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十分调皮的孩子,在学习时却很听话。小手上还有顽皮时留下的伤痕,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努力写着,年纪还小,所以有些字还是歪歪扭扭的。
每天上课前,学生都会比预定的时间早到很多,从大门走进去,就能看到他们从窗户里面望着我们,有的甚至会爬上墙头,小小的身体,用童音全力地喊着‘老师好!’。
不仅仅是学生,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村民的亲切。第一次能跟路上完全陌生的人打着招呼,整个村子都洋溢着一种热情,一种温暖,我们所缺失的那种温暖。
第一次到的地方,第一次拥有的经历。那一声声读书声,是我听过最好听的声音;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是我见过最美丽的梦想。”……——大连理工大学 小魏 支教笔记
近年来,大学生支教在大学校园里日益盛行,可由它引发的争议也甚嚣尘上。一篇风靡网络的《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瞬间击中了公众对于当今大学生支教的疑惑。支教曾被视为当今大学生的必修课,寻找初我的崇高事业,一时之间变得不再纯粹。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支教的现状,我们采访了一些大学生和学校老师。
今天,就让我们静静地坐下来,好好地谈谈大学生支教吧!
二十年征程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随后逐步在各高校展开。
九十年代,大学生支教作为三下乡的中坚力量,在那场浩浩汤汤的“扫盲运动”中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一代人的命运就此改变。有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我国文盲率从建国初期的80%以上下降到了6.72%。
也因为大学生支教在扫盲运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支教活动都表现出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并在许多方面对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奖励,例如保研、加学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大学生支教在公众眼中,悄然变化。
大学生眼中的支教
“磨练意志、报效国家、传播知识”是早期支教者心中的信念。而到了今天,“支教”又意味着什么?普通大学生又是如何看待支教的?
“助人和自助”
在支教之前,我眼中的支教意味着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但真正经历支教,你会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我用自己想当然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其结果是没有一点成效。如今我认为,支教不仅仅是为孩子们带去学习方法,其实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河南师范大学吴同学
“经济是支教阻碍”
在我看来,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法,就像上帝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这个世界。但是我的最大问题是经济问题,刨去平时的生活费,基本没有多余的资金供我参加额外的活动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席同学
“支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支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公益性质的活动,是一位有热血的青年人一定会做的一件事情。但由于支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我在大学期间可能不会选择支教。——四川外国语大学段同学
经历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张嘉慧,广东财经大学小橘灯山区助学队长,长期带领自己的团队从事支教事业,对于大学生支教,她有自己的理解。
“支教让我热血沸腾”
微校园:队长,说说你为什么选择支教吧。
嘉慧:这是我从小的梦想,是这么多年来心愿清单的NO.1。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关于问题可选的答案有很多,比如帮助孩子们、想成为一名支教老师、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丰富人生阅历等。但我的内心告诉我,这些都不是我的答案。当你由衷地热爱一件事的时候,会兴奋,会热血沸腾,会迫不及待。热爱支教,这就是我的答案。
“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支教”
微校园:这份热情,令人佩服,可是现实中像你这样对支教充满热情的人似乎不多,甚至出现了“跟风支教”的现象,你怎么看?
嘉慧:大多数跟风支教的人选择支教,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从中获取利益,例如学校加分、提升自我形象。事实上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支教,甚至没有做好准备。支教看起来容易,但是当你身处其位,你会发现除了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小学生一种人生态度。此时的他们正处于性格塑造期,所以我们必须对他们的成长负责。因而当你决定支教的时候,首先想清楚自己能够给小朋友和你所在的团队带来什么。

不可否认,在大学生的支教团队中,大部分人如张嘉慧那样怀着一颗热诚的心,但因各种“好处”来参与支教的也大有人在。
支教的争议不仅停留在大学生支教目的不单纯,短期支教、经费来源、支教安全、支教学生专业性等诸多问题都在引发讨论。
争议迭起
争议一:短期支教会伤害孩子们吗?
第二季《超级演说家》选手刘寅也在比赛中讲述自己成为一名乡村支教老师后自己的心路历程:“我希望告诉更多的人,支教不是一场旅行,如果你选择了一座大山,选择了一所学校,那么你肩上扛起的是社会的责任。而不是说你去了一个学期之后,我只是去实践一下,不好意思我还有我的事情,我要走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
和刘寅一样,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赞同短期支教。
“没效果”
就我个人观点,短期支教是最没有效果的,且浪费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且扰乱当地教学进度。只呆一星半月,根本不了解学生情况,也非专业老师,如何把握学生心理,平衡玩乐和学习,都束手无策,结果反而误人子弟。 ——上海交通大学苏同学
“感情伤害最残忍”
短期支教有利也有弊,但是就那些去了不能坚持的人来说弊远大于利。你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给了他们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但是在孩子们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你又突然离开,这是对他们感情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又是最残忍的。——中国传媒大学郭同学

对于同学们的争论,广东财经大学辅导员黄敬聪却是持相反态度。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总体而言,我认为利大于弊。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抨击者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短期支教者是带着主观意愿去的,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而没有尊重当地小朋友的意愿,理所应当的给他们一种受帮助的身份。其实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是带着一种谦虚的心态去跟小朋友们一起学习,这对双方都会有益处。而且支教带去的新课程,会给小朋友们的生活带来变化和启发,否则他们就会习惯着习惯了的习惯,然后就耗费了大好的年华。”
曾经参与支教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景同学对此也表示:“我不赞同网上有些言论“短期支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伤害。”只听别人一面之词,不如去亲自感受。经历后我发现,虽然最后我们离开了,但是却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与他们保持联系。并且我认为人对人的影响有时候只要一次就能触及心灵,改变一生。”
争议二:第二年还继续吗?
