深刻(提及了海洋环保),他尽情地将自己所爱的类型元素装入其中,打造出适合全年龄段观看的合家欢电影,并愿意保持和相信某种“纯真神话”的存在,纵然有些遗憾,但也没什么不好。

来源:幕味儿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