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狗十三》:请不要成为自己曾憎恨的大人

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浓缩。

《狗十三》剧照

作者:落木君

《狗十三》的名字,听上去很多人会疑惑,十三岁的是少女,怎么就成了狗十三了?

但当你看了这部电影后,你会明白这个标题的贴切——13岁的少女李玩,就是像那两只被关在厕所的小狗“爱因斯坦”一样,在听话教育的牢笼中,被粗暴对待着长大的。两只小狗也就像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纯真一样,在成长过程中被父亲轻易丢弃。

曹保平导演以犯罪题材见长,而在这部尘封5年的电影里,显性的暴力和犯罪被隐去,有的只是十三岁少女的成长故事。但正如曹导所说的,这部电影也是一部犯罪片。它讲述的是父权社会对一个少女自由意志的肆意剥夺,自我意识的残忍干涉。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堕胎、强奸、小三、逃学等看起来残酷,但离普通观众的生活很远的狗血情节,但我认为,它比所有矫情的“残酷青春片”都完美地表现出了一代人青春之真实,它的真实就在于,它描绘了一个特别正常的家庭,一对特别正常的父女,正常到,李玩遇到的事情,完全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相比于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里被控诉的父母,电影中的父亲,甚至可以称得上慈父。也许因为再婚的原因,他需要又当爹又当妈,甚至比完整家庭中丧偶式育儿的父亲,还要更关注女儿的学业。我的父亲,就从未关心过我报兴趣小组的事情,他甚至从未走进过我的高中。

电影中唯一一次出现的家暴,也比我身边绝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挨打,要轻得多。如果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暴力,其严重程度是令人发指的。更何况,这个父亲还为自己的暴行,抱歉认错。单就这点,就比绝大多数从不道歉的中国父母要强很多了。

电影中的女儿,也比普通的青春片女主要乖巧得多,她天资聪明,物理成绩很好,爱看《时间简史》,有对平行宇宙的单纯的向往,唯一偏科的英语也愿意努力学习,并且稍作努力成绩就有所提升。女儿的青春里,没有早恋,没有逃课,也没有对继母,以及对家庭中其他长辈的反叛和撕扯。

然而就是这样的父亲和女儿,仍在中国式教育中,成为了两个无法沟通的,孤独的受害者。

这样的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国式家庭的第一大利器,叫做听话。

听话意味着,作为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你没有作出选择的权利,只能服从。

电影开头,李玩纠结着是选物理小组还是天文小组,后来发现,自己的纠结根本没卵用,只凭借班主任一句“英语比赛拿奖可以直升高中”,父亲就强迫她选了英语小组,随后又用给钱的方式安抚李玩。

先强制性做出决定,然后用软硬兼施的方式强迫孩子接受,是父亲让女儿听话的最主要驯化方式。小狗爱因斯坦进入李玩的生活,正是父亲和继母为了让李玩接受弟弟的出生,而想出的套路。

小狗不是李玩想要的,但也许是因为同病相怜,楚楚可怜的爱因斯坦,轻易就打动了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的李玩。但小狗爱因斯坦刚刚走进李玩心里,爷爷就把狗弄丢了。

狗丢了,本身是一个不幸的错误。但是更耐人寻味的是大人们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继母买来轮滑鞋,企图用另一个物质上的好处弥补继女失去狗的痛苦。在她眼里,小狗爱因斯坦就是一个随时替代的玩物。而父亲的态度则是一系列的道德绑架。

他先表示,快中考了,不应该养狗了。(潜台词是养狗本来就是不允许的,一句话抹杀了本是父亲自己拿来哄孩子的爱因斯坦,存在的合法性。)然后说,爷爷是因为疼爱你,帮你养狗的。(把犯了错的爷爷摆在了恩人的位置上。)狗丢了是因为爷爷老了,腿脚不好追不上,你要原谅爷爷(不原谅就是不懂事)。

伤心的李玩出门找狗,寻狗无望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以泪洗面。

大人们面面相觑,本来,养狗是为了先哄好李玩,再宣布弟弟的存在的,没想到套路失败,狗丢了,李玩的“作闹”让家里不得安宁,于是继母想出一个点子。

在课堂上,李玩被告知,爱因斯坦回来了,她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才发现是继母又买了一只相像的狗息事宁人。在大人眼里,狗只是安抚孩子的一个玩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畜生,一个丢了,就再买一个相似的。

再买一条狗,是想平息家长的麻烦,但买狗这一行为,不仅否定了丢狗的错误,也断绝了找到真正的“爱因斯坦”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它否定的是女儿内心真正的需求。

李玩当然一眼就认出了狗的不同,但家中所有人都哄骗说这就是丢失的爱因斯坦,连认同李玩的堂姐李堂,也在家人的压力下,“懂事”地配合了大人的表演。这下李玩彻底崩溃了,她选择了去夜店喝酒以排解情绪。

深夜,暴怒的父亲撞上了拿着酒瓶的女儿,暴力骤然发生。父亲责骂李玩“只想自己”,李玩在父亲的暴力下,含泪接受了爱因斯坦2号代替走失小狗的事实。

情绪平复后,父亲又施展了怀柔政策,说出了中国孩子最熟悉的一番“道歉”:爸爸工作太忙,压力太大,你也不省心(打你不是我的错,是因为工作和你不省心。)以及最著名的金句:“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你得原谅爸爸(不原谅就是不孝)。