(嘉慧回忆:王小丽是我们14年的一个遗憾。一开始注意到她是因为她书写方式的奇异——紧握拳头,将全身力气都灌注在笔上,却写不出几个完整的字。也因为她的书写障碍,17岁的她仍旧在五年级的教室里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家族、同学、村民们的眼光,都让她更加沉默。在离开前的一周,我和同为五年级的队员用了一个晚上手把手教她写了六个字“张老师、万老师”。当我们看到她写出这六个字的时候,我们既满足又兴奋“小丽,你要好好复习,一周之后我们会检查噢!”后来,由于文艺汇演,我们都忘记了这件事情。在离开前的最后一天,小朋友们都写了一封信给我们,每一封都诉说着不舍。而小丽的只有一张小纸片,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六个字“张老师,万老师”,看到纸片的那一刻,我泪如泉涌。今年,我会带着新队员回到那里,也给小丽一张小纸片,写上——我们回来了。)
很多大学生支教组织都面临一个问题,第一年风风火火支教结束后,第二年怎么办?每年去支教前,都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经费是最大问题。大学生支教组织的资金一般由学校资助,中间要经过申请到审批的等一系列程序,即使申请下来资金,学生有时也不得不自掏腰包应付一些额外支出。有些组织为了节省经费,不得不全程选择价格最低廉的交通工具。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如果意外审批失败,那么很可能这次活动就不了了之。
另外,支教组织的安全问题很难与当地管理部门协调。许多大学生习惯生活在城市,一旦到达环境稍差的乡村,很容易有个头疼脑热,出了事情谁来负责?因此,当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时,支教活动很难长期进行下去。
争议三:“非专业”老师靠谱吗?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支教现状,上海同济大学的研究生董亚宁选取了在甘肃成县及会宁20所学校短期支教项目点的2000名中小学生、40名老师、200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及20支大学生支教社团为调研对象。
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受支教学校校长表示不信任支教者,认为支教大学生是在“添乱”。大学生短期支教主要通过大学生社团、学校学生会、NGO招募、学校党团机构以及个人参与5种渠道,许多团队的准备时间往往不足半月。有82%的团队采用的是边教边备课形式,老师主要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社会实践经验尚浅。
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一时无法适应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时会出现开不了口的情况,不知道教什么内容、控制不了课堂纪律。更令人忧心的是,80%的支教团队每年会更换支教地点;56%的支教团队每次支教超过15人,出现了学生少志愿者多的情况;90%参与过一次支教后便再不过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付静则认为,大学生支教是好事,他们会给当地的教学带来新鲜空气,也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学生就无法体会中国教育的现状。也有网友表示,支教依然是一项需要坚持做下去的公益活动,只是需要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
争议仍在继续,但支教的初心和意义我们不能忘怀。尽管每个人去支教的目的不同,但“怀着一颗爱与感恩的心,为深山的孩子带去希望”,这就是支教最简单最真挚的理念所在。
嘉慧在采访的最后说道:“我始终觉得,判断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一面;同样,评判一件事,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负责任地支教活动的确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影响了当地小学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孩子们原本平静的生活等等。除此之外,一些人只是打着“支教”的旗号,满足自身利益。而我们更应该倡导负责任地严谨的支教活动。近几年,网上一直热传的文章《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支教》引起了社会上很大反响,很多人也因此根据支教负面影响就反对支教。但是,没有亲身参与,就没有话语权。支教本身来说,是个积极的社会行为。社会更应该做的是,以宽容和批判并存的心态去支持与帮助这项公益事业的发展。相信,通过更多公益人的努力,支教会得到更多理解与帮助。”
编后语
在深入调查大学生支教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省自我。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享受也承受着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注,同时我们又是否有真正地对大学生这个身份负责呢?我们现在所做的所学的,是否能够让自己在未来为社会更好地奉献自我呢?
支教,其出发点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此刻的自己足够成熟和有足够的能力去向山区的小朋友们传播正能量吗?支教并非儿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朋友们有着巨大的影响,如不慎出错,后果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此,我们想对所有的大学生说,支教是值得支持的,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和规划,还要带上一颗稳重、坚韧、包容的心。
我们也希望,在各界的努力下,大学生支教最终能找到其最适合的方式,在山间小路里传递着最诚挚的爱心。