在这场买狗、丢狗、指鹿为马的闹剧中,自始至终,家长都在以“为你好”的方式来替孩子做选择,做出的选择都是出于家长的自我中心,做出的对自己好的选择。而孩子是没有资格去作出自己的选择的,真实的需求也不会被听见。

就像电影中,李玩一喝牛奶就吐,吐了无数次,但是奶奶仍然坚持让她喝,因为牛奶“对你好”。李玩是否想喝牛奶,牛奶对李玩是否真的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奶奶觉得它重要。

在这样的家庭里,一切行为准则以大人的自我中心为标准,根本不存在客观规则,在家长看来,孩子犯错,错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不听话,不服从。

在电影中,李玩一度把这样的相处模式也复制给了爱因斯坦2号,怕狗再次被丢,她就把狗带到学校,上学时,把狗放在高处,无视狗的恐惧。

她甚至学会了通过服从父母,实现父母的愿望,讨父母欢心来换取一定程度的自由。比如学好父亲重视的英语,换来父亲承诺过的天文展览。拿物理竞赛得奖,换取爱因斯坦2号的下落。

李玩没想到的是,她的“邀宠”,都陷入了父亲更大的套路。父亲先是假意带女儿去了不在展览期的天文展,随后又去了滑冰场,彻底公开了弟弟的存在,而在另一边的饭局上,继母和其他家人一起,焦急地等待着这场哄骗的表演顺利实施。

爸爸抱着儿子昭昭进场,这个从孕育到出生都费尽心机瞒着女儿的男孩,正式成为家庭里新的中心。

听话对自我意志的完全剥夺后,带来的另一大后果是什么呢?“伪善!”电影中,曹保平忍不住在电影中直白地讲出了这个词。

因为没办法直面自己的欲望,大多数长大后的中国人选择了“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日常表演,既想要,又不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欲望,而是要用满口的仁义道德,利他的借口去粉饰,甚至需要用瞒与骗的方式去得到想要的结果。电影中,父亲对李玩做的几乎每件事,都是通过瞒与骗的方式完成。

中国式家庭的另一大杀器,懂事,就是让你去配合这种瞒与骗的套路,配合这种伪善的表演。电影中,这种中国人骨子里,因为自由意志丧失导致的伪善,在两场油腻饭局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讨好领导,父亲先骗女儿说要带她去天文展,又在路上提出先去领导饭局。在饭局上,李玩不得不配合地听着领导虚伪的长篇大论。在爸爸的指令下表演服从,喝酒。那个去天文展的承诺,从头到尾都是一场骗局。

这种只属于人的伪善,爱因斯坦2号不懂,在熊孩子昭昭打家里的成员时,所有人都配合着他的表演,只有爱因斯坦2号,咬了粗暴对待它的熊孩子。电影中,动物就像那个皇帝的新衣中,唯一说真话的孩子,不能适应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在继母要把狗送到狗肉店的歇斯底里中,李玩再一次失去了爱因斯坦。

这一次,她学会了用直升高中的听话换取狗的下落。爱因斯坦2号的下落揭开谜底后,电影用最冷静的镜头,白描出了最令人心痛的一幕:即使已经感到歉疚,父亲也只是说,要不,再买条狗。

他仍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仍不明白李玩内心的诉求是什么,而这种不可沟通的孤独,将伴随父女一生。

车头一转,一家人又去了一场饭局。饭局表面上是为了庆祝李玩升学,实际上还是为了维护与领导的关系。李玩再一次“表演”听话和懂事,她敬了酒,并在一桌人关切的目光中,奋力咽下了那块难以下咽的狗肉。

那一刻,所有关注这场“服从性测试”的家人都欣慰了,孩子终于长大了,懂事了。

如果说接纳这样的伪善就是长大,就是懂事,那我的态度和导演一样,剩下的只有一句脏话。

令人欣慰地是,尽管其中的情绪已经十分强烈,但电影仍没有只停留在展现原生家庭中父权对子女的戕害,沦为“父母皆祸害”式的单纯控诉。曹保平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符号式的隐喻,把电影推向了一个更深刻的主题。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浓缩。作为施暴者的父亲,其实也是父权社会中的囚徒。

鲁迅曾在文化思想的层面分析国人的精神形塑时,提到了“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李玩的父亲,正是从第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他的身上深深地铭刻了很多无意识的烙印。

在那个年代,拥有自由意志是可怕的,如果不“听话”,就会受到残酷的镇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父亲,一方面把这种模式传递给了孩子,另一方面,在面对拥有比他更强大的领导时,他立即娴熟地参与进了服从性的游戏。天知道,他在孩童时期的“驯化”过程中,经历过什么。

我想,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残酷展示出来,并让我们意识到,这有多残酷。在推崇“听话懂事”的中国式教育中长大后,我们会失去判断,意识不到这其中的残忍,然后把这样对自我意志的剥夺,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但其实,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是有选择的。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我们可以做出改变。从某种程度上,《狗十三》是拍给每一个曾是孩子的大人看的。它像一记警钟,提醒你,当你变成真正的大人时,请不要成为自己曾憎恨的大人。

来源:幕味儿